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新闻发言人在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实录

文摘   2024-10-15 23:54   北京  

2024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未来10年,载人航天工程部署和规划哪些科学任务?特别是载人登月阶段,除了将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什么具体安排?

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这四大研究领域,安排了32个研究主题,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并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

围绕空间天文学重大前沿问题,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已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科学中心,部署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科学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彰显大国担当的战略实践。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就是要发挥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将为我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发布恰逢其时,后续我们将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近年来,从神舟到天宫,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能否介绍一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在推动空间科学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载人航天工程因为有人的直接参与,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最具特色的航天活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之初,就将科学目标作为实现整个工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定树立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一体规划、同步推进。这里说的“造船”是指1992年开始的神舟飞船的研制,“建站”指2022年完成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这两者更多对应载人航天工程的工程目标,而应用指的是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对应的是科学目标。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顺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工程目标,同时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成果

在工程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安排了我国当时规模最大、领域方向最全的空间科学计划,28项实验均为国内首次开展,对我国空间生命、材料等基础研究起到了开创奠基的作用。在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又安排了50余项科学实验,其中空间冷原子钟、伽马暴偏振探测等项目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了我国空间科学快速发展。目前在空间站阶段,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舱内配置了14个科学实验柜、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舱外配置了3个暴露装置以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已在轨开展百余项科学实/试验,通过载人飞船返回六批共计百余件样品,已经在空间科学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例如国内首次实现空间斑马鱼-金鱼藻二元水生生态系统,为探索未来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构建奠定了基础;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制备,建成了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这些成果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得看,空间科学的发展为保障载人航天工程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也为空间科学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可以说,载人航天工程与我国的空间科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视频来源/CCTV-13

编辑/张馨方、郝祎咛


中国载人航天ID:zairenhangtian

中国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平台。我们的宗旨是:宣传载人航天成就,科普载人航天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繁荣载人航天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