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句《游子吟》的诗句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父母对子女无私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担忧与牵挂,从孩子诞生时起就一直相伴相随。即便是在孩子长大成人后,爱子之心,仍然为之深远。曾仕强先生说: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环境, 所以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父母的引导对子女的未来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头脑、有理智的父母不会让孩子从事以下这三种工作。反之,对这些一窍不通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越活越穷,越过越辛苦。现在我们总听到一些父母在说:“实在不行,就进个厂干活吧。”在一些70/80年代的父母印象中,进厂工作就意味着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大厂流水线上的工作简单容易上手,能够让人快速适应。但长期以往重复性的工作,难免会将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麻木的“机器”。年纪轻轻就进厂打工,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让生活平稳。但是长时间的重复性的工作,只会让人意志消沉,最后连累身体。人的生命就像流水与门窗一样,常动则常新。当一个人长期处在固定、反复的工作模式当中,它的思维也会陷入固化,到最后走向单一、呆滞的局面。重复简单的工作看似容易,但如果长此以往,无疑是快速的废掉一个“健全”的人。真正有想法的父母,不会鼓励儿女去从事这一类的工作。因为他们深知,人这一生不能只停留在原点,勇敢去走上坡路,才能看见毕生的好风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最要紧的是赚钱,这就是不懂生活,根本就没有生活。单调反复的日子,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它充其量只能被称为“活着”。生活,是绚烂的,多变的。有风、有雨、也有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别因为一时的懒倦,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光斗金,扎根在内心里的想法,值得你与它纠缠一辈子。又适逢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听到最多的话,莫过于四个字:“上岸了吗?”。每年的考公、考编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人为了“铁饭碗”挤破头,更有甚者为了宝贵的名额,放弃了升职、高薪的工作。许多中国父母都在儿女灌输一个思想:端上铁饭碗,你的余生就稳了。为了这一句“金玉良言”,他们不惜牺牲儿女在城市里发展的前景,迫使他们选择偏僻但“有人脉”的县城,以及落后但是“安稳”的山村。铁饭碗的安稳在父母眼中是子女的体面,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选择安稳的那一刻,就意味此生了了,一眼到头。年轻人,不要认命,要造命。在正当的选择里,选择你喜欢做的事。做人,最怕的就是“认命”。为人父母,最恶劣的事也是让子女“认命”,当“命运”一旦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那么对人生的期待也会变成了零。就像罗曼罗兰所说: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只是到80岁才埋葬。选择安稳并不可耻,但在安稳的位置选择“摆烂”才真的可怕。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认真走过的人,未来不会亏待。或许,每个人对于“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我还是想给你分享一句稻盛和夫的话:“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累积’,如此而已”。点亮“在看”,愿你能找到自己内心所期望的落脚点,从那里出发,不断奔跑,跑起来就会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