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大同城墙
山西作为当年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明朝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大同镇和山西镇,后又根据需要增设了沿太行山脉布防归真堡镇管辖的长城,最终形成了山西境内“一外两内”的长城防守格局。
大同,素有“北方锁钥”之称。作为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 明洪武二年正月月二十五日(1369.3.3)由副将军常遇春带兵夺取大同将其纳入明朝版图后,面对不甘心失败的元裔及北万其它蒙古游牧部落的贵族频频入犯,明朝就开始加大了对大同及周边地区的防御,拉开了明朝对大同城及沿线其它军事城堡及长城修筑的帷幕。
修复后的大同城墙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先是于洪武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370.2.23)置大同左、右二卫;八月初十日置朔州卫;接着又于洪武四年正月二十三日(1371年2月8日)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七月初一(1371.8.11)遣使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自北平往山西操练士马;而到了洪武六年正月初十日(1373.2.)再下旨,令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先至大同、北平等处修理城池,练兵训将,以备边陲。
修复前的大同明城墙
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258公里;内五堡(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堡)、外五堡(镇羌、破鲁、灭鲁、威鲁、宁鲁堡)、塞外五堡(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堡)、云冈六堡(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大同镇也遂成为九边重镇之首。驻军最多时达135778人,战马51654匹,从而也有了“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美誉。
大同镇长城的墙体基本上为夯土墙,现损坏较为严重
左云县镇宁关楼
左云威鲁堡长城
左云镇宁口长城
天镇新平堡长城
右玉十三边长城
天镇新平堡长城
平鲁区七墩敌楼
平鲁区长城
阳高镇宏堡长城
新荣区镇川口长城
平鲁区长城
内外长城交汇的地方——偏关柏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