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乡这么过年

乐活   2025-02-01 12:01   河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ID:gh_5d72420afe1f)


睡前讲给孩子的家乡故事

按:

孩子5岁开始,睡前和周末醒来,总盯着让讲“你家乡的故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有了这个“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系列,一篇一篇“叙往说来”,梳理当年往事、村居旧闻、乡村旧貌,记录渐行渐远的乡景乡音乡情乡俗。



春节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有存在感的节日,也是普通百姓所有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时刻。正式文书中称呼的春节,在人们的口中,不管东西,无论南北,都被称为过年。年是一个时段,也是一个节点。一个“过”字则意味深长,既可以理解为“过日子”的过,也可以理解为“跨过”的过;其中,作为跨过的过,既表述了这个时刻的状态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对于大人来说,过年有一定的压力,工作要总结,欠的债和人情要还,该用的钱要花,但对于孩子来说,过年很简单,只有兴奋、期待和享用、收获。年味比今天更浓的上世纪80年代更是如此。

中国很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家乡既有春节晚会上提到的、与全国其他地方共同的年俗,也有春节晚会等没有讲到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年味。

过年首先与“腊月”联系在一起。腊月是农历十二月的另一种称呼,而在腊月之前的农历十一月另一种称呼是“冬月”,腊月之后的农历一月的另一种称呼是“正月”。在主要使用公历之后,特别是城市中的人们很少再去注意和使用农历,但过年前后是个例外,为了迎接和欢度这个农历的最长假期,人们会清楚地记住假期每一个农历日期,甚至会容易忘记公历的相应日期。因此相对来说,对于今天习惯于使用阳历的人们来说,提到冬月的机会不多,但因为过年,与年紧密相连的“腊月”、“正月”经常会被说到。

相比冬月,腊月更为寒冷。提到“寒冬腊月”这个词都似乎有一种“寒”意。进入了腊月,各项农活基本上全部结束了,村民们不仅有充分的理由筹备新的开始,也有充足的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穿新的衣服、能够拿到压岁钱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兴奋,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尝到日常舍不得做的美味以及对于食物制作的观摩、体验、参与,才是真正在意的,也更为难忘。



年味在这个意义上首先是味蕾上的。腊八粥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这个过程的开始。平时家乡早晚以吃大米煮的粥为主,粥的方言发音有点近似“浊”,做的时候除了水外一般只放大米,但也会随性放点豆子,一般是夏天放绿豆,冬天放红豆。但在腊八这一天,讲究的人家会认真地煮顿粥,除了大米还会添点糯米,除了加入豆子还会放点花生、红枣,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添点干莲子、干鸡斗米、干菱角等,种类不一定局限于八种,但一定比平时的粥丰富。食材的种类首先在粥上丰富了起来,开启了过年食物的万花筒。



腊月是准备年货的月份。在鱼米之乡,米是不用怎么刻意准备的,无论是糯米还是粳米抑或是籼米,只要把相应的稻谷送到机房机一下即可,无论是糯米面还是做水糕用的碎米面,也只是把相应的米送到机房再机上一下。再之前是用效率更低的石磨。但养在鱼塘中的鱼,却离走上餐桌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费很大的劲。分田到户后,家前屋后、田头地尾的河渠沟塘被分割成很多鱼塘,承包给村民。这使当时村里很多人家都有了自家的鱼塘,有的是一户养一个鱼塘,有的是几户人家合作养一个鱼塘。但不论单养还是合养,“出鱼”也就是把鱼从鱼塘捞出来,都是一件费时费力费电(或者费油)的苦活累活。好在那时候村里的人还没有习惯常年外出打工,青壮劳力基本上都在家里,腊月中人们相对清闲,一个鱼塘“出鱼”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受邀甚至主动过来无偿帮忙,有点“一‘出’百应”的态势。一个人缘好的、热心的村民有可能连续很多天都在不同的塘口帮助出鱼。那个时候村民的互助和分享的意识的确很强。鱼出清后,塘主家会把鱼按照大小、种类作个分类,多数卖给了鱼贩子,部分留着过年自用,不再向外出售,这部分又会匀出一些,送给帮忙的邻居亲友,送给自己在意尊敬的亲戚长辈。如果是几户共养的,还需要按照共养的户数把所有的鱼均匀低分成几份,这其中也有学问,考验着分鱼人的技术和智慧。



大鱼大肉是过年时生活的标配。过年没有肉肯定没有年味。家乡人口中的肉多数指的是猪肉,家乡也吃牛肉、羊肉,但要少得多。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猪,多数人家会养两头,一头出售抵消成本、补贴家用,一头留待过年前宰杀自用。尽管强度远小于参与出鱼,但杀猪同样也是需要亲朋好友尽相出力的一个大活。杀猪之后的大餐,是新鲜肉味的品尝,是乡情亲情的体验,也是春节美食狂欢的预演、亲朋团圆欢聚的预热。年是人的欢乐、期望,却是猪的末日和恐惧。腊月中旬之际,寒假在家的孩子,经常会听到庄子上传来一阵猪的绝望的吼叫,声音因为或远或近的距离而或大或小,但凄惨和震撼是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杀年猪,这年杀年猪的农户也不是年年都杀年猪,那个时候当年杀猪的农户会按市价给有需要的左邻右舍匀一些他们需要的猪肉或者其它的部位。杀猪的农户也会把猪肉特别是肋条肉、五花肉,按照五斤、三斤、二斤甚至一斤的分量,有肥有瘦地分成很多份,由主人或者让小孩给自家的亲戚或关系较好的邻居送去,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户即便自家不杀猪也不专门买猪肉,光靠一些杀了猪的亲朋友邻的这些馈赠,过年也不会缺猪肉。



鱼的存在让过年前后的餐桌不仅增加了煮鱼(当地称为熬鱼)、蒸鱼,而且有了鱼圆、鱼饼、鱼片的选择。相比于鱼来说,全身都是宝的猪,给过年带来了更丰富、多样的选择。首先是猪头肉,虽然它是发物,有炎症的人不宜吃,但它却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食物,讲究的人对猪头非常在意。猪头上其他部位和猪的内脏,比如,猪耳朵、猪口条、猪肝、猪肚、猪蹄,以及猪肠子和瘦肉加工而成的香肠、猪皮与瘦肉加工而成的捆蹄,是宴席中冷菜的重要品种。猪圆骨、猪肚肺是烧汤的好食材。猪排骨、猪大肠、猪尾巴、猪腰子不管单烧还是配菜,猪蹄膀不管烧汤还是红烧,都让很多人垂涎和难忘。



这些鱼、这些肉,如果过年前后吃不掉,还可以码上盐,变成腌制品,不仅放得更久,也形成了一种更为独特的风味。腊月里腌制的咸肉,在家乡也被称为腊肉,据说比冬月及其以前月份的腌肉质量更高,更易保存。于是,在为过年而作的准备中,腌鱼腌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腌鱼腌肉的同时,有人家也会腌一些青菜,腌好之后有点像雪里蕻。



猪肉和鱼肉一样,还可以斩成肉糜做成肉坨子、鱼坨子,给喜宴提升了位格,特别是其中的大肉坨子(大肉饼)是家乡过年和各类喜宴中分量最重的大菜。那个时候,过年前每家厨房里都会有一条甚至多日传来斧头锤、厨刀斩的声音,这是做坨子的声音,也是年的声音。



过年喜庆很大程度上是厨房准备的年。家乡把正月初五叫作小年,无论腊月廿三还是廿四在家乡并不称为小年,但这两天仍然很重要,因为腊月廿四是迎灶神的日子。到80年代,迎灶神的仪式已经很淡化了,但是每家都会在这一天,在锅屋(厨房)的土灶侧面贴上一个灶神的画像。而为了迎接灶神,家乡的各家各户会赶在这一天之前,给家里来个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当地称为“扫尘”。这个扫尘,不仅要打扫地面,而且打扫墙面、窗户以及一切可以被扫帚扫到的地方。辞旧从这时就已经加速推进。



与此同时,家乡的厨房开始更加紧锣密鼓地进入了迎接新年的节奏。一些平时吃不起、舍不得吃或者怕麻烦而日常很少制作的食物开始在腊月下旬依次进入流程。

蒸馒头和蒸米糕是每家每户必做的。有的时候是一天完成,有的时候分两天依次完成。其中和面发酵是个考验,熟能生巧在这里得到了反面的体现,很多主妇一年可能只蒸这么一次馒头、米糕,面没发好,馒头米糕没有蒸好,甚至馒头米糕的面相不好,主妇都可能自责很多天。



烩粉皮是乡里一道独特的烩菜,粉皮需要提前做好,也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够一家春节期间吃的量也需要一个半天的精心准备。



因为初一到初五不宜杀生,根据农户家里的需要,这个时候会把过年期间需要吃的鸡鸭鹅提前宰杀处理好,这个集中在一起工作量其实也是不小的。

另外根据自家的情况和主人的意愿,有的村民家还会专门做一次豆腐,那个时候还没有豆浆机,只能依靠石磨,磨出豆浆,用老卤点出豆腐和百叶。烩豆腐也是乡里一道与烩粉皮地位、作用、做法差不多的食物。



过年在家乡最忙碌最有仪式感的不是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除夕这一天。而这一天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祭奠亡者先人,一个是共进一顿丰盛午餐。

家里三年内有亲人去世的,一般天刚亮时就会召集最近的亲戚集体前往坟前祭奠,带一些祭品,烧些纸钱。亲人去世超过三年,坟就不再是新坟,不再必须到坟前祭奠,一般会在午饭前的家中举行一个简单的祭奠仪式,把烧好的鱼、肉等分别盛在碗里或者碟中,摆在家里的柜上或者八仙桌上,放好几双筷子,盛好几碗米饭。米饭要先用碗压实倒扣在另一个碗里,远远看去碗中的米饭被堆成了球形使米饭远远看去。一切摆放到位后,便开始在桌前烧纸钱,纸钱烧得差不多后,再用一个碗盛点水,在每盘菜中意思意思拣点,搅拌一下,倒纸钱的四周,家人开始分别对纸钱磕头。一切完成后,再把纸灰打扫干净,方才开始用餐。



除夕这一天甚至整个过年期间,除夕中午这顿饭是最重要的。小时候在春晚出现之前在村里没有听说过年夜饭这个说法,相应的团圆欢聚的寓意都寄托在中午这顿饭中。远在外地的孩子一定要赶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爷爷奶奶在世的家庭,孙子孙女也会跟着父亲赶到爷爷奶奶这里吃饭,分家独居的老人或者跟着其他儿子住的老人,如果不是全家团聚,他一般会到长房家吃这顿午饭。年前准备了那么多的大鱼大肉、大菜佳肴,会悉数端上桌。特别是这一天会做一份干豆角红烧肉。



当时的家乡有个风俗,大年初一不煮新饭、不做新菜,吃的都是回锅热的除夕的剩饭剩菜,寓意年年有余。因此,除夕这一天会煮一大锅远超于当天需要的米饭,菜的量也会远超于当天所吃。如果做的菜当天全部吃完了,倒显得不够吉利,起码不够周延。

除夕的午饭吃完之后,年就正式开始了。对联是红色的,是辟邪的,如果当天不去上坟,而需要在家中祭祖的话,那么对联必须是午饭后才能贴。所以,饭后洗碗的同时,会用小麦面和开水搅拌做一盆浆糊来贴对联。先撕去门板上残留的去年的门对和门头上残留的门联,再用高粱杆做的刷锅用的锅巴子,把浆糊涂抹到墙上或者门上,再把对联贴上去按好抚平。门对就是现在的对联和横幅,门联不是横幅,但挂在横幅的位置上,它是把有的地方凿空形成一定图案的红纸,一般16开大小。当时很多孩子自己买些红纸,自己用凿子制作。



下午和晚上除了贴对联外,一般还要做两件事。一个是炒花生和瓜子,家乡把炒瓜子、花生的动作叫“搂”。花生是没有剥壳的花生,瓜子其实是带壳的葵花子,有的时候还有冬瓜子、南瓜子。搂熟后装起来,过年期间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抓一把花生和瓜子,主宾边嗑瓜子边聊天。当天下午和晚上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搓汤圆,搓好的汤圆一般放在竹匾中晾着,足够第二天早晨全家吃的汤圆即可。



除夕晚上的这顿饭平平无奇,甚至没有平时的好,因为中午吃看很多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很多家庭晚上就尽量简化。晚上虽然有人守岁,但也不是太多,那个时候的农村,多数人还是按照农耕时的习惯,早早的上床睡觉了,很少有人晚上9点之后还不睡。熬夜守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多数都会放弃。



睡觉前大人会把家里和院子所有的地面再打扫一遍,保证第二天早晨一早起来室内是干净的。当时有一种说法,说大年初一不宜扫地,如果扫了,一年都是扫地的命。即便脏得不行大年初一必须扫地,归拢起来的垃圾一般也堆在家里的角落,待到初二再清理出去。

除夕当天晚上小孩也不宜洗脚,大人会说小孩如果洗脚,脚踝会畸形变大不好看,不知道是啥来由。睡觉前大人还会家里所有的鞋子口倒扣在地上,说是要防止晦气钻进鞋洞。晚饭后洗完锅后,大人还会在每口锅里放块家里做的糕,这时的米糕也被称为发糕,寓意发财登高。这些都是为了图个吉利,起码是口彩。

鞭炮是过年的应有之义。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鞭炮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真正是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有的村民会赶在零点零分放个鞭炮,多数村民那时已经入睡,一般都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放鞭炮。其中炮竹当地叫天天响,一般是一手拿着炮竹,一手拿着点着的香烟,引信被烟头点着后需要迅速地把炮竹扔向天。不少人都害怕它的威力和危险,即使是成年男性点起来也都有点胆战心惊。有的胆小的会把插在板凳的缝中,点燃引信后迅速地跑开,随后炮竹会飞到空中爆炸。



大年初一理论上不能劳动,家务活动都应该尽量的减少。初一中午这顿饭仍然重要,但在当时吃得都不是新鲜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反倒是初一早晨这一顿显得颇为特殊。家乡平时也不怎么吃汤圆,但是大年初一早晨,会煮一锅汤圆。那个时候家乡的汤圆很少包馅,都是实心的,煮出来后一般一人六个汤圆,也是吉利数字。实心的汤圆不容易下咽,一般都会准备一碟搅拌了芝麻的红糖,边吃汤圆边蘸红糖。没有准备红糖也不要紧,白糖也可以。在煮汤圆的同时,还会馏一笼有馅馒头(包子)和米(水)糕,馒头和米糕寓意团团圆圆、福气满满、步步登高。



大年初一当天上午,住在附近的亲朋,特别是晚辈会来到长辈家来给长辈拜年。成家的晚辈一般会在过年的时候给长辈送一些礼物,当地称为茶食,当时主要是果子、大糕、糖,也不贵重,主要体现了尊老。这些茶食一般会在除夕前都已经送到长辈家中。这个时候去拜年,晚辈一般都是空手的,见到长辈主要说些吉利话,有的还会跪下磕个头。长辈则根据情况说些喜庆的祝福语,对未成年的晚辈,还会回馈准备好的压岁钱。



那时候初一这一天一般不流行到亲戚朋友家吃饭,初二之后开始互相串门和吃年饭。兄弟姐妹们会轮流做东,每家都是全家出动、凡请必到,饭前饭后男人打打牌,女人或者帮助做点备餐的活或者聊聊天,小孩追打嬉闹。乡间喜欢办生日宴,那个时候生日宴都是真正的生日宴,一般不会提前到过年期间办。过年期间的亲朋走动纯粹是为年走动。后来外出打工谋生的多了,不是过年期间很难凑齐,许多人家乘着亲戚朋友都在老家,就把新的一年里需要办的生日酒席提前到年假期间了。这也使过年期间成为人情往来负担最重的时段。



过年前乡里的业余文艺人员会在村委会名义下或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临时的花船队。用芦苇等做成一个船的骨架,包括窗框和船蓬,外面裹上彩布,一个女同志钻进去,提着花船前进,一个男同志拿根竹竿,模仿在撑船,边上还有一些同志,有的敲锣打鼓,有的附和赶船的主角一起歌唱。最开始的时候这个活动完全是公益的,由村里出钱,春节期间主要在村部或者公场上表演,村里男女老少围成一圈,磕着瓜子评头论足,甚是热闹。后来有点变样了,花船队挨家拜年,走到的人家需要提供烟和大糕甚至还有红包,给一些农户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负担。有的农户一听到花船队进村,本能地赶紧锁门。



家乡把正月初一叫大年,把正月初五叫小年。小年前一天就是初四晚上到初五上午,与除夕晚上到初一上午主要的流程差不多。初四晚上很多人放鞭炮、烟花,初五早晨家家要放鞭炮,初五早晨和初一早晨一样要吃汤圆。

初五之后实际上年就已经过去了。各行各业陆续重新开业。开始了新一个农历年的循环。

(草于2025125日、27日)


南播玩校园榜样UP主孵化计划

短视频项目组持续招人中!

视频内容形式及方向不设限,定义你的精彩
加入我们,一键get专业团队和资金支持!
戳这里↓↓↓ 获取详情

南播玩“校园榜样UP主孵化计划

Notice

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ID:gh_5d72420afe1f),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果转载侵犯了您的版权或是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微信: 13818384101,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说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ID:gh_5d72420afe1f),转载请注明来源。南播玩对文中的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每日任务+福利多多
加南啵啵好友拉你进群!
南播玩全新资讯群(742711510)

编辑 / 星程
责编 / 可星

南播玩
南播玩工作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