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今天22时10分
立春
二十四节气开启新的轮回
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正向我们走来
立,始建也
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
古人特别重视立春这个节气
如果农历这一年之中
没有立春
就称为“盲年”
一些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
今年蛇年将出现“两头春”现象
也就是一年中会出现
两个立春节气
“两头春”是中国农历历法中
闰年时出现的现象
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
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
和21日左右交节
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
和23日左右交节
上下差不了一两天
以立春为例
在公历中,不论是平年365天
还是闰年366天
每年都会出现一次立春节气
24个节气也都只出现一次
农历闰年是384天或385天
多于公历一年的天数
就可能会出现农历闰年
一年中有25个节气
年初一个立春节气
年尾一个立春节气
乙巳蛇年就属于这种情况
今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起于2025年1月29日
止于2026年2月16日
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
即乙巳年的正月初六立春
(2025年2月3日)
和同年腊月十七立春
(2026年2月4日)
“两头春”并不罕见
平均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
制图/张燕
一年“两头春”
春暖一整年
在古人眼中
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是
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从立春开始
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当然,此时的立春
只是一个立意
之后的“柳色黄金嫩
梨花白雪香”
才是春天物候历程的缩影
立春的风俗多到难以胜数
鞭春牛、挂春幡、剪春胜
古人在立春日
有制春幡的习俗
谓之“春胜”
妇女们用彩纸剪出
各种动植物形象
或贴在门窗屏风
或戴在头上
是春日里一道曼妙的风景
万物苏萌山水醒
农家岁首又谋耕
如今农村仍有“打春”的习俗
鞭打泥牛意在岁首备耕
也期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感时应物,不时不食
春饼春卷春盘……
属于中国人的第一缕
春光在舌尖
北方用薄薄的春饼裹住缤纷
汪曾祺在《四时佳馔》里
把春饼写得鲜活
↓
“羊角葱(生吃)
青韭或盖韭(爆炒)绿豆芽
水萝卜、酱肉、酱鸡、酱鸭
皆切丝炒鸡蛋
少加甜面酱以荷叶薄饼卷食”
春盘的风俗始于晋代的五辛盘
按照晋《风土记》记述
这五辛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
吃五辛所以发五脏气
在后来的各个时代
春盘内容略有不同
但生菜、萝卜丝、韭菜大体上
是春盘中的主打
春盘虽是民间小食
但也渐渐传入宫廷
从北宋至明、清
皆有皇帝在立春前后
向百官赐春盘的记载
春饼多见于北方
而南方则流行春卷
南方香脆的春卷卷起鲜嫩
滚烫的油锅滋啦啦作响
春卷下锅,瞬间升华
春卷皮酥脆掉渣
各色馅料松软滑嫩趁热咬下去
汤汁鲜美,满口盈香
即使没有春盘、春卷
总要啃萝卜以为“咬春”
清《燕京岁时记》有云
“(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
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
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立春要养肝,做好这五步
中医认为,四季之中,春季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木,因而春气通肝,春季也最易使肝气旺盛,如疏发不当,则易致病。
肝炎是我们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两大类,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征兆。这些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身体有乏力感,体力下降,无明显原因的疲惫;
口臭、食欲减退,腹胀、厌油、恶心,慢性腹泻;
皮肤上可见蜘蛛痣;
黄疸,尿黄、眼黄、皮肤黄;
肝区不适,隐痛等。
立春节气,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肝病的发生呢?这里教大家一个五步养肝法。
充足睡眠: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如果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
尽早戒酒: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非常明确,长期过度饮酒,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
保护眼睛:中医认为,眼睛的健康与肝脏功能息息相关。用眼过度,易导致肝血不足。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人来说,工作一段时间后,应通过闭目养神、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视觉疲劳,达到养肝的目的。
合理饮食: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霉变的大米、花生和瓜子都可能含有较多的黄曲霉素。此外,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改善肝功能,如:胡萝卜、大蒜、菠菜、西兰花、包菜等。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有益肝脏,如鱼类、瘦肉、蛋类等。
心态平和:悲观、愤怒、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都很伤肝,可以通过外出活动,多晒太阳等调养情绪的方法,保护肝脏的健康。
来源 |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