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承担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宣讲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宣讲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听不懂”“听得进”“记不牢”等基层理论宣讲中存在的突出难题,以鲜活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及显著的亮点进行一一破解,使理论宣讲“难题”不“难”。
做好语言转化,破解“听不懂”难题。基层理论宣讲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听不懂”的问题。理论是有高度和深度的,理论语言本身也与生活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要想让广大基层群众“听懂”理论宣讲必须有效进行语言转化,变抽象化的语言为形象化的语言。理论语言往往具有抽象化的特点,但讲理论特别是在基层讲理论不能抽象化,否则,极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这要求宣讲者一方面将理论吃透,另一方面将理论讲活。吃透理论是形象化表达的前提。理论只有在宣讲者这里首先得到消化吸收,才能在听讲者那里得到有效接收。讲活理论是形象化表达的关键,只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凝练的理论讲得透彻明了、生动活泼,形象化表达的任务才算完成。理论宣讲是“有本之学”,即要依据“本子”来进行宣讲,但理论宣讲切忌“照本宣科”,要将书本上的语言彻底转化为生活中的语言,变书本化的语言为生活化的语言。这要求宣讲者一方面要对书本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要能够走进生活。作为理论宣讲者首先要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上下足功夫。“走进生活”则要求宣讲者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相对照,时时留意将书本上的理论语言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语言。基层理论宣讲还要变个人化的语言为群众化的语言。理论宣讲可以有个人化的表达,但忌小众化的表达。任何只为宣讲者个人所接受而为广大群众所不理解的表达在宣讲中都属于无效表达。因为,理论宣讲归根到底是要讲给群众听的,而不是“自娱自乐”或“自说自话”。在宣讲中,个人化的语言要尽量向群众化的语言转化。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捕捉到有效的宣讲信息。
做好节奏把控,破解“听得进”难题。对于基层理论宣讲而言,“听得懂”很重要,听懂后能够自觉自愿坐下来听更重要。从实践层面看,对于一场理论宣讲而言,保证听众“听得进”的关键在于宣讲者能够有效把控住宣讲节奏。这要求宣讲者在宣讲中有效把控节奏的缓急,根据宣讲内容和宣讲重点适时变换节奏,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让群众在宣讲者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理论的“错落有致”。对宣讲节奏的把控除了急缓得当之外,还需要根据宣讲时听众的不同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特别是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宣讲中,宣讲者更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节奏变换,从而使听众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于理论宣讲而言,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也都不可忽视。同样的内容用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让宣讲的节奏更加欢快,也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在基层进行理论宣讲,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式讲授,而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讲形式来对宣讲节奏进行多元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