田村,“润”田!

文摘   2024-11-02 17:15   江西  


这里是赣县区委、区政府的官方政务微信
田村有32个行政村,是赣县区拥有村庄数量最多的乡镇。人口5.6万人,耕地4.3万亩,被誉为“东河粮仓”。



图为田村镇鸟瞰图。

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填饱肚子”成了田村人最朴素的愿望。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努力并没有换来理想的回报。尤其是近代以来,随处可见的剥削、压迫、欺凌,地处山区的田村,同样没能幸免。当地80%的农民成了贫农,户均不到两担谷田,年年希望,却年年失望。

然而,田村人依然在顽强地斗争,他们挺身而出,为“田”而战。1926年11月,在上海读大学的共产党员谢学琅返乡创建了党支部,带领村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将土豪劣绅把持的公田分配给乡亲们耕种。



图为田村镇大米种植示范基地水稻长势良好。

自此,越来越多的田村人走到了一起,打土豪、分田地、惩恶霸,古老的粮田焕发出新气象。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1930年2月,红四军400余人来到了田村,帮助当地成立办事处和革命组织。同年4月,赣县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田村召开,赣县县委正式成立。

有了党组织的领导,田村群众纷纷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被敌人剖腹挖心的红军医院院长谢长祯,宁死不屈的赤卫队长苏振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黄长娇,面对凶残的敌人,宁可牺牲幼子,也要让战友突围;长征路上的“女挑夫”刘彩香带着田村辣椒行军,是中央红军走完长征全程的30名女战士之一;写下血书主动请战的刘金山,是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的勇士。据统计,田村镇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77名,接近全区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他们的愿望都很朴素,让父老乡亲有田种、吃饱饭,日子越过越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当地干群坚定不移、奋斗不止。

10月24日,田村镇坪内村,稻香弥漫在村道上。当天,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相聚在田头,为采用新种植技术的稻田测产。



图为田村镇种植户用收割机收割晚稻。

一早,农机手们便对两块同等面积的稻田进行收割。伴随着阵阵轰鸣声,割稻、脱粒、吐秆、装袋一气呵成。经过农技人员的现场测算,认定新技术种植的水稻亩产466.36公斤,同比增产12.1%,每亩增产粮食50公斤。

结果公布时,现场一片欢呼。

在场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农表示,将进一步巩固拓展新技术推广,让更多的良田喜获丰收。

金秋的田村,风吹稻浪、谷香四溢。来到杨梅村,我们在田埂上与正在劳作的农民搭话。听说是来了解“田”的故事,这位年轻人笑起来说道:“我刚好姓田,每天都在与‘田’打交道。”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得知,她叫田念,是从河南嫁到田村的“外来媳妇”,从小对田有着别样情怀的她,在与丈夫务工数年后,便返乡回家种田。“在河南老家,一大家子靠种田实现脱贫,到了江西,我仍然觉得,田就是幸福之源,只要辛勤耕耘,就一定能致富。”田念说道。



▲田念学习用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

田念种田,与传统的方式却不一样。她通过镇、村干部的帮忙,流转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采购不少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覆盖翻耕、播种、插秧、收割等各个环节。

田,还是那块田,但在“80”后新农人田念的眼里,只要敢于革新技术,农田也可以变成工厂,山区也能实施现代化的机械作业。截至目前,田念种有500多亩水稻、100多亩果蔬,16名村民常年跟着她种地,在家门口变成工人,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我买的收割机还装了空调,每逢重大节日给工人发福利,就是想告诉大家,种地也可以很快乐。”田念笑着说道。

让农民种好地,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他们组织成立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抱团发展;广泛筹集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1.66万亩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样子;全力推广良种良法,增加种田的收益。这一揽子的措施,带动一大批农民返乡种地,全镇种有50亩以上水稻的农民就有70多户,催生了水稻烘干、大米深加工等产业。

看完田头,我们又一头扎进了山里。在田村镇兰芬村的山坳里,种粮大户曾春生正忙个不停。前不久,种有100亩水稻的他有了新身份——田村镇锦盛稻谷烘干厂负责人。

曾春生介绍,这个投资100多万元的烘干厂前段时间才投入使用,也是全镇的第一家,之所以要从事水稻烘干产业,还是因为去年吃了“哑巴亏”。

原来,在去年早稻收割后,曾春生的稻谷因没能及时联系上烘干厂,急得他团团转,后来还是镇领导出面协调,才帮忙销出去,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有了这个教训,曾春生便开起了自己的烘干厂。“一次就能烘干20吨,以后全镇的粮食都及时烘干,相信效益会不错。”曾春生的话里满是信心。

在田村镇,粮食除了填饱肚子,还能酿酒、加工黄元米果,街头巷尾,众多水酒门店、米果作坊一字排开,店门口彩旗猎猎,好一派“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象。



图为当地农户正在晾晒黄元米果。

来到田村镇坪内村采访,村民们很自豪地推销起田村黄元米果。新鲜的大禾米、色泽金黄的黄栀子,在石臼里共同相遇,通过外力的作用,清香扑鼻的黄元米果便“出炉”了。
在过去,黄元米果被称为最早的“军用压缩饼干”,而如今,形似“金砖”的稻米食品不仅可以充饥,还成了年节里的厚礼、客家文化的象征。坪内村也因此成了红色教育、民俗体验、非遗表演的火热打卡点,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



图为田村花灯。

田村粮田变良田,不再挨饿的村民开始有了精神追求,花灯、东河戏、云灯、瑞狮等一大批非遗竞相涌现。当地人说,粮田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滋润人们的心田。



图为瑞峰山。

田村“润”田,呈现万千气象。站在瑞峰山上远眺,平江两岸尽收眼底。这一刻,我们想起了湘江,那条和平江一道奔腾在祖国南麓的大河。

90年前,担任红三军团新兵师师长的田村青年刘世浩,就是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那年,他才24岁。

倘若他能眼见家乡现在的万亩良田,该会有多高兴啊!



注:文中部分图片由田村镇提供。



来源:赣县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世平

编辑:彭祉蔚   李佳城

一读:曾   枫
审校:刘   馨
编审:刘世平
赣县区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
gxrm2022@163.com
-END-

---------以下为广告---------

赣县宣传
赣县宣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县篇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