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五字要诀是静、轻、慢、切、恒。
静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
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
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 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
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
恒
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个人体质和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编后语:
内家拳法,出自道家。武林界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说。真正的内家拳法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长生,拳法用于技击,然皆可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内家拳法的理论,来源于道家的老庄哲学和仙家的内丹学说。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其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
道家修炼,以“守中”“用空”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一定会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以太极拳为例,无极预备势,要头顶青天,脚踏黄泉,神气相抱,外静内动;既而神帅意,意帅气,气帅形,动如一叶扁舟行于江河之上,外动内静;最后归于无极。
太极拳的动是静中之动,太极拳的静是动中之静;以至不知动不知静,非动非静,动静一体。动以活关节、舒筋骨、通经络;静以养脑力、明智彗、长灵机。修道如打坐时念起难除,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法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内家拳法,是仙学的一项必修科目,不可缺少。而仙(道)学是内家拳法之根本,试观拳技炉火纯青的内家大师,无一不深谙道学。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大道无形”,拳归于道,拳道合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