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国学堂第247期 | 贝贝国学传统文化课堂--红色地标: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

文化   2024-11-13 17:32   山东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熟悉的红色佳音响起,

带我们穿越到80年前,

梦回那段身背钢枪、手握锄头的岁月。

那是一段发生在“烂泥洼”

和八路军三五九旅之间

关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故事。

本期『贝贝国学 文化课堂』

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

带领大家云游红色地标,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前身·烂泥洼】

南泥湾,原本是延安南郊固临镇一大片人迹稀少却水土丰茂的荒山野岭。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面对此时的经济形势,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1940年7月,在一次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农林生物学家乐天宇和学生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极适合农垦的荒地,这里水土丰茂,土壤肥沃,完全不是黄土高坡贫瘠荒凉的景象,当地称之为“烂泥洼”。带着这个新发现,乐天宇迅速赶回了延安,给八路军总指挥朱德进行了汇报。听到这个消息,朱德很兴奋,一个月后,他在乐天宇的带领下,勘察了“烂泥洼”,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南泥湾。随后乐天宇写成《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上报给党中央,在毛泽东主持的党中央会议上,通过了开发南泥湾屯垦自给的决定。


垦荒·南泥湾】

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号召,由王震旅长率领,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开展以农业为首的大生产运动。

在这里,359旅将士身背钢枪,手握锄头,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

在党中央、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南泥湾的大生产实现了生产自给、丰衣足食,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部队也兵强马壮,战斗力大大增强,很好地完成了守卫延安南大门、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同时,有效减轻了边区人民负担,有力推动了敌后各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西北局称赞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今日·南泥湾】

如今的南泥湾,变得更加不一般。新时代的南泥湾人,在南泥湾精神的感召下,扛起新时代的“老镢头”,继续自力更生之路,并向着新领域不断开拓“垦荒”,南泥湾也成为人民追寻历史记忆、体验山水风光、感受乡村魅力的首选之地。

80多年前,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南泥湾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里有供游人参观的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红色旧址及场馆,还有农垦教育基地、军垦教育基地、金盆湾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学员在这里感悟红色历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优秀企业也在这里落地开花,为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现在,走到南泥湾的农场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等高科技的引入,使南泥湾不再是“犁铧锄头看天吃饭、面朝黄土汗砸八瓣”,老区人民也挑上了农业科技“金扁担”。


走进南泥湾,

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

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

传承那份精神,继续在新时代的道路上,

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观看“南泥湾”的故事~







来源 | 低幼阅览室

编辑 | 左文广

一审 | 蒲艾琳

二审 | 黄静

三审 | 丁雷



淄博市图书馆
介绍馆藏资源、读者服务,推送馆内信息动态及相关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