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升格为地方“一把手工程”,什么信号?
时事
2024-11-11 17:05
江苏
| 深度知局|:拨开迷雾,现出真相。
有多紧迫?国家直接把它升格为“一把手工程”,信号强烈,提醒全社会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包括“生育服务”“育幼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氛围”的方方面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全文考虑全面,措施非常具体,目的极其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提振中国的出生率。为什么近些年生育支持的政策,各地都出了不少,国家还是要把生育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为什么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长远来说对大国战略极为关键?为什么2024年就业压力、延迟退休、生育重任,一个个扑面而来,背后有着怎么样密切关联?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生娃作为国家重任,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人口报告指出,世界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高于预期,总人口数或将于2080年后开始下降。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面临负增长,同时,部分非洲、中东、南亚国家仍持续面对“人口爆炸”。报告显示,中国等世界大国的出生率降低,是人口峰值提前到来的原因之一。截至2024年,包括中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内的6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已达到顶峰,预计在未来三十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将减少14%。中国可能在2024年往后30年间经历最大的人口损失,预计人口将减少2.04亿。日本、俄罗斯位列其次。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54年降至12.15亿,2100年“折半”降至6.33亿。不过人口学者普遍认为联合国对于中国人口的预测往往高估,真实情况或许将更为严峻。联合国人口报告已连续下调对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总数的预测——2019年报告预测2100年中国人口为10.65亿。依据最新的统计资料,2023年该国的新生儿出生人数已降至902万,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这一数据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也让许多专家感到非常不安,他们预计,2024年新生婴儿的出生人数可能会继续减少,甚至可能低于900万。902万,这个数字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代表着相当大的挑战。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新生儿数量的持续减少,无疑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各个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压力。值得关注的是,902万这个数据并非偶然,而是已经持续五年显示下降的趋势。自2019年的1000万,到2020年的940万,再到2021年的870万,2022年的1000万,以及2023年的902万,可以说每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都在持续创下历史新低。当前,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确实是限制生育的重要且直接的因素。《若干措施》提到的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强住房支持政策等等,都与“三育”成本相关。在政府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力降低“三育”成本,是搞对生育激励的务实举措。搞对激励,不仅可使“想生、能生”群体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更多人的生育意愿,有助于改变“不想生”群体的想法。人口问题始终是一国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是关乎可持续发展乃至民族生息繁衍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国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人,是近几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23年全国人口进一步减少208万。同时,也要保持清醒认知,解决人口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须久久为功。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以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为例,人口问题更为严峻,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投入相当巨大,但是,总体而言,距离各自预期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均给中国提供了镜鉴。报告估算,在中国,抚养一个孩子到年满18岁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这一数字基本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而韩国的生育率在世界处于垫底水平。注:由于数据来源所限,具体数据的年份不完全相同 图源:《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尽管相比2022年的6.9倍,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但仍几乎为全球最高,而倍数越高,意味着养育压力越大,因此生育率也往往越低。2023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左右,处于世界最低之一。如果不能提升生育率,中国人口将迅速少子化和老龄化,对创新力和综合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报告建议通过补贴生育、增加出生人口,减轻家庭负担,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全国层面亟需尽快出台减轻育龄家庭生育成本的政策,报告中提出了现金和税收补贴、购房补贴、增建托儿所、教育改革等具体措施的建议。同时,针对近几年各地推出的育儿补贴政策,梁建章团队估计,给三孩家庭购房打五折,每年能多生200万。事实上,目前地方也已经积极行动,开启了一系列的生育激励计划。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很多省市县区都拿出了生育补贴政策,诚意满满。比如2021年全国“打响生育补贴第一枪”的攀枝花市,对第二个及以上的孩子每月每个发500元,直到3岁。山西吕梁,对生育一、二、三孩,分别补贴2000元、5000元、8000元。江西赣州市上犹县,对生育二孩和三孩分别一次性奖励7000元和13000元,还可享受托育补贴和购房补贴,企事业单位产假还延长30天。云南、宁夏更是实现了省级层面的政策覆盖,比如宁夏就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补贴2000元、4000元。除了发钱,打电话催生、文化上引导生育,则是最新动向。据财新报道,多地网友反映接到社区人员的电话询问,“你怀孕了吗?”“有生孩子的打算吗?”简直比家里人还关心你。今年10月,全国首条新型婚育文化街在长沙落成,街道上部分标语标牌,写着“我愿意带崽”、“带孩子最牛”、“生三胎最牛”、“在江湖,先嫁一步”……大家不是不愿意生,用张爱玲的话来讲,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大多数人,其实他们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如果我们每年拿出GDP的2%—5%来鼓励生育,分摊下来每个二孩家庭奖100多万,从孩子出生到成年逐笔发放,那么直接刺激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可以考虑每年发行特别国债,专门作为人口发放,资金直接补贴婚育家庭,直接用于消费,现金补贴和减税等。长期来讲,只有在财力和社会福利上跟进,鼓励生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