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悲惨周一,没想到是美好周四;以为是可恶周二,没想到是幸福周五!”
本周三元旦假期后,无数打工人对着日历感叹:
“周三一放假,世界都美好了!”“这是打工人幸福指数最高的一周”。
“做四休三,体验过才知道,爽是真的爽啊。”
随着休假的讨论度越来越广,人们开始注意到一直以来的休假制度——
“五天工作日,两天休息日”,这个休假制度怎么来的?
坊间普遍认为,现代的双休日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上世纪初,美国常有工人为休假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犹太教徒周六要敬拜,基督教徒则是周日礼拜,可当时的美国一周只休一天,于是双方常常大打出手。
一家棉花厂为了协调不同信仰工人的习俗,直接把周六和周日都算作了假期。不仅满足了工人需求,还多出一天休息时间。
制度一经实施,好评如潮,开始渐渐在周边盛行起来。
1926年,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也发现了单休的弊端:
一周干六天的工作时间太长了,工人们疲惫不堪,也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反倒不利于自己生产。
于是他率先推行周末双休和一周40小时的工作制度。慢慢地,双休制度推广至全美国,也走向了世界。
从1926年算起,双休在美国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双休制度的正式推行,要晚得多。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钢铁、柴米、油盐……要啥缺啥,很难实现“双休”这样略显奢侈的休假制度。
于是刚开始,我们还是延续了民国时期的单休制度。
后来的春晚,曾这样回忆了当时单休日的人们状态:
“以前就怕星期天,要上丈母娘家干一太难的活儿,比工作日都累。”
由于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人们往往将其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街采买,清洗衣服,换煤气,看望老人,陪孩子上课……
24小时休息日,恨不得拆成365等份。
艰难度过这“战斗的星期天”,周一反倒更疲惫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视电影等文化产品输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方式盛行,比如卡拉OK、网络游戏等,人们需要时间去消遣。
一周一天的休息日,显然太不够用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实行双休的政策建议开始层出不穷。
为了不让步伐一下子迈得太大,1994年我们还试行过“隔周五天工作制”。
即一周六天工作,隔周五天工作,单休的叫小礼拜,双休叫大礼拜。
你没看错,大小周不是什么新发明,它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直至1995年的5月1日,“五天工作制”在中国终于开始正式施行: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实行五天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星期工作四十小时,周六周日双休。
在它刚刚诞生的那一周里,还有许多人的不习惯,甚至出现了“忘记休息”的情况。
21世纪的网友惊讶:“忘记休息?忘记上班我都不会忘记休息!”
谁能想到,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双休日,在中国推行的时间其实还不到30年。
如今,双休还没落实彻底呢,尝过“周三不上班”的甜头后,人们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它——
做四休三(四天工作日,三天休息日)。
自2015年起,一周四天工作制在海外就已经陆续有过大小实验,冰岛等北欧国家甚至已经正式开始实行。
英国曾开展过一项世界规模最大的四天工作制实验,为期半年,61家企业、约2900名员工参与其中。
后来实验结果公布,一大串数字表明了做四休三的优势——
71%的员工疲惫感降低,39%压力得到减轻,48%对工作更满意;60%员工表示自己平衡工作与家庭变得更加容易,73%说生活满意度上升……
其他许多相似的实验,也都传达了积极的信号。
2023年第一个工作日,乐视宣布开始实行四天半工作制,员工们每周有2.5天的休息时间。
网友:别拦我,让我去乐视打工
看了别人家的“休假制度”,网友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2018年,中科院便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7-2018 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建议从 2030 年起实行“做四休三”。
无数打工人殷切关注:做四休三不调休,从建议到落地,究竟还要多久啊?
从单休变双休,中国走了几十年,想要从双休变三休,这一步跨越的难度可想而知。
实验结果显示,三休制度有利有弊 | 图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图源:World Economic Forum
总结:双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
图源:《年会不能停》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图源: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