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 |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十大关键词(2024-2025)

学术   2024-11-15 13:26   北京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导读

Introduction

近日,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十大关键词(2024-2025)”。


主题演讲人: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规划学刊》主编)


规划学科需要核心理论,规划教育需要联动创新,年度关键词是对规划学科本质内容的回归,聚焦当下研究热点,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回顾了去年发布的十大关键词(2023-2024),以及过去一年涌现的27762篇相关文献与十大关键词的对应关系。今年年度关键词遴选,遵循“过程严谨”和“专家权威”两大原则,从学科经典、研究热点、创新前沿三大维度入手,对近一年的国内外顶尖期刊研究热点持续追踪。研究团队从18本国际期刊中初步遴选1956篇文章、305个关键词,从6本中文期刊中初步遴选出657篇文章、112个关键词,[魏1] 在月度关键词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0余个前沿热点方向,涵盖300多个子领域,经由编委、顾问编委和海外编委等共90名顶级专家教授提名投票后,形成了2024-2025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十大关键词——




“人工智能:AI赋能规划”、“新质生产力:空间适配”、“韧性城市:平灾结合”、“空间治理:多主体协同”、“学科发展:规划教育焕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监督”、“城市更新:中心区活力”、“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历史遗产:文化与创新”、“城市规划体系:夯实与迭代”。





关键词1:人工智能:AI赋能规划(得票率93.62%)


专家提名关键词:大数据、模型构建、人工智能、系统网络、强化学习


Al赋能规划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以提高规划的效率、精确性和可持续性。在规划管理方面,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为规划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设计参数和预测结果,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在规划流程中,Al可以协助规划者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方案评估等环节,提高规划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在规划活动中,AI可以辅助规划者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空间分析、交通流量预测和环境保护等。研究团队对16000多种AI工具进行了测评,使得AI工具箱与城市科学规律研究更加精准匹配。


关键词2:新质生产力:空间适配(得票率76.6%)


通过对空间经济学内容的大量研究和全世界84条产业链的深度挖掘,厘清了产业系统之间的关联及其与空间距离的逻辑联系,把握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律,进一步精准配置产业空间链,将空间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3:韧性城市:平灾结合(得票率74.47%)


学界对城市韧性、平灾结合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地提升,城市规划既需要平时的活力与繁荣,又需要需要灾时的快速响应。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研究团队进行了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的变化推演,预计到2035年,这条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持续北移,将覆盖到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目前城市规划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还不足,如何在城市微观的设计中响应大范围的气候变化问题,如结合降雨极值与地形径流,进行雨水的调蓄使用,是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4:空间治理:多主体协同(得票率72.34%)


空间的治理不是单一主体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城市决策者、商界领袖和企业领导、专业学者、街道委员会和居委会、城乡人民、媒体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如此保障群体交互、实现整体平衡下的各方利益持续发展。


关键词5:学科发展:规划教育焕新(得票率72.34%)


专家提名关键词:高品质规划、学科与专业、招生及就业、城市规律、培养方案


城镇化进入换挡期,城乡规划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规划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规划教育焕新的五大策略:一是多元化,规划教育需要满足更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二是新生态,新的教育生态系统,要通过联动本硕博的贯通体系培养,并加强国际合作与新技术应用,形成灵活且开放的教育模式;三是特色化,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独具一格的规划教育模式,从而吸引和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四是区域需求,紧扣区域发展需求,教育内容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地方发展的专业人才;五是稳核拓界,规划核心理论应当保持稳定,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行业需求。


关键词6: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监督(得票率70.21%)


2018年至今,我们努力完成了20本,共22册的国土空间规划系列丛书,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首个高等教育专业教材体系,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从技术方法到管理治理的全面知识体系与框架。同时CSPON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也变得非常重要,这其中三大问题即:队伍从哪里来?程序如何健全?如何形成秩序与活力的良性互动?极其重要。


关键词7:城市更新:中心区活力(得票率63.83%)


后疫情时代带来中心城区商业衰退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世界大都市的整体发展趋势,要对全球大都市绽放历史规律进行挖掘,精准推演城市绽放,促进都市中心区活力再生。


关键词8: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得票率59.5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多年来乡村地区的要素单方面向城市流动,大量乡村人才外流,进一步加剧发展差异。城乡人才互动是城乡协同现代化的根本,鼓励青年才俊到广阔的乡村中去,用人才和要素的回流反哺乡村,带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9:历史遗产:文化与创新(得票率53.19%)


国内已涌现出大量的历史遗产保护活动,创新性地与后端的文化活动联动,把过去单纯的“修房子”,变为跟社会的活力结合在一起,通过遗产来激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创新生活。同时也要关注气候变化条件下和数字化发展冲击下的历史遗产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10:城市规划体系:夯实与迭代(得票率44.68%)


专家提名关键词:国家空间规划、规划理论、规划教育、弹性引导、空间治理


没有中国式理论,是国内城市规划实践的困境,许多外在的规划困难,实际上源于理论内核不够清晰。城市规划体系的夯实与迭代,强调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适应新挑战。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需本土化理论指导,避免过时理论误导。当前是构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最佳时机,国家战略、科技进步、绿色转型提供支撑。这一理论将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决策,提升城市竞争力,贡献中国智慧,应对全球化挑战。


此外,报告首次发布了2024-2025英文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进行了国际国内的对比。中、英文关键词的对应呼应,反映了中西方在人工智通、韧性城市、空间治理等研究领域的共同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吴院士提出国内国际双向联动、两翼焕新齐飞的学科展望。


专家简介

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规划学刊》主编



院士专栏

中国测绘 | 北斗赋能万物互联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李德仁院士谈“从PNT到PNTRC”

院士 | 周成虎院士:让时空大数据成为广东发展新引擎

中国测绘 | 王家耀院士:把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大脑”

新华网专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北斗好用,下一代更好用

中国测绘 | 周成虎院士:智慧城市让人、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

学会年会报告分享 | 李德仁院士:论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

学会年会报告分享 | 郭仁忠院士:测绘赋能智慧城市:基本维度与技术挑战

院士 | 《开讲啦》李德仁:科技见证最美中国

院士 | 龚健雅等:GNSS外辐射源动目标遥感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院士 | 李建成谈时空基准:全球竞相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

院士 | 郭仁忠:让理论创新引领CSPON技术赋能

院士 | 李德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领军人才——教育强国“我”想说

院士 | 李德仁:论时空智能与数字孪生智慧城市

院士 | 周成虎:全域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城市

院士 | 陈军:智慧国土的发展方向与科技创新

院士 | 王家耀:关于如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探讨

院士 | 李德仁:智慧城市建设要下足“绣花”功夫

院士 | 张祖勋: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万奖金全捐!

院士 | 周成虎:利用时空大数据能做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事

院士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院士 | 让人工智能“上天”!4位院士建言卫星产业发展

院士 | 吴一戎院士:遥感技术赋能智慧水利——问题、挑战与建议

院士 | 张祖勋:云控与贴近摄影测量

院士 | 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率团访问瑞士、英国

院士 | 龚健雅等:基于开放地球引擎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构建

院士 | 孙和平:长泾,我永恒的故乡与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院士 | 国际博物馆日:跟着刘先林院士云游中国测绘科技馆

院士 | 李德仁等: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发展建议

院士 | 杨元喜:《测绘学报(英文版)》“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理论、方法与应用”

院士 | 李德仁:《吾家吾国》点亮中国“慧眼” 85岁的他走出两个“不停歇”

院士 | 陈军等:实景三维中国的总体架构与主体技术

院士 | 杨元喜:低轨卫星导航增强需求与关键技术

院士 | 吴志强 甘惟等:“城市众脑”——理论模式及关键议题

院士 | 李德仁等:中国对地观测系统的使命、愿景与应用

院士 | 陈军:时空信息的基本内涵与赋能机理

院士 | 郭仁忠:CSPON:理论创新引领下的智慧城市技术赋能

院士 | 吴志强:AI4D 数智设计

院士 | 陈军:智能化测绘的混合计算范式与方法研究

院士 | 郭华东: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地球三极的可持续发展

院士 | 陈军:时空信息赋能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院士 | 李德仁: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遥感技术让绿色出行更智慧

院士丨郭仁忠——数字孪生城市:工程逻辑与技术需求

院士 | 徐冠华: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院士 | 童庆禧:遥感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院士 |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3-2024)

院士 | 王家耀:大科学时代,交叉学科加速演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院士 | 李德毅:论智能的困扰和释放

院士 | 郭华东:新一代全球红树林遥感制图产品

院士 |  孙和平等:精密(量子)测量时代下时空基准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

院士 | 李德仁:投身测绘遥感领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院士 | 张祖勋:从零起步 专研摄影测量一辈子


END



注: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修改审定;文字整理:曹炜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编辑:岳   月

初审:齐   阳

审核:马志勇


中国测绘学会
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闻浏览、科学普及和交流的移动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