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沪谚》选编者,还是造桥“精算师”丨闵行情

政务   2024-12-30 21:31   上海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沪谚》选编者胡祖德



陈行镇胡祖德(字云翘)在清代晚期维新思想的推动下,秉承师命,积极投身平民教育,提倡平民文化,主张“书生问俗”。胡祖德自编《松江俗语》,刻印成册,不胫而走。1914年冬,他辑成《沪谚》一书,汇编了流传于清代晚期的本地谚语1000多条,成为世上最早成书的上海方言谚语专集。后来,《沪谚》一版再版,并扩编了《沪谚外编》,汇编谚语2000多条。

《沪谚》纵贯古今,所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生动地描摹了清末民初上海城郊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城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后人了解清末民初上海的社会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沪谚》是开发民智的结晶,是移风易俗的号角,因此产生了的深远社会影响。

徽商子孙

胡祖德(1860—1939),字云翘,又字筠翘、筠桥,上海县陈行镇(今属闵行区浦江镇)人。祖籍安徽省绩溪县,是明万历年间徙居陈行镇的徽商胡少刚的十世孙。

胡祖德画像


胡少刚的子孙在陈行镇上经营米业,家业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到第九代胡汝璋手里,开始变故了。清咸丰十年(1860),胡汝璋20岁时,生下了胡祖德,并从父辈手里取得一笔资金开始独立经商。可惜胡汝璋生性太忠厚,轻易出资托人进货,结果出师即败,资金损尽。他就此认定商海太无情,拒绝再涉足。38岁时,妻子去世,小儿子又夭亡,胡汝璋伤心至极。

这一切,对胡祖德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师承秦荣光

胡祖德陪伴鳏居的父亲一头扎进了书堆,于光绪九年(1883)成为补县学博士弟子。有一次,胡祖德去杭州,途中见到农田里有头水牛,肩胛受了伤并已溃烂,但还在默默地耕田。这情景使他深受感触,特意在灵隐寺进香许愿,决心一生埋头苦干,多做善事。

秦荣光画像


陈行镇上的秦荣光(1841—1904),初名载瞻,字炳如,号月汀,谥号“温毅先生”,人称“浦东大师”,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后裔,又是清末上海地区兴学的知名人士,潜心讲学40多年,斥空言,期实践,博学能文,鼎力育人,又勇于赴义,仁于爱民,创设6所私塾和三林书院。

胡祖德外柔内刚,多谋善断,秉性俭啬,善于计算。在重修武庙和筹建汇善堂时,秦荣光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带领他走上了为民办实事的道路。因此,胡祖德长期随同秦荣光为地方公益而奔波,深受其影响,视其为恩师。


1904年,胡祖德送别恩师秦荣光,时年已45岁。在同族长辈们的催促下,他建造好胡氏宗祠,然后,他决意要为陈行人办一件大事,同时也了却恩师的一大心愿,这就是改建陈行市桥。

胡祖德营造度民桥之一

陈行市中心的木桥,俗称大桥。木桥横跨周浦塘,又高又长,自明万历年起,因木头易腐朽,几年必大修,数十年需翻造,一修就耗资千金,实为一大漏厄。不修又不行,桥高过屋檐,登上桥顶,脚下桥摇,桥上人晃,如此垒卵之势令人心惊肉跳,到了风雨之夜,更苦了过桥人。道光、咸丰年间,两次想筹款翻造,都因资金不足而作罢。同治年初,虽重建了木桥,可惜仍不坚固,没几年又摇摇晃晃了。胡祖德暗下决心,为一劳永逸,要将木桥改为石桥。他与秦锡田等好友们一起发动筹款,镇上所有商店、摊贩也积极响应,每月主动捐款。人们捐了两年多,胡祖德一算,仍只有所需资金的五分之一。群情沮丧,欲改前议。但他不甘心,主张除继续发动本镇商界捐款外,还应到乡村去,到邻乡、邻县去筹集捐款。于是,他与好友们四处奔波,一路呼吁。

同时,胡祖德秉承师命,积极投身平民教育,提倡平民文化。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他看到贫困的中国能上学的终究是少数人,一般农工大多因贫困而失学,要“造就我爱国之大国民”,就不能忽视他们。于是,他在协助开办当地学堂时,慷慨出让家屋,一再编写通俗的乡土读物,开发民智,造就一批地方人才。

受命负重

清宣统三年(1911)二月,正式实行地方自治,当地设陈行乡。经选举,产生了陈行乡议事会,秦荣光的长子秦锡田任议长。秦锡田(1861—1940),字君谷,号砚畦,光绪十九年(1893)与兄弟秦锡圭同科中举。曾协助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承父命改三林书院为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题桥镇创办课勤院,为赤贫人家谋出路。他与胡祖德自幼相处,怀有共同理想,崇尚维新思想。

乡议会设立董事会,推举52岁的胡祖德担出任乡董,负责本乡七图的行政事务。实施的第一件大事是改建市桥。秦锡田和胡祖德为筹建石桥募集资金已忙了数年,此时终于基本凑足。

胡祖德曾主持重修陈行镇东首的东砖桥和西首的计家石桥(又名西砖桥),知道造桥的关键在招募石匠。听说有位叫杨桂生的松江石匠最善于造石桥,他就匆匆赶到松江城去求教。杨桂生被他的一片真情所打动,报出了一长串工料清单。胡祖德仔细笔录记清,盘算着资金,可算来算去,资金还缺三分之一。他决定先将私款垫进去,购足石料确保动工再说。

胡祖德营造度民桥之二

石匠们一鼓作气,只用了8个月就建成石桥。令杨桂生吃惊的是,石料竟一块不缺一块不多,明知自己的清单是随口开出的,大有余地,而现在用料竟如此精确,他不得不佩服胡祖德的精明善算。他们更想不到的是,胡祖德手中尚有余款银币8720元。全桥完工正巧时逢清王朝垮台、中华民国建立,陈行人便将这座大石桥取名为度民桥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二(5班 袁晨毓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今日闵行
发现闵行、共享闵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