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挂科啊!大学生的必修课——舍友关系│津报早评

时事   2024-09-01 07:00   天津  

又到开学季,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无不充满期待,但也有学生对未来如何与舍友相处有点小忐忑。
朋友送女儿上大学,临别时嘱咐她一定要与舍友搞好关系。
新生的忐忑和学生家长的牵挂都不无道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高校宿舍矛盾成为高频话题。
西南某大学在校园网上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参与人次上千,60%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学生认为宿舍里舍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
这虽只是个小样本调查,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舍友关系紧张不是个例,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舍友关系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学生住得“好不好”的问题作了制度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育人阵地作用。
舍友关系,当事人是学生,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不要求满分,但不能挂科,宿舍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舍友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几年的生活和学习。
朋友是“70后”。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舍友就像学校给分配的“七个异地异姓兄弟”,在最美好的四年能在一间屋子朝夕相处,这是天大的缘分,虽然性格各异,舍友基本上能玩成一片,偶尔也有过小摩擦,但很快就变成四年大学生活中的小插曲。
毕业后,去舍友所在的城市旅游,舍友们必须聚一聚。当年各宿舍舍友都按年龄排行,他与宿舍老大毕业后十五年没见,去年因母亲在老家住院,得知老大在这家医院有熟人后,电话打过去,老大马上跑前跑后给安排。朋友说,这都是大学四年积攒的友情。
在朋友看来,当前大学生宿舍关系已不同于以前,可能与学生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变强有关。
与“70后”“80后”相比,“00后”家庭条件普遍更优越,除了比较自我外,还有很强的边界感——我不打扰你的生活,也不希望你影响我的生活,集体生活体验较少,集体荣誉感变弱,彼此的包容性也降低了。
随着网络的便利化和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生活的深度介入,他们的社交模式与社交场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一个限定的空间,一个固定的群体,而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话语模式和社会关系,人们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依托建立起各类圈层关系,成为当代大学生集交友、爱好、学习于一身的归属地。
与虚拟的社交场域不同,大学舍友来自五湖四海,能否趣味相投全凭运气。当存在矛盾、冲突时,很多人会在人际交往圈层化衍生的思维惯性的“引导”下,选择不与这名同学来往。但同在一个屋檐下,又怎么可能完全做到100%的“不来往”呢?于是乎,摩擦产生、矛盾升级,原本最有机会建立友谊的一群人就此变成了同居一屋的“陌生人”,宿舍被弱化为仅仅睡觉的地方。
宿舍关系紧张的因素五花八门,但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性格不同;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不同;家庭成长背景不同造成价值观差异、认识差异;学业竞争、资源竞争、女生宿舍颜值竞争,都会带来利益冲突;沟通障碍或懒得沟通等。
人是群居动物,遇到不“顺眼”之人是人生常态,陌生之人可以避之躲之,但几年之内朝夕相处,躲避不是最佳选择。年轻人融入宿舍这个小集体需要磨练,也是为今后融入社会大集体练功,从这个角度说,处理舍友关系,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我们不能苛求“00后”学生与父辈一样处理舍友关系,毕竟时代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处理舍友关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变,既要学会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懂得维护共同需求,找到“既要”“也要”的平衡点。
几年大学,能在学业、爱情、友情上都有所收获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即使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有谁愿意有一个心情糟糕的四年呢?

撰文 咚咚锵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