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通过京剧艺术形式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任珑摄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故事的发生地,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驻扎在文明、沙洲等地,并在此休整。3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瑶族村民徐解秀家。
这是一户赤贫的家庭:破旧的茅屋里,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几乎是家里唯一的大件家具。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
女红军们的行装里,带着一条棉被。晚上,徐解秀就和3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唯一的楠竹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
3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空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几天后,女红军们要上路了,她们决定把被子留给这户贫苦的人家,但徐解秀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争执间,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她一条完整的新棉被。接过半条被子,徐解秀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后来,革命胜利了,国家富强了,徐解秀家也丰衣足食了,但那半条被子的热度,一直温暖着徐解秀的内心。
徐解秀等了几十年,一直没等回3位女红军。上世纪80年代,“半条被子”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在全国开展了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可惜没有找到她们的下落。后来,邓颖超等老同志托人给徐解秀送去一条新被子。这条被子,珍藏在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
2020年9月16日下午,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村,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还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看望慰问。“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朱小红讲起自家的幸福生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诚的心声。
“看到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十分欣慰。”总书记说,“你们家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小康幸福路,我们说到做到,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践行党的誓言和诺言。”
“半条被子”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的体现,也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以真心暖人心、以初心赢民心的缩影。
红军长征跨越十几个省份,经过了苗、瑶、侗、彝、藏、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党中央到红军部队的每名指战员,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把各族群众当作亲人和朋友。各族群众逐渐认识并了解了这支年轻的革命队伍,他们主动为红军筹粮、运粮、当向导、护理伤病员。“彝海结盟”“半条被子”等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真心认同、对红军的热烈支持。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那里。最终,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一面面党旗插在战“疫”一线,无数党员逆行向前……誓言铿锵,丹心闪耀,在各族群众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为人民服务的丰碑,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半条被子”映照着初心和使命,引领着共产党人永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执笔:张国欣)
来源:国家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