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大同镇,了不起大同镇长城

文摘   2024-11-12 20:30   山西  
我国长城的修建,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开始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在冷兵器时代,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方式,受到了历代君王的信赖,使其不断得到的传承、发扬和更加完善,在经历了一个个朝代的更替后,到了明代,更是将其发展到了顶峰。

公元1368年 ,一位曾经的放牛娃,经过多年的拼杀,最终推翻了蒙古封建主所统治的元王朝,在南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代王朝,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厚印记的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然而,以妥欢铁木耳(元惠宗)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被迫退出中原后,却企图东山再起,不时南下对内地实施骚扰,一次次向明朝发起攻击。而刚刚从战火拼杀出来坐到那天子宝座上的朱元彰, 为了自己皇座的稳固,面对这一形势,是不敢一丝懈怠,从登上皇帝宝座起,就开始加强了对各地军事防御系统的建设,第一时间就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随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最终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万里长城防御体系。而且为了便于长城防务的管理和指挥调遣,还把长城沿线按地域划分为九个防守区,亦称九镇。

修复后的大同城墙

山西作为当年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明朝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大同镇和山西镇,后又根据需要增设了沿太行山脉布防归真堡镇管辖的长城,最终形成了山西境内“一外两内”的长城防守格局。

大同,素有“北方锁钥”之称。作为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 明洪武二年正月月二十五日(1369.3.3)由副将军常遇春带兵夺取大同将其纳入明朝版图后,面对不甘心失败的元裔及北万其它蒙古游牧部落的贵族频频入犯,明朝就开始加大了对大同及周边地区的防御,拉开了明朝对大同城及沿线其它军事城堡及长城修筑的帷幕。

修复后的大同城墙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先是于洪武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370.2.23)置大同左、右二卫;八月初十日置朔州卫;接着又于洪武四年正月二十三日(1371年2月8日)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七月初一(1371.8.11)遣使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自北平往山西操练士马;而到了洪武六年正月初十日(1373.2.)再下旨,令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先至大同、北平等处修理城池,练兵训将,以备边陲。

永乐七年,正式在大同设立大同镇,使大同的防御地位再次得到提高,成为了明代边防九镇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镇。据《险隘考·大同总镇图》记载:“我朝设大同府,建代藩。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北扦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寝,屏神京,屹然甲九塞焉。

修复前的大同明城墙

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258公里;内五堡(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堡)、外五堡(镇羌、破鲁、灭鲁、威鲁、宁鲁堡)、塞外五堡(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堡)、云冈六堡(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大同镇也遂成为九边重镇之首。驻军最多时达135778人,战马51654匹,从而也有了“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美誉。

大同镇长城的墙体基本上为夯土墙,现损坏较为严重

左云县镇宁关楼

左云威鲁堡长城

左云镇宁口长城

天镇新平堡长城

右玉十三边长城

天镇新平堡长城

平鲁区七墩敌楼

平鲁区长城

阳高镇宏堡长城

新荣区镇川口长城

平鲁区长城

内外长城交汇的地方——偏关柏杨岭

山西摄影爱好者之家
让摄影与您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