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式”送礼?为何舆情谴责家长的多? | 津报早评

时事   2024-09-14 06:00   天津  

文 | 咚咚锵

教师节,合肥一家长致电老师,称已将教师节礼物放在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让老师过去取。该老师回应,“您搞得这么客气,我很不好意思啊。”家长则回复“没事没事”。

涉事礼品

随后家长反手就把老师举报了。有网友质疑,该家长“通话录音、蹲点取物,偷拍取证一条龙”疑似在设局。

不管是否为“家长设局”,老师都不能触碰职业“红线”,这一点毋庸置疑,教育部门回应的也很明确。该名老师没经住“考验”,为此付出代价一点也不冤。

教育局需要调查的不只是家长是否设局,还需要查清家长这样做的真正原因。该老师平时有收礼行为吗?还是因为收礼区别对待学生,这位家长孩子受了委屈?还是出于其他报复目的做出此事?

近年来,随着清廉校园建设,收送礼行为已经日渐减少,但始终禁而不绝,特别是在学校低年级班级包括幼儿园。这里面有家长出于功利色彩,希望通过送礼能让孩子得到照顾,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利益交换;有的则是怕老师区别对待,被迫跟风送礼。无论哪种情形,拒绝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

此事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虽然都认同涉事老师是咎由自取,但舆论中对这名家长“钓鱼式”送礼谴责声音大于支持。

一方面是因为在传统道德里民众看不惯阴险算计之人,通过电话交流,可以判断至少老师与家长在明面上没有矛盾,如果内心对老师有意见,可以光明正大地投诉老师。通过设局来为民“除害”,副作用太大,让正常的家校交往都可能互设提防,破坏了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正常信任感。

另一方面,网友也认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参照,家长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孩子在学校处于尴尬之地。

家长与老师、学校原本是单纯的相互支持、配合、理解的清爽关系,不应掺杂财物等利益往来。家校做到相互信任,实现平等交流,让教师处于太阳光辉之下,心无杂念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在校园这块净土,不立德焉能育人?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