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孙莉莉:深港合作让生态梦想在红树林生根发芽

民生   2024-11-18 09:08   广东  



孙莉莉


1963年出生,籍贯山东烟台。现任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园长。曾获评全国“最美河湖卫士”、2023年第二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投身环保事业十余年,带领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积极推动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口述时间:2024年3月23日

口述地点:新媒体大厦7楼


深圳和香港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两者地缘相近,两地人民也血脉相连,两地的生态保护事业同频共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积极主动向香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香港也愿意倾囊相授;十多年里,深港合作桥梁早已建起,两地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跨越山海,追寻绿色梦想。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投身环境保护事业,我个人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城市的蜕变深深关联。深圳以开放姿态引领绿色转型,香港以丰富经验开启环保新篇,两地携手,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来了就是深圳人”


1963年,我出生于哈尔滨,作为一个北方女孩,我从未想过我将与深圳、香港两地结下深深的缘分。

故事的开端,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工作,后调来深圳。当时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着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

来到深圳的第一天,我就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深深吸引。这里节奏快,效率高,处处洋溢着活力,充满希望与机会。我在心里认定,可以在这里施展才能、实现梦想。

带着这样的初心,我和许多青年一样,选择“下海”创业。做企业经营很苦,但又充满挑战与机遇,活跃的市场给了我希望和机会,让我不断成长。

随着企业经营越来越好,我迎来了事业的“新风口”。

与生态事业结缘,起于2009年的一次企业家聚会。聚会上,一些投身公益、有着“绿色梦想”的企业家提出了多元化、多维度的生态解决方案,观点之精彩、思想之先进,给了我不小的震撼,也在我内心埋下了一颗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种子。就在这一年,我加入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从此开启环保公益事业之路。

初访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

2012年,在深圳市政府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支持下,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简称红树林基金会)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我很荣幸能在新成立的基金会里担任秘书长。

那时候,深圳从事专业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的公益组织数量极其有限,政府相关部门在策划面向公众的环保活动时,常因缺少专业机构辅助而苦恼。我意识到,要走出深圳去寻找同行,和更多生态保护主体单位和社会组织交流经验。

2013年,在我们的建议下,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前往香港的学习、调研、考察。我作为考察团成员,随队来到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米埔自然保护区以及香港湿地公园等机构和保护地考察学习。

我们和香港同仁展开了热切交流,他们在分享生态保护领域的专业经验的同时,还带我们游览调研了香港众多公园和保护地。

步入米埔自然保护区,这里的自然保护工作成果和科学管理模式让我们深受启发,也逐渐清晰了在深圳开展相关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特别邀请香港的专家来深圳做客,向他们展示我们发展生态的创新思路,以及潜在的合作方向,这也成为深港生态建设“双向奔赴”新的开端。

2016年开始,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以及香港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启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鱼塘改造工作,使得整体湿地水域面积增加15%,并形成了9公顷高潮位水鸟栖息地和1.5公顷淡水生境。在鱼塘改造完成当年的候鸟季,监测到的鸟类种群和数量迎来大幅上升,单次监测记录最大数量超6000只,单日观测到黑脸琵鹭超过90只。

我深切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的馈赠,还是人文的交流,都能成为连接两地人民情感的桥梁,而我有幸成为桥梁上的一块小小基石,为推动深港两地的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作为生态工作者的幸福,也是作为公益组织领头人的责任担当。



桥梁筑梦,山海相连。深圳与香港携手并进,共绘环保蓝图。从“1公里”示范到“420公里”远足径,深圳以行动诠释绿色愿景,以“山海连城”书写生态新篇。


要做生态事业先行者


随着深港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实践中仍面临着挑战——两座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直没有统一规划,政府机构间也缺少稳固的对话机制。加上深圳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去支撑深圳本土乃至两地之间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因此,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心态,借鉴香港、加强联系,成为我们“从零到一”的法宝。

我决心用十年的光阴,和同仁们一起为深圳的环保事业搭建起坚实的基础框架。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这个我倾注了无限热情与梦想的组织,将成为深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一座沟通两地的桥梁。我们不仅将在深圳的环保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更将成为推动两地在更广阔领域内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从1公里到420公里

在一次徒步活动中,我联想到,深圳同样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何不将这两座城市的自然之美连为一体,共同绘制一幅生态与人文的画卷?

我把这一想法写成了政协提案,没想到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设想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这一构想不仅契合了发展趋势,更承载着促进两地人民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要让自然资源为更多人所知所感,就需要多条“廊道”将这些自然板块连接起来。经多方走访,我们诞生了“建设登山径”的新思路,“山海连城”的美丽序章就此开启。

在初期探索阶段,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导,绿色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协助先在梅林山打造了1公里示范段的登山径,市民纷纷前往体验,热度越来越高,为了回应公众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登山径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圳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施工工作顺利开展。

打造登山径、远足径的过程中,深圳始终秉承“水泥铺装零增长、生态资源零损失、自然环境零冲击”的“三零”原则,以人工方式使用非动力工具修复步道。与此同时,施工团队通过自然步道、生态廊桥等微连接方式缝合生态断点,部分线路借用绿道、碧道和市政道路进行连接。2024年1月,鲲鹏径1号桥的红外摄像头首次记录到野生豹猫穿行过桥,这也证明了我们建立的生态脉络不仅对人类友好,还为野生动物活动架起了新的桥梁。

如今,深圳已有420公里长的远足径,初步贯通鲲鹏径、凤凰径、翠微径与阳台山环线、马峦山环线、三水线“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串联东西延绵的五大山系、主要山峰、自然郊野公园、大型湖库、历史人文城市观景点等,形成长距离、跨区域的长途远足线路,一张覆盖深圳各山、环绕滨海的径路网络就此建立,为市民和游客展现深圳山、海、城交织共融的独特魅力。

从最初的1公里,到现在的420公里,“山海连城”之路虽暂未通达香港,但深圳鲲鹏径却与香港麦理浩径相邻,深港联通指日可待。



如今,每个保护区都拥有了自己的自然教育中心,它们如同散落在城市绿肺中的珍珠,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自然知识,更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热情。


深港携手 让孩子们走近自然


在陆地有远足径连通山脉,而在滨海区域和广大湿地,深港之间的合作愈加深入。香港后海湾与深圳河本是同一个滩涂湿地系统,为解决深圳河泛滥问题,深港两地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专责推动整治深圳河工程。

为推进深港两岸持续合作,开展深圳河清淤策略复核研究,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定期与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业务交流,讨论保育、监测及管理湿地等议题,双方交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资讯,包括后海湾地区的生态基线调查、迁徙水鸟的监测及外来物种的管理等。

在湿地保护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帮助下,目睹了香港湿地公园的自然教育实践。在香港湿地公园,有一片专为孩子们开辟的稻田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在这里学会了耕种,更在泥土与稻香中,感受到了自然气息。

回到深圳后,我们面向400个孩子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受访的深圳三年级及以下的孩子有相当多的人近视,这些孩子每年进入自然环境、参与自然活动的时间都不超过3小时。这一发现如同敲响了一声警钟,让我深刻意识到,深圳的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正在悄然拉大,我开始担忧,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拥有生态未来,这些生态治理成果是否能真正惠及成长中的青少年。

这份调查坚定了我们在深圳发展自然教育的决心。最初开始探索自然教育,我们采取了科普的方式,向孩子们和家长们推荐《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提醒家长们警惕“自然缺失症”的潜在威胁。我们告诉他们,减少与自然的接触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更可能逐渐消磨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培养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和能力,需要从每一个家庭开始。

时光荏苒,从最初推荐书籍、制作宣传物料,再到如今建立起多个自然教育中心,我们见证了一段从零开始到繁花似锦的自然教育之路。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福田区委区政府的共同支持下,自然教育中心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逐渐成了现实。截至2023年7月,深圳已拥有10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2家自然学校、27家自然教育中心,是中国内地最早由政府推动自然教育的城市,也是内地自然教育的起源地,具有发展完善的自然教育机构。

回顾过往,保护区内的宣教工作曾是一片孤岛,教育与科研的重任落在一人之肩,难免力不从心,成效甚微。然而,随着城市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重视与投入,这一局面得以彻底改观。过去11年,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共培训了1100多名自然导览志愿者,有10000多名孩子参加了我们的自然教育课程,自然教育活动覆盖了130余万名公众。

如今,深圳的自然保护区和50多个公园都拥有了自己的自然教育中心,它们如同散落在城市绿肺中的珍珠,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自然知识,更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热情。这一成果,正是香港与深圳互相交流、沟通经验、互相启发的结果,未来自然教育也将在深港两地持续升温,实现更多合作。



红树林畔,生态共荣。深圳与香港齐心协力,同绘红树守护宏图。从外来红树治理到水鸟天堂的打造,两地以行动守护湾区生态。


在国际红树林中心 实现生态梦想


湾区生态与“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提升生态质量,我首先关注到深圳的河流生态。2015年起,我成为民间河长,带领团队巡查广深渠、新洲河碧道,每天记录、上报排水及水质等状况,并组织志愿者开展外来物种及海漂垃圾清理。在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特别是近10年的治理,深圳河口水质在2023年实现了从过去的劣V类到Ⅲ类的巨大转变,为深港之间的深圳河入海口“最后一公里”的水域、滩涂的洁净,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每到候鸟季,深圳湾都会迎来一批“飞行嘉宾”,我走在湾畔,在感受着海风吹拂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远处的红树林。尽管深圳湾湿地的环境持续向好,但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展等的影响,这里仍面临着红树林结构退化、外来红树侵占滩涂、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其中外来红树海桑属植物无序扩张问题尤为突出。

2017年开始,在深港两地的支持下,我带领红树林基金会的同事组建起团队,在深圳湾对外来红树展开治理,分阶段对深圳河入海口海桑属植物进行更新改造治理,从源头治理外来红树植物。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深圳湾的面貌悄然变化。海桑属植物的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种源扩散得到有效控制,它们对深圳湾滩涂的侵占得到了有效遏制。更重要的是,我们为迁徙水鸟提供了一片高质量的栖息地,它们在这里停留、觅食,成为了深圳湾最灵动的风景。

孙莉莉在户外进行拍摄。


2021年,基金会参与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大典型案例;2023年,基金会的“社会化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圳湾模式”项目,获得“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桂冠。

回望这几年,我们见证了治理成效的显著提升,监测数据显示,迁徙水鸟的数量和种类都有了明显增加。每当看到这些美丽的生灵在治理后的滩涂上自由飞翔,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随着深港合作逐渐深入,深圳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方面的进步也十分显著。深圳与香港特别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深度合作,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更汲取了前沿的管理理念,为深圳的生态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评估,总共面积只有38公顷的公园,GEP1.92亿元,是市均土地价值的7倍。这一数字不仅令人惊叹,更彰显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非凡之处——其生态服务价值与市均土地价值的比值高达7倍,意味着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蕴藏着远超常规的生态宝藏。

为加强湿地治理,进一步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红树林基金会携手香港同行,不断提出创新性方案,为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持。2023年,在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进程中,深圳加快构建蓝碳交易和补偿机制、应用场景和全周期管理模式。2023年5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空白;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拍卖,成交总价188万元;2023年9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审议通过在深圳建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目前,深圳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成果展示平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两年来举办了红树林保护合作国际研讨会、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中国自然教育大会湿地教育CEPA分论坛暨中国红树林湿地教育CEPA国际研讨会等,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湿地教育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

十多年前,深圳的环保领域还是一个虔诚的学习者;十多年后,深圳环保事业一片繁荣,成为一个优秀的被学习对象。深圳的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经验开始向全国推广,乃至世界舞台也有深圳的优秀案例传播。

向世界讲好深港生态故事

作为科创之城、生态之城,深圳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香港拥有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优秀经验和良好基础,我们希望未来深港两地之间的组织和企业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方面的支持。同时,利用两地企业参与优势促进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碳汇国际交易,在深圳环境保护事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在香港进一步推进生态国际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红树林生态治理共建共享,讲好深港两地生态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编辑 | 林冬雯


送五常大米啦!


2025年订报活动开始啦
现在订报即可享受超值福利价!
原价650元/年的《深圳晚报》
家庭门店类私人散户订报
现价只要480元/年!
只要订报成功
每份可获赠
泰有机五常大米 5KG礼盒

订户订报缴款后
由发行员配送到家
【配送地址仅限深圳市10区(新区)】
   
还等什么?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深小晚”微信
订阅2025年《深圳晚报》



— 深小晚特选 —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