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北京》:百年文学史里的北京味道

时事   2025-01-17 21:26   北京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


《小说中的北京》收录了百年文学史上关于北京的中短篇小说佳作四十七篇,从鲁迅、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林徽因、汪曾祺等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开始,直到正在当代文坛活跃着的80后、90后作家;从《伤逝》《微雪的早晨》《九十九度中》《断魂枪》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辘轳把胡同9号》《安乐居》,从《顽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永远有多远》《手上的星光》到《如果大雪封门》《世间已无陈金芳》,这里有烟火气十足的胡同日常,有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有外省青年的奋斗与拼搏……北京城里最为热气腾腾的生活在这些小说中留存,那些鲜活可爱、栩栩如生的人物引起一代代读者长久的共鸣与共情。


阅读这些有关北京生活的小说,其实是与一座伟大、历史悠久但又日新月异的城市不断相遇,是与一个个朴素平凡、亲切生动的北京人相见与相识的过程。


京味浮沉与新变


老舍先生开启了京味文学的写作,他以庞大而深具影响力的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的城堡,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同时也有强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间气。《小说中的北京:京城风景》收录的是老舍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代表作《断魂枪》,它以北京话及北京俚语书写了传统武艺与传统武者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老舍笔下的人物和他所使用的语言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地标。


20世纪80年代的京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它引领着读者对何为京味的理解。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用地道的北京话刻画了一个深具传奇命运的北京普通市民形象;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聚焦老北京文化,凝视旗人后裔及民间艺人;林斤澜的《头像》追求“到达纯精神的高度”,关注古都平民的心灵世界……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京味作品的新风貌。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是当代文学史上深刻探索何为北京味道与北京精神的重要作品。生活在驸马胡同的北京姑娘白大省热情、宽厚、待人真诚,以忍让仁义为美德,却面临着一次次背叛与失去。小说将这位北京姑娘的故事与北京城市风貌之间进行连接,完成了深具文化意味的相互映照。小说思考的是以胡同文化所代表的仁义精神在全球化时代里所面临的处境,思考的是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承续传统。叶广芩的《梦也何曾到谢桥》以女童视角回顾民国以来旗人世家金家的家族故事。胡同生活与世家故事糅杂在叶广芩的文本里,构成了京味文学的新变。石一枫擅长以地道的京腔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能敏锐触摸时代脉搏,《世间已无陈金芳》书写了一位北京土著对北漂女性陈金芳际遇的观察与思考。


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对京味的理解,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聚焦点,正是因为他们对何为京味的不同捕捉,才有了京味故事的新声与新变


城市地标与细微生活


京味语言是百年小说北京味道的显在特征,另一些潜在的北京味道则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以“窗内”与“窗外”相结合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酷暑中的一天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林海音的《惠安馆》以女孩视角写下与北京城南有关的天真且复杂的往昔记忆;徐坤的《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将女性广场舞的体验从私人空间推到公共空间,舞者的着装与探戈舞本身,都成了都市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达载体……


市井生活之外,是作家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史铁生的《老屋小记》以“我”的视角回忆与老屋有关的普通人的人生;刘庆邦的《泡澡》讲述了老李穿梭在北京街巷,他希望找到合适的泡澡地点,却遇到了困难;宁肯的《火车》则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院里的少年玩伴们和女孩小芹,叙述了少年们当年在琉璃厂到永定门火车站这一空间的漫游。


与前辈作家相比,年轻一代写作者的故事显现出新的情感困扰。乔叶的《至此无山》中,讲述了一对昔日的恋人在八大处公园散步,观寺庙、喝茶、爬山、聊京剧,那是属于中年人的情感际遇;刘汀的《老灵魂》中,三十多岁的北京男人老洪过着普通、平庸的生活,在工作单位与家庭之中都受到压抑;淡豹在《女儿》中,追溯“他”与“她”之间的相处,随着记忆之门慢慢打开,当年的情感考验逐渐表露出黯淡样貌;梁豪的《亮马河》则借老聂的眼睛看亮马河,这条河的过去与现在、旧与新都变得可亲可感,一个人的变化与一条河的变化相互呼应。


这些小说没有一眼可辨的京腔京调,但城市地标(如颐和园)和城市空间(如大院、地铁)都潜在地提示读者这些作品里的北京味道——写下北京城里那些具体而微的生活,是小说家们为北京共同弹奏的优美动听而又别具质感的时代变奏曲


北漂叙事与新北京人


北漂叙事是百年小说中的重要脉络,这些作品书写了外省人如何在北京扎根、如何融入北京的际遇。从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再到邱华栋、徐则臣,这些作品写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在北京如何与贫困搏斗,如何融入城市成为其中一分子,又或逃离北京的故事。


也许,应该把鲁迅的《伤逝》作为北漂叙事的缘起。小说创作于1925年,写下的是外省青年涓生和子君之间爱情的幻灭。吉兆胡同里的点滴最终磨损了爱情,“爱要有所附丽”成为《伤逝》的主题——困顿之下,爱情如何时时更新,这是一百年前青年面对的爱情难题,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性。《微雪的早晨》中郁达夫关注的是青年学生在北京求学的苦闷,沈从文在《生存》中所写的是外来青年吴勋的内心困境。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可以算作一百年前的北漂叙事。


邱华栋的小说《手上的星光》书写了一群“无名之辈”怀揣着野心与梦想来到北京的故事,尽管理想破灭但手上依然有星光,小说写下了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都市图景,更展现了“北漂”青年的精神状态;梁晓声的《烛的泪》是关于外地年轻夫妻留在北京过除夕的故事;荆永鸣的《外地人》写的是关于异乡人在北京生活的种种磨难与痛感;付秀莹的《花好月圆》关注来到都市后乡村青年女性内心的震动;马小淘的《毛坯夫妻》则聚焦那些留京的年轻人,一起面对生活压力,一起过日子相互取暖的状态。


阅读这些作品会让人想到一座伟大城市与写作者的关系。城市塑造着在这里居住的小说家们,影响他们的写作趣味和写作见识;同时,小说家们也以写作的方式为城市赋形,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味道、气质、气度,勾勒着这座城市的形象。


作者: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感恩回馈
长安街知事准备了精美图书
赠送给广大粉丝!

《小说中的北京》



★作者


★内容简介

《小说中的北京》收录了百年文学史上关于北京的中短篇小说佳作四十七篇,这些小说既蕴藏了从“北平”到“北京”的厚重历史,也包含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新视野与新声音,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百年北京的生活图景。


活动参与方式

1.关注“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已关注用户可以省略此步!

2.在本篇文章评论区留言(系统限制每篇文章只能精选100条留言,敬请理解)。

3.留言获点赞数最多的五位粉丝,每位将收到一本赠书。

4.留言点赞截止至次日18时,中奖名单及领奖方式将在次日推送中公布,敬请关注。


注意事项:

① 所有奖品一律包邮

② 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图书邮寄不到,与长安街知事无关

③ 活动奖品寄出后,由于快递失误导致的奖品丢失所造成的损失与长安街知事无关,由用户自行与快递协商解决

④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长安街知事所有


长安街知事
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一群接近核心的小编,给你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