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RECRUIT
2025年1月3日,广西大学农学院张积森团队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The highly allo-autopolyploid modern sugarcane genome and very recent allopolyploidization in Saccharu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解析了现代栽培甘蔗的复杂基因组结构,揭示了异源多倍化后现代栽培甘蔗两个亚基因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从叶片性状出发阐明了甘蔗超亲分离的遗传基础,首次基于单倍型基因组对甘蔗糖分性状相关的关键位点进行挖掘。广西大学为本研究论文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研究为甘蔗的基因组功能解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今后甘蔗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18-0237-2
【现代栽培甘蔗的超复杂基因组解析】
甘蔗有100多年的杂交育种历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生产糖、乙醇以及生物能源的重要来源。现代栽培甘蔗来自于两个甘蔗原始种(高贵种和割手密种)的种间杂交和多代回交,具有优异的产量和较强抗逆性。由于其基因组复杂且存在显著的多倍性问题,现代栽培甘蔗的基因组特征与农业性状的研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现代栽培甘蔗新台糖22号(XTT22)是我国甘蔗育种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骨干亲本,种植面积曾连续15年占到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以上,我国超过90%以上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甘蔗品种都是XTT22的后代。本研究首先利用Oligo-FISH技术对XTT22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深入解析,揭示了大量的染色体断裂融合现象。综合利用PacBio、Illumina和Hi-C测序技术,研究团队成功构建得到一个9.3 Gb,染色体数为97条的基因组。
图1. 现代栽培甘蔗XTT22的基因组解析
【现代栽培甘蔗的亚基因组显性】
现代栽培甘蔗经高贵种和割手密种杂交后,还经过了不少于8代的杂交,造成其基因组尤为庞大,且为非整倍体。其基因组中有70%~80%的染色体来自于高贵种,10~23%来自于割手密种,另外5%~17%来自于两个种的种间杂交。研究团队通过种间特异性的k-mer序列,揭示了两个原始种对XTT22基因组组成的贡献,其中75.7%的序列来自高贵种,17.9%来自于割手密。亚基因组优势是一种在多倍体中普遍存在的全基因组特征,尤其是在异源多倍体中,会表现出偏倚的分离。研究团队对两个亚基因组在12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发现高贵种亚基因组具有更明显的表达优势,且等位数目越多的基因表达水平越高,说明基因剂量不平衡和潜在的转录调控相互作用是关键原因。与两个原始种的表达水平相比,两个亚基因组在XTT22基因组中呈现趋同表达趋势,反映了异源多倍化后的适应性调整。以上结果首次揭示了栽培甘蔗亚基因组间的转录表达差异,为理解不同亚基因组的功能和性状贡献提供了新视角。
图2. 现代栽培甘蔗的亚基因组显性分析
【现代栽培甘蔗的超亲分离遗传机制解析】
超亲分离广泛存在于多倍体植物中,为解析甘蔗的超亲分离机制,研究团队聚焦于192份XTT22自交遗传群体,从控制植株结构和生长的叶片表型出发,通过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鉴定到49个与叶片大小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这些QTLs解释了叶片性状4.5%-12.8%的变异,表明叶片大小受多个基因调控,其中70%以上来自于高贵种,而27%来自割手密种。
研究还深入解析了窄叶基因NARROW LEAF 1(NAL1)对叶片大小的调控作用,发现该基因在高贵种中显著高表达,能显著增加叶片长度和宽度。水稻功能互补实验证明了NAL1基因对叶片发育的正向调控作用,并揭示其可能通过调控激素水平和光合作用效率来优化甘蔗的生长结构。上述结果为甘蔗的分子育种和表型改良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优化甘蔗植株架构、提高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3. 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甘蔗叶片的遗传基础解析
【现代栽培甘蔗的百年育种历史】
甘蔗的第一个育种计划于1888年在爪哇岛和巴巴多斯展开,培育出了糖分高、抗病、适应性强的甘蔗优良品种‘POJ2878’,成为其他国家种质开发的基础,随后各个国家建立育种站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的品种。
研究团队收集了183份包括所有优良品系在内的现代栽培甘蔗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栽培甘蔗群体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群(GroupⅡ和GroupⅢ),GroupⅡ包括一系列从中国东南部创新杂交衍生的无性系以及与海南崖城杂交或回交衍生的品系。这些种质资源,如YC71-374和YC84-125等几个优良亲本,在中国甘蔗育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roupⅢ包括来自国际甘蔗育种计划的主要优质品系,例如,美国的CP系列和HOCP系列,澳大利亚的Q系列,印度的Co系列和古巴的C系列,以及中国本地开发的一些品系。这两个亚群在糖分相关性状上具有明显差异,GroupⅡ具有更高的纤维相关性状(如还原糖),而GroupⅢ则表现出更高的糖分性状(如蔗糖含量、极性度等),反应了甘蔗育种过程中对不同品系的性状侧重差异。以上结果揭示了甘蔗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多样性,推动了甘蔗高效、可持续的育种进程。
图4. XTT22育种历史与甘蔗群体的遗传结构
【甘蔗高糖性状关键位点的挖掘】
为揭示现代甘蔗高糖特征的遗传基础,研究团队收集了8个与糖分相关的性状,发现现代甘蔗品种中来自高贵种的成分占比越高,糖分性状越突出,纤维性状越低,说明高贵种对现代甘蔗高糖性状的突出贡献。此外,研究团队通过GWAS识别了多个与糖分性状相关的关键位点,其中2个SNPs位点与7个性状相关,位于10号染色体,编码NB-ARC蛋白基因。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甘蔗种群在这些关键位点的单倍型,为理解甘蔗糖分性状的遗传基础和优化育种策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提升甘蔗的糖分产量和育种效率奠定了基础。
图5. 现代栽培甘蔗高糖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综上,本研究标志着该团队在甘蔗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是继2018年(Zhang et al., 2018, Nature Genetics)和2022年(Zhang et al., 2022, Nature Genetics)对甘蔗基因组解析后的新突破,不仅为甘蔗基因组的完整性和功能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也为甘蔗的分子育种、表型改良及作物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张积森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广西大学张积森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齐浥颖、黄育敏博士、广西大学华秀婷博士、博士生汪柏宇、余泽怀、高瑞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齐永文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已毕业博士生王勇军。广西大学张木清教授、陈保善教授、姚伟教授、余凡博士、张清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刘仲健教授、唐海宝教授、邓祖湖研究员、明瑞光教授、云南甘蔗研究所刘新龙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王建平教授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863计划、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