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因为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从高铁到地铁,各种基建项目纷纷被叫停。甚至去年底,国务院还发文要求12个“化债大省”除基本民生工程外,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在这样一片“基建降温”的风潮中,有一个领域却顶风逆势而上,那就是修运河。最近,各种自媒体都在关注、讨论“中国狂砸8500亿元,在六个大省修建多条几百及上千公里的运河”的话题:安徽,砸950亿建设江淮运河,已在去年通航;广西,砸680亿建设平陆运河,计划2026年建成;湖北,计划砸748亿,打通荆汉运河,给长江来个“截弯取直”;河南,砸1416亿,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一举融入长三角;湖南,砸1500亿打通湘桂运河,接通大湾区,获得两大出海口;最猛的是江西,要砸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超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最长的运河……
这些运河个个堪称“世纪工程”,总投资加起来接近8500亿,约等于7座港珠澳大桥。正当舆论对此欢欣鼓舞、地方政府准备大干快上之际,中科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却泼来大大一盆冷水。8月下旬以来,陆院士先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微信公众号上发文《中国“狂挖”运河的舆论错在何处?》。文章被河蟹后,陆院士还不罢手,8月30日又在“城市与区域实验室”公众号发表了修订后的版本《对中国“狂挖”运河舆论的评述 》。我仔细阅读了陆院士的这两篇文章,大致梳理出这么几重观点:观点一:国家并没有发文提倡要广泛地开凿运河,所谓“中国砸下8500亿元狂挖运河”都是你们舆论界/自媒体瞎说的。前半句,陆院士说的或许是事实。而后半句,我理解为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怼舆论界/自媒体来提醒政府,你们的“运河梦”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六大省份修建多条几百及上千公里的运河”乃确有其事,并非媒体凭空鼓噪。像江淮运河,已在去年通航;平陆运河,也于2022年开工。其他几条运河,同样均得到各地政府力推,比如荆汉运河,就被作为湖北省的一号水利工程。哪怕是工程难度最大、投资金额最巨的浙赣粤运河和汉湘桂运河,也早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中就已提及,并在相关交通规划中强调,“推动湘桂和赣粤运河的前期研究和论证”,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而江西、湖南等地的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期间就要开始施工。可见,各地对于“世纪运河”的基建冲动是真实存在的,甩锅媒体多少有些不太厚道。不过陆院士接下去的几点分析,还是颇有专业见地的。观点二: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至今仍是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有其自然、历史和现实原因,具有独一无二性,别的运河难以模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便是公元前486年吴国修建、沟通江淮的邗沟,而沿用至今的也只有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江浙段)及浙东运河。首先地理条件上,江浙地区天然河网密布,古人们就是利用原有河网,稍作改造而成初期的运河。而不像浙赣粤、湘桂运河那样,又要凿山开道,还要建梯级船闸,就差把“水往高处流”的口号写脸上了。其次区域版图上,京杭大运河沟通经济中心江南和政治中心北京,古代是漕运的主通道,如今也是人员、物资往来最频繁的路线。这点从高铁线路的繁忙程度中也能看出。目前全国仅有的6条实现盈利的高铁线路中,除了广深高铁外,剩下5条(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高铁、京津城际、沪杭高铁)都位于这条运河线路上。其他地区的高铁无一例外都处于亏损状态。这说明,现有运力已经足够了,修建运河并不会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人财物。希望运河能够扭转高铁都没做到的板块格局大洗牌,更无异于痴人说梦。鼓吹修运河的人,常喜欢拿欧洲说事,比如有人就吹,江西将成为下一个“德国”。但事实上,无论是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初叶的英国还是之后的德国,欧洲人大建运河的时期主要集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当时运河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取代的是人力车与马车运输。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从19世纪起,欧洲各国便纷纷掀起建筑铁路的高潮,铁路一跃成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运河运输则逐渐被淘汰。宋明时代依托水运盛极一时的江西,近代以来之所以快速衰落,主要就是受到两重打击:第一重是五口通商后,江南甚至华中、北方的货物不再途经江西南下广东,而是改由长江走上海出口;第二重是粤汉铁路比京九铁路通车早了整整60年,使得京广间的联系通道由江西西移至湖广。即便是仍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年其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作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旅游价值也在日渐上升。甚至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安全,部分河段还被限制或禁止航运通行,可见水运的地位,并没有一些人鼓吹的那么重要。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运河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50年代初,尽管前苏联专家与我国有关部门曾提出过建设松辽运河与江淮运河的设想,但都因无必需而被搁置。事实上,过去70多年,虽然中国早已修炼成“基建狂魔”,但严格来讲还没有建成过一条专门用于水运的运河。包括去年竣工的江淮运河,也不过是引江济淮工程的一部分,本质上是引水工程,而非运河工程,其功能“以调水为主、兼顾航运”。即便是引水工程,陆院士也认为未来存在风险:(引来的水)如果不收水费,大家乐于接受。如果收水费,可能局部出现“不要水”。基建费与干支斗渠的维护费,将变成为政府的长期负担。新中国真正意义上建设的第一条运河,是2022年8月28日开工的平陆运河。很多人说它打通了广西内陆与北部湾港口的水运联系,建成后将结束广西货物外运需要通过西江远走珠三角的历史,甚至说它将称为中国大西南经过北部湾直通南海与东盟国家的大通道。但其实,南宁和广西已有南昆、湘(经柳州桂林到南宁)桂、枝柳(经黎塘)等多条铁路联通北部湾,另有黎湛江铁路经贵港、玉林到广东的湛江港,再加上全区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系统,已基本能满足广西及云贵地区进出物资走向海洋的运输需求。更重要的是,海河联运除了要有适当的线路,还离不开必要能力的泊位、船型、安全的航线,货物堆场储存、加工等配套条件,并受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在国际与国内的竞争力、国内外经济与市场信息的供应能力等软环境因素的影响。北部湾港之所以发展那么多年,仍旧无法与珠三角相媲美,“西江-珠三角”之所以仍是广西及云贵货物水运出海最经济的航线,关键就在于前者的配套条件与软环境因素比后者差太多,而这不是一条平陆运河能够改变的。至于其他几条运河,如湘桂运河、浙赣粤大运河,问题就更多了:1、开凿这些大运河,究竟为了运输什么?是不是非得走水运?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评估是否充足?2、这些运河几乎都要越过南岭、怀玉山脉等分水岭,地形复杂,工程量究竟有多么浩大?3、花几千亿修几条运河,建成后能提升多少水运量?经济上是否划算,会否成为压垮地方债务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问题其实没啥专业性,经常外出旅游的人都能发现,经过这些年的基建大跃进,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备,不少地方甚至严重过剩,尤其是中西部,很多偏远地区都实现了高等级公路村村通,高铁县县通,但实际的使用频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现在这些领域开始受到严管,一些地方于是另辟蹊径,打起了修运河的主意。它们搬出的理由是说水运便宜,但这主要指海运,或者是像长江、珠江那样的天然水道。如果是耗资千亿修建的运河,那么平摊下来的成本、投资回报周期,还不如铁路、公路了。这恐怕也是陆大道院士一而再地发文反对“中国狂挖运河”的原因。只是不知道陆院士的这盆冷水,能否浇醒各地的运河迷梦?以及这迷梦背后,“靠负债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路径依赖?最近,“三土城市笔记”联合数十位国内资深媒体人、写作者,发起“为父亲写史”计划。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记录每一个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经历,为家人珍藏回忆,为这个大时代留下见证,为将来的国史编写收集资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倾诉,或者希望将父辈的经历整理成册,欢迎私信联系我们。想了解更多区域城市最新信息,欢迎加入三土城市笔记读友群。入群请先添加土哥助手号,并注明“我想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