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刘福智】当前高等院校美育的新课题——兼述传统美育之缺陷

文化   2024-10-13 00:01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紫雨轩书院”关注我!


当前高等院校美育的新课题

——兼述传统美育之缺陷

刘福智

内容提要:高等院校完整的美育,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综合熏陶。传统美育只施行艺术美教育,是一种有缺陷的美育。与艺术领域一样,科学领域中也存在着多姿多彩的美,除了艺术美教育之外,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美教育,以弥补传统美育之不足。

关 键 词:传统的美育 完整的美育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综合熏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小学和中学施行了相对完整的美育。而在大学,除了艺术院系之外,在文史、理工、农医等各院系基本放弃了美育。20世纪末期至今,在部分高校推行了与中学无大差别的传统美育;而另一些高校,时至今日却仍处于教学思想转变的阶段依然未曾启动任何形式的美育。

所谓传统美育,就是以音乐和美术为重要内容的、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美的情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这种美育只包括艺术美教育,而缺少科学美教育。我国高等院校即便全面实施传统美育,那也将是一种有缺陷的美育。传统美育以传统美学为根基,从而造成审美观念的落伍和审美领域的残缺。高等院校美育的新课题,就是在进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增设科学美的教育。这才是完整的美育。

艺术总是与美相联系,这个问题人所共知。而科学中有没有美?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议。有些人认为,科学只同概念、判断、推理、定义、定理、定律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有人认为,科学只同“真”相联系,而无所谓美与不美。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着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和艺术这两大领域中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真”往往与“美”相联系。因而,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科学美学。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并驾齐驱,这才是美学的完整的学科领域。

许多美学问题并不仅仅与艺术相联系,例如,黄金分割问题就是一个与科学、艺术、美学都相关联的问题。这一问题作为美学的内容,就必然涉及科学和艺术这两大领域,涉及“真”与“美”这两方面。黄金分割本是一个数学比例问题,两千多年来,这一比例对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理论美学、实用美学、鉴赏美学等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既显示出艺术美,又显示出科学美。这一问题提示人们:科学和艺术并不是人类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大文化领域,二者有着深远而密切的关联。

黄金分割原理最初运用于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公元前4世纪建造的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其高大严整的大理石廊柱,根据黄金分割法则分割庙宇的高度,显示出庄严肃穆的美感。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诸如埃及胡夫大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中国天安门、法国巴黎圣母院等等,在构图设计方面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则。古希腊女神维纳斯塑像和太阳神阿波罗塑像,为了使其形体更美,都有意加长人物塑像的双腿,也是为了符合黄金分割法则。后来,这一法则又运用于绘画艺术,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奥利亚德》、普珊的《睡着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的《维纳斯与丘比特》以及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把作品的主题重心设定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从而获得动人的美感效果。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黄金分割法则的应用更为广泛,它似乎有着支配一切的魔力。一座建筑物立面结构,一组建筑群的平面布局,飞机机身和翼展的长度比例,汽车车厢的三维度比,以及窗框、衣柜、写字台、玻璃板、电视机屏幕、讲义夹、学生证、扑克牌、香烟盒、名片、照片等等这些大量采用矩形外形的物品,往往使其宽度和长度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法则。这种矩形因此而被被称为“黄金比矩形”。看来,科学中也存在美——黄金分割问题就是这一论断的著名例证,这还仅仅属于比例美的范畴。除此而外,科学领域中还存在着简洁美、对称美、组合美、互补美、精确美、模糊美、周期美、逻辑美、空灵美、矛盾美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在美育中增设科学美的教育,那将不仅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也会弥补传统美育之不足。下面,拟以科学领域中上述所谈10种美为对象,择要简述其内容和形式。

其一,简洁美

在通常情况下,大自然的色彩以简洁为美。天空和海洋选择蔚蓝,森林和草原选择碧绿,雪山和极地选择雪白。色彩缤纷的彩虹总是短暂的,万紫千红的春天一般来说也不长久。这似乎给人类某种启示:不要把简洁看作贫乏与寒碜,简洁不是简单,简洁也是一种美。

科学领域的简单性原理完全可以充当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科学理论给与人们的,不仅是真理,还应有美感,这其中就包括简单性原理造就的简洁美。一种理论是否深刻,就要看它能否从尽可能简单的前提中推出尽可能丰富的结论。科学家海森堡说,真理的鉴别并不困难,真理就是那些简单而美丽的形式。1

生物学的“补偿定律”所发挥的作用到处都能发现。动物的成活率与其生殖能力成反比。鱼、苍蝇、老鼠之所以有着惊人的生殖能力,是因为其成活率极低。它们以生殖能力补偿成活率。而人类几乎没有天敌,成活率相对极高,也就无须极高的生殖能力了。当然,人类在生育方面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造成“人口爆炸”。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根据简单性原理提出“生物器官相关生长率”。他认为,动物不会同时长有利牙和尖角,只须一件武器就足以进攻和自卫了,多出一件就不经济了,例如鲨鱼只有利牙,牛只有尖角。由此可以看到大自然崇尚简洁。人类的头颅和四肢接近于球形和圆柱体,为什么?其原因在于节省皮肤。因为包容相同的体积,球面是最小的面积;包容相同的面积,圆周的最短的周长。每一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迁和进化,大自然总是考虑到经济和简洁的问题。

科学定律不仅是真理,也应是美的,也应是简洁美的化身。且看如下数学定律:

两点确定一直线;

三点确定一平面;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所有这些,都有无可置疑的正确性,也都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的科学真理。而真理本身基本上也是简洁的,尤其是以汉语这种无与伦比的简洁语言来表达,真理终于成为真与美的高度融合,终于成为真理性和简洁美高度融合的精品。

当两个揭示同样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摆在面前,人们总是认为比较简洁的那一个要更美一些,也更接近于真理。那么,不够简洁的那一个则会被淘汰。

其二,对称美

对称,能给人带来美感。如果以人的鼻端和肚脐为两点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是人体的对称轴,人的眼睛、耳朵、四肢恰当地分列于对称轴的两侧,给人一种严正统一、相关呼应的美好感觉,这就是对称美。人体之美在宇宙中是无与伦比的,它是生命形式经历亿万年的漫长进化所得到的最为美妙的结果。人体上凡是双数的器官都是在对称轴的两侧一边一个,如眼睛、耳朵、上肢、下肢、臀部等,凡是单数的器官都是居中安排的,如嘴、鼻、肚脐、生殖器等。只有这样安排,才堪称对称,如果只余一只眼,或者缺臂少腿,或者两只眼睛安排在面部的一侧,那就失去了平衡与对等,也就失去了美。

在人类出现之前的极为久远的生命史年代里,大自然就在形形色色的动物和植物身上反复预演了对称美。许多对称,都可以作出生物学的解释。但有些对称,则有些不可思议,比如蝴蝶两扇翅膀上复杂的图案般的彩色斑点也一一对称,又如,几乎所有植物的花卉也都是美妙的对称图形。所有这些安排,都不能作出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可以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而只有美学价值了。大自然似乎技痒难忍,便略施小计,表现一下而已,表现出它无与伦比的创造美的能力。

随着科学众多学科的数学化程度的加快,对称性就成了一个突出的科学美学原则,即便在化学、生物学以至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对称性思想和方法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对称之所以能产生美感,是因为其中存在着某些“有序”的、可以预知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序”就是美。1848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葡萄酸盐的两种晶体,二者好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具有一种对称的美,它们又像某种物体及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例如人在平面镜的像与人完全一样,只不过左右相反,人与像以镜面为对称面。人们因此把这种对称叫做“镜像对称”。这种美妙的对称形式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除了人之外,几乎所有的动物的肢体安排,都采用镜像对称。而树木呢?它在树枝的安排上,也大体采用这种对称形式。一棵树的树枝绝不会长在树干的一侧,如果那样,则会倒伏,此外,它似乎也考虑到要以某种美的形式来生长:让不同的树枝围绕树干伸向四方,而整个树冠则大致形成一个美丽的球形。

科学中的对称美,也往往如同人体的对称一样,表现为一种形象的对称美。形象对称美是指图形和物体从外观上表现出来的对称美。数学中有不可胜数的对称的数字、式子和图形,它们是数学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天文学家用来表示行星运行轨道的圆和椭圆,是人类最容易接受的对称图形。凯库勒的苯环结构,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莫里的几何构思等等,都体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众多元素经过巧妙排序而显示出来的规律,都得到了对称美的表述。科学中对称美可谓不可胜数。

其三,模糊美

多少个世纪以来,数学一直是精确性程度最高的科学,它为人类提供了描述自然系统和预见自然现象的得力工具。但是,面对自然界许多复杂的系统,经典数学便无能为力了。于是数学便产生了统计数学、概率论、模糊数学这些新的不以精确性为特色的数学分支。其实,人们向来认为“模糊”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美国科学家扎德则将其视为人类“巨大的财富”,将“模糊数学”视为“数学瑰宝”。模糊数学的产生,其原因是由于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天然的和人造的模糊结构以及大量的模糊现象,模糊关系。

有些事情,看似明确,但是难以说得清楚,比如“苍老”,什么样的面容算得上“苍老”?鹤发童颜是苍老吗?虽然青丝满头但却额上皱纹密布是苍老吗?又如“年轻”,40岁的人比起60岁的人,可能显得年轻,可是比起20岁的人,未免显得苍老。再如肥胖、瘦削、干燥、潮湿、明亮、昏暗、黎明、黄昏、现在、未来……这些概念都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因而都不能用精确的数学形式来表达。表述所有这些模糊结构、模糊现象、模糊关系的数学工具便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之美,在于它与自己所描述的对象之间是谐调的。

模糊数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已经和正在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在实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创造了相对于精确美的所谓模糊美,这应是科学园地盛开的一朵奇葩。数学中的无限循环、无限不循环、近似值、大于号、小于号、约等号等等这些概念和符号都是具有模糊性的,它们虽然服从于精确数学的既定规律,但却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而且有着另一种意义上的美学价值。

数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近似值π,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力求精确而不可得的数字。有人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把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800万位,但仍然未能穷尽。但是,这一令人称奇的结果却把人类的精神升华到一种哲理性的模糊境界:人们最常见、最熟知的圆,从生活中的车轮、拱门,到空中的太阳、月亮,原来都是混沌的不确切的、不可穷尽的东西。在大量的自然现象中,到处能发现模糊美:云海苍茫之美,雾气朦胧之美,水波浩渺之美,山色空濛之美,星汉混沌之美,月光迷离之美,还有海市蜃楼虚幻神奇之美,所有这一类,都属于模糊美。只说那天上的云,就有着不可思议的不确切性:色彩缤纷,仪态万方。有白云、乌云、彩云,有轻云、薄云、浓云,随意赋形,自由飘荡,有时像天马行空,有时像仙山楼阁,有时像团团棉絮,有时像条条长练,它总不会重复以往任何时刻的形态,它有着无穷的设计和创造,你很难说出云是什么模样,但是人们都说云是美的,这种美正是来自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模糊性。

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居住在固定地域的人,总会有一种持续的向往:走向异国他乡,让生命巡游于陌生的地方。之所以有这种向往,是因为人们对陌生的地方总有一种模糊想象。在那个模糊王国里,似乎蕴藏着意想不到的胜景奇观,诱惑着人们去寻觅和踏访。远方,总是用一种模糊美撩拨着人心。

其四,互补美

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总可以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因素。这些部分之间、侧面之间、因素之间,会发生各种关系:或者互相对立,大异其趣;或者互相衬托,相映生辉;或者互为补充,有机结合。而第三种关系,即“互为补充,有机结合”往往表现为一种互补美。

物理学家提出的互补性原理,其实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法国生物学家圣提雷尔曾经提出著名的关于动物形态变异的“补偿定律”。他认为,动物体上某一部分的长足发展是以其他部分的萎缩为补偿代价的。相反,某一部分的萎缩也会促使其他部分的长足发展。这正是互补性原理在动物形态变异方面的表现。大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任何发展都不会是无代价的。袋鼠发达的后肢使其前肢退化,鸵鸟强健的双腿使其两翼退化。反之,它们的前肢、两翼的退化又促进了后肢和双腿的高度发展。企鹅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但它周身的脂肪层帮助它度过严冬并成为游泳能手。大象的长鼻子和长颈鹿的长脖子,也都是补偿定律造就的特殊器官,换句话说,它们身体上肯定有某些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恐怕也不能摆脱互补性原理的控制。在人的双手高度进化的同时,双脚不可避免地退化了;而猿猴的脚却能和手一样抓握树枝;消化机能的提高造成阑尾的退化,而许多动物的阑尾却有着不可或缺的生理机能。又如,盲人的听力特别灵敏,聋人的视力一般要超出常人。这都是补偿定律在发挥作用。补偿定律其实是互补性原理在生物学方面的一个推论。

互补性是美的,互补之美的魅力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在相互关联的不同因素彼此消长的运动中,寻求平衡、寻求统一的过程。互补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互补美实际上是和谐美的一种形式。

其五,秩序美

有序和无序以及二者相互转化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自然界中的确存在着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秩序到高级秩序发展的趋势。最能说明这一自然科学理论的是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以至于无限进化的观点。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考查和思索,绘制出生物世界从单细胞生物直至人类、包括几乎所有生物的“生物进化树谱”。这棵生命之树虽然庞大复杂,枝繁叶茂,却是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结队南飞的大雁是美的,因为它们体现着秩序;协作筑巢的蜜蜂是美的,因为它们体现着秩序。在中原之城郑州的市区,每年4月初开始看到燕子翩然的舞姿,5月初开始听到布谷鸟优雅的啼鸣。而不同的花卉甚至遵守相对准确的钟点竞相开放。法国植物学家林奈曾经记载过各种花卉开放的钟点:龙葵花:6点;芍药花:7点;半枝莲:10点;鹅鸟菜:12点;万寿菊:15点;紫茉莉:17点;烟草花:18点;丝瓜花:18点;夜来香:21点;昙花:22点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秩序。这不仅使人赞叹,而且也给人以美感。生物的进化,不仅是一种生理机能的不断改善,其实也是审美功能的不断提高。生物的进化,笔者认为,在达尔文观点的基础上,似应再加上一条:从不美到美。

动物的求偶交配也有时间规律。像野鸭、天鹅之类的候鸟只在春季交配,不久就能孵化出幼禽,到了秋天,幼禽已经长大,便能跟随成鸟飞向遥远的南方。像驼鹿、麋鹿之类的走兽,只在秋季交配,为的是来年春季生出幼兽,正好赶上一个食物充足的夏季,以利于幼兽长大,以便度过寒冷的冬季。

生物体内似乎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时钟”,使它能预先感知大自然周期性的变化,科学家把这种神秘的时钟称之为“生物钟”。生物钟的存在,使得生物的个体能够正常而和谐地生活,使得生物群体有了统一而协调的行动。大多数兽类都是昼行动物,白日到处觅食,夜晚归来歇息。鸟儿总是在黎明时分用歌声唤醒我们,而它们翱翔的身影也总是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之中。人类不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这透漏出人类的祖先应是一种昼行动物。当然,还有所谓“夜行动物”它们昼伏夜出,猫就是这种。这种白天爱睡懒觉的可爱生灵,一旦夜幕降临,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会到各个角落悄悄巡视,捕捉另一种夜行动物——老鼠。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会对一天的白昼与黑夜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映,对一年的春夏秋冬也会这样。于是就有了:春天的孔雀开屏,夏季的绿荫如盖,秋日的大雁南飞,冬令的腊梅怒放。它们以自身的有序性适应大自然的有序性。这就是秩序,秩序也是一种美。

生物世界宏观形态的美,表现为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其实这些取决于生物的微观机构,取决于生物的器官之间、细胞之间以及分子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不同形态的美丽花卉是由其不同的基因决定的。每一种决定花朵形状的基因只提供单一的绝不雷同其他基因的“遗传密码”,这就使得玫瑰的形状有别于雏菊,也使金鱼草的形状有别于郁金香。也就是说,特定的基因决定了每一物种的形态、色彩等等外在形貌以及内在功能。

关于生物的遗传,如果进一步追根朔源,那么可以说,遗传的根源是组成基因的高分子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正是DNA这种双螺旋结构物质,维持着生物种群的代代相续,在遵循着各自秩序的同时,造就了生物世界五彩斑斓的美。

其六,矛盾美

矛盾,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怎能与美相联系?其实,矛盾一词,并不仅仅指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悦,它有着广泛的内涵。

所谓矛盾,就是对立和差异。

我们的先民从繁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的一对具有矛盾内涵的基本范畴,就是阴和阳。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女男”或“雌雄”,而后来则习惯性地称作“男女”,从这种转变中似乎可以窥见从母权社会到父权社会变迁的影子。

人类是由两性组合的群体。男女性征的差异,显示人类社会绚丽的二元美。男性和女性从身材体型、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各方面表现出高低、大小、粗细、重轻、刚柔等等不同,这就是差异和矛盾带来的美。《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中由于只有女性而未免显得单调。上天把人类分作男和女,把动物分作雌与雄,着其中包含着生物学的道理,另外也是一种美妙的创造。

当然,阴阳这一对范畴并不仅指男女,而是泛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桂林的山,峭拔突兀;黄河的水,九曲回肠。相对于舒缓的山与直流的河,它们便能给人带来异样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差异,来自于对于直线运动来说的差异。毛泽东说:“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矛盾论》)因此可以说,桂林的山和黄河的水所显示的是一种差异带来的美,是一种矛盾美。

所谓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中各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现象和关系。大千世界之中,矛盾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矛盾美则广泛地存在于艺术的各个门类和科学的各个学科之中。其实,数学的每一个方程都是人为地设计的矛盾,列不出方程或解不出方程令人苦恼,一旦以巧妙的方法求得了方程的解,那便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快感。数学中正数和负数相互抵消,也包含着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美学因素。月球为什么总在围绕地球运转?这是因为它做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和二者之间的万有引力这一对矛盾的相互抵消。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和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也都是矛盾美的杰作。

据生物学家研究,地球上自出现生命以来,曾经衍生出多达5亿种生物。而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大概仅有250万种。也就是说,99.5%的生物都由于不同的原因而灭绝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生存到今天的这0.5%的生物,应当是生物世界中的佼佼者。这些生物,无论就其形体构造来说,还是就其适应自然的能力来说,都是强者。有些生物的形体外观,用我们人类的某种尺度来衡量,或许不美;而所有这些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自然的能力,无论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则都是美的。在生物世界中,有些种类堪称中间环节、过度形态,或称之为矛盾体。在水生的鱼类和陆生的爬行类之间,就有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两栖类,蛙类就是其代表。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又有已经灭绝的始祖鸟,这种被称为鸟类始祖的动物虽然还带有爬行动物的众多特征,但是已经具备鸟的雏形了:前肢生有毛,已经能够滑翔。一经跨出这一步,那么,千姿百态的鸟类翱翔天空的壮观一幕必将被揭开!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总是给人带来种种苦恼,与此不同,哲学范畴中的矛盾不仅具有哲学的意义,而且具有美学的意义。无论是在科学中,还是在艺术中,许多矛盾的事物、矛盾的现象和矛盾的关系都能透漏、显示或生发出种种不同的美感。诚然,在某种情况下,和谐统一的美,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冲突的美,更能使人别开生面。

以上,笔者有意谈论的,基本未曾涉及艺术美的内容,而只是谈论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美,即“科学美”,这正是传统美育中所缺失的重要内容。要对大学生所施行的完整的美育,则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综合教育。而且,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有着不同形态的共同的美。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和艺术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相距遥远。

尽管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区别,却也不能抹杀它们悠久而密切的关联。如果说二者是人类文明同出一源的两条支流,也许有人表示疑惑;如果说二者必将复归合流,肯定有人表示不解。然而,前说毕竟是历史事实,而后说也必将成为历史事实。

须知,从人类文明之始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科学和艺术在观念上基本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延续了与西方大致相当的时间。欧洲美学鼻祖毕达哥拉斯把科学和艺术在和谐、均衡、比例之类的感性认识上融合在一起,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把二者在真善美的原则下融合在一起。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培根和莱布尼兹依然是把科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探讨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堪称人类文明史中“巨人”的人物,他们都是科学家兼艺术家,都同时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恩格斯在他的科学名著《自然辩证法》中谈及那些“巨人”时说:“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做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光芒……”科学和艺术原来是如此接近,二者是相互需要的。离开了相辅相成,它们都会失去很多东西。

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具有不少共性,其中之一就是这两种活动都要对大量材料进行精细的选择。科学一般不愁没有足够的猜想和假说。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猜想和假说中筛选出思想的真金。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位诗人说:“选择——这是诗的灵魂。”一位艺术家说,雕塑的杰作就是一块去掉了多余部分的石头。他说的是舍弃。舍弃只不过是选择的另一面,舍弃了败笔,就选择了妙笔,也就会造就了精美的艺术。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科学和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自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一百年间,不仅一系列交叉学科和综合艺术应运而生,而且科学和艺术相互沟通和重新综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当代尖端的科学技术正在促进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发生革命性变化;当代艺术也正积极地向科学领域渗透。其历史并不长久的科学美学已经分化出理论美学、鉴赏美学、实用美学等等不同的门类,并且正在建构科学技术美学的完整学科体系。当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观念不断更新的时候,所有的传统思想都必将经受考验。

当前所看到的科学和艺术相互引进和促进还只能算是开端,科学和艺术未来的综合进程是不可限量的,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必然要求同时具备对科学符号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感知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那么,高等院校美育的崭新课题,便是弥补传统美育的缺陷,对学生进行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综合熏陶。

作者:刘福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文学院,邮编:450000。

电话13526601949。

研究领域:科学美学与艺术美学;诗歌艺术;杂文艺术;散文与随笔;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化。开设课程6门。



刘福智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杂文联谊会会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郑州大学诗词学会副会长。长期担任诗歌写作、杂文写作、诗词写作、文学写作、诗词鉴赏、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等7门课程教学工作,尤其擅长诗歌、诗词、杂文、论文的写作和歌曲的撰词和谱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诗歌艺术论》、《杂文艺术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美学发展大趋势》、《文章写作学》等学术著作10部;出版《邓亚萍》、《中国的泼皮士》、《齐鲁诗选》、《齐鲁诗词》、《齐鲁文选》、《宅家避疫诗文选》等文学著作6部。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杂文、随笔、歌曲、诗词、曲艺、学术论文、纪实文学、学术论文等众多领域著述颇丰,撰写、发表作品、著作总字数达1000余万字。在诗歌、散文、杂文、歌曲、诗词、剧本、纪实文学等文学艺术领域获奖数10项。长篇纪实文学《邓亚萍》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多部论著曾获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




刘福智文集链接

【刘福智2023年度作品文集及总结】

【作家 刘福智】格律诗写作也应与时俱进

【作家 刘福智】“叛徒”原传洋

【作家 刘福智】不期而遇张一弓

【作家 刘福智】党旗颂——献给中国共产党党旗 

【作家 刘福智】诗歌和生命,哪一个重要?(附一篇)

【作家 刘福智】啊,抗战!

【作家 刘福智】郑州市南庆里52号(外一篇)

遥致苏东坡(外二首)

【作家 刘福智】七律组诗甲辰颂041-050刘翁写夏

【作家 刘福智】七律组诗中原城镇漫游纪

【作家 刘福智】现代文学史四大家

【作家 刘福智】刘夫子乘车对弈(外一篇)

【作家 刘福智】七律组诗甲辰颂051-060刘叟之吟

【作家 刘福智】教师之歌——献给教师节(外一首)

【作家 刘福智】难忘今宵——写给中秋节

【作家 刘福智】科学假说和艺术想象

【作家 刘福智】老 农——献给农民丰收节

【作家 刘福智】浅谈《三国演义》中刘蜀集团的生命曲线――兼论《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之美

【作家 刘福智】中国·1949——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5岁华诞(外一首)

【作家 刘福智】七律组诗  戏侃吾孙


紫雨轩书院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倡导全民阅读,敬请大家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