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两百多年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现象?

文摘   2024-11-17 17:00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点击右上角...符号然后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来源 | 悟空问答答主澳古说历史


“宦官乱政”问题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的出现对历朝历代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如范晔所说宦官的“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即使强如汉朝,盛如唐朝,都曾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甚至在唐朝,还时常出现宦官逼宫弑帝,拥立新君的事情,如唐顺宗时期,因顺宗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利益,于是权宦刘贞亮就逼迫顺宗禅让于太子李纯,是为宪宗;唐敬宗时期,宦官刘克明等因惧怕被敬宗惩罚,遂将其暗杀,后拥立江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


可以说,东汉、唐朝会亡国,东汉的十常侍等,唐朝的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等,这些宦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简单地说,“宦官乱政”轻则影响一国之根基,致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重则让一个王朝直接陷入亡国的境遇,致使战火四起,生灵涂炭。


那很多人或许都不明白,“宦官乱政”问题的危害性如此严重,可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何皆不愿去废除宦官呢?且就算不愿意废除,也应该去抑制宦官权力的扩大啊。可为什么他们不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对于帝王而言,宦官绝对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最明显的用处就是使用宦官可以避免“秽乱宫闱”事情的出现,毕竟是个男人都不想被带绿帽子,更何况身为皇帝,后宫三宫六院自然是少不了的,女人多了,也就顾不了了,如果不使用宦官,难免会出现什么岔子。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用被阉割的宦官来作为皇宫奴仆,自然是最为保险的。


再者宦官的存在还可方便皇帝行使皇权,正如司马光所言:“寺人之官(宦官),自三王之世,具载于《诗》《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皇权与相权之争是由来已久的,皇帝要权,宰相们也要权,如此自然免不了要经过一番争斗,可俗话说的好皇帝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人帮忙的皇帝有时候真得斗不过作为百官领头羊的宰相。


而皇帝要想跟百官斗,他就必须要有人帮忙,那谁能帮他呢?又有谁能让皇帝信得过呢?作为皇帝贴身奴仆的宦官自然就是首选对象。作为“阉人”,宦官从入宫开始就注定是不会有自己的后代的,所以他做不到“父凭子贵”,再加上朝堂上的士大夫们向来瞧不起这些非男非女的宦官,因此,宦官是永远不可能真心与士大夫们同流合污的。如此,作为最不可能与百官合作的,又是皇家奴仆的宦官,他自然就被皇帝拿来作为与百官争权夺利的筹码。


如东汉,东汉宦官之所以能掌权,多数是因为东汉皇帝需要借助宦官去制衡外戚,甚至是击溃外戚,从而帮助自己夺回皇权。再如明朝,明朝宦官之所以能掌权,是因为明朝的皇帝需要他们与内阁相抗衡,利用他们去制衡内阁。


总得说,正因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需要与士大夫们争夺权力,也正因为历代皇帝都想要进行集权统治,所以宦官才会一直存在着,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正如笔者所说,在历朝历代皆屡屡发生的“宦官乱政”问题,在清朝268年的时间里却是从未出现过,即使到清末,虽出现后宫干政的问题,但宦官乱政却依然没有出现过,虽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这样权势较大的宦官,但他们却从未真正影响到皇权的运行,更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影视剧照



清朝皇帝从未将权力下放给宦官,对宦官更是提防不已


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皇帝自己将一些本不该给宦官的权力下放给了宦官。如唐朝,很多人熟读唐史,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安史之乱前,宦官是影响不了朝堂上的任何决策,更别说做出逼宫弑君这等事,可为何安史之乱后,宦官的权势就变得越来越大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唐朝皇帝的主动放权,如唐宰相张居翰所言:“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年间宦官势力逐渐强大。贞元末年分羽林军为左右神策军,用来扈卫天子,以宦官掌管,从此宦官参与机密,夺百官之权,上下勾结,共为不法。大则构煽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矗害朝政,王室袁乱”,正因为安史之乱后,唐皇让宦官是既掌军又掌政,因此,自唐中期之后,朝政就开始逐渐被宦官所控。


再如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管控是何其的严格,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之祸,于是特制铁牌置于宫门外,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即不得为外朝官,不得私交外臣,更不得干政,违者斩立决。但自朱棣后,因靖难之役,宦官对于朱棣的帮助很大,所以自永乐帝登基后,他就开始赋予宦官出使、专征、分镇等重权,之后宦官更是被给予与内阁一样大的权力,即批红权(当时明朝内阁大臣会将建议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面,之后宦官就会这上面用红字做批示)。因此,自此之后,宦官开始祸乱明朝。


因此,一个王朝若是不想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只要皇帝勤政,不放权即可,只要能做到这点,宦官就永远成不了气候。


而说实在的,在皇帝的素质上,清朝的皇帝无疑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清朝皇帝的勤政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道光、咸丰,他们虽有种种缺点,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政。如顺治,顺治帝曾夜以继日“发奋读书”,并为之“呕血”。再如雍正,雍正帝登基后是“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而据统计雍正亲笔撰写的朱批现在单单刊印出来的,就有360卷,而这仅仅只是从保和殿东西庑中取出来的十分之三,由此可知雍正的勤政。


因此,清朝皇帝都是如此勤政的,他们自然是不需要宦官去协助他去处理朝中之事的。同时清朝的皇帝更是时刻牢记着“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的教训,他们对于宦官从来都是极其提防的,从未真正相信过他们。如顺治临终前颁布的“罪己诏”中就有这样一段内容:“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十三衙门,委以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临死前的顺治将信任宦官视为自己的一大错。


再如雍正时期,雍正因“近来新进太监,俱不知规矩。朕曾见伊等扫地时,挟持笤帚,竟从宝座前昂然直走,全无敬畏之意”,就是这几日,后宫中的太监看到我居然是昂首走过,全然无敬畏之心,实在是不知规矩。于是不久雍正就特意下诏:“自今以后,凡王大臣及外国使臣进内,尔太监等俱要整肃规矩,不许斜倚跛立,互相私语。……所有不守规矩内监,朕已交与王大臣查,一经获,必并尔总管治以重罪”,就是宦官看到王公大臣、外国使节,皆要恭敬的站立让道,同时不得互相窃窃私语,更不可肆慢无礼,如若宦官敢不讲规矩,一经查实必严惩,其主管太监亦要一并受罚。


从以上事迹,我们就可窥见清朝皇帝对于宦官的提防。因此,想想看,清皇帝对于太监都是如此的提防,宦官乱政问题在清朝岂有生存的土壤呢?


顺治



清朝对宦官的管理自始至终都实行高压政策


清朝自顺治建立宦官制度开始,就对宦官实行高压统治。首先,为了方便管理宦官,同时避免宦官的力量出现不可抑制的增长,清朝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自顺治入关时,顺治帝就精简了前明臃肿的太监集团,他先是将崇祯末年的九万余宦官削减至九千人,此后又下诏:“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千”,即规定日后皇宫的宦官数量止于千人,此后清朝皇帝都未违反这个规定,紫禁城宦官的数量始终都是维持在一千到三千人上下。


其次,清朝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有清一代,宦官的职权始终都被限定在“止备内廷洒扫供役”的范围之内。在清朝,清廷对于宦官的任命仅限于后宫,他们没有前往朝堂做官的机会,更没有在外监军的权力,总得说终清一朝,清朝宦官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控军政大权的的机会,如此他们焉能祸乱朝政呢?


同时,对于宦官的品级,清廷亦是有着严格的限制。顺治十年,顺治就上谕:“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即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此后这个规矩在乾隆七年被编入《宫中现行则例》中,其言:“一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以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自此太监品级不能过四品的规矩遂成定制。而有清一代,除了慈禧时期外,清朝皇帝都严格遵循太监品级不过四品的规矩。


再是,清廷对宦官实行一系列的限制。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就对宦官进行种种限制:“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即宦官非皇命,不得出皇城,除大内事务,其他一切事务皆不得干涉。同时宦官不得擅交外臣,不得假借亲戚之名在外购买田产。


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又铸铁碑立于交泰殿外,上书“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一旦宦官犯有不法之事,无论罪行大小,皆凌迟处死,绝不姑息。此外,清律还定:“内监有言事者斩”,只要宦官敢提一句朝堂上的事情,就定斩不饶。


因此,就是在清朝皇帝对宦官的品级、职权、数量都进行着严格管控的情况下,清朝宦官在清朝也就很难翻起什么大浪。




清朝采取独特的宦官管理机制,由朝廷命官来管理宦官,而非宦官管理宦官


清朝对于宦官的管理,不似明朝由“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来管理,而是由“内务府”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来负责管理。而在清朝,这个职务从来都是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简选而出,就是说在清朝负责管理太监的是朝廷命官,而不是太监。如此,清朝这般做,也就能避免出现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宦官独断把持的局面。


同时清时,内务府对于宦官而言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当时宦官的升降均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简单地说就是清朝宦官是升是降,均由内务府说了算,如果内务府不同意,这个宦官除非得到皇帝的恩旨,否则永远就没有升迁的机会。与此同时,清朝还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就是说只要内务府认定这个宦官有罪,他就可以无需向皇帝请奏,就可直接派人将其捉拿,待其定罪后再行上奏。


如此,基于这种管理体系,清朝宦官是死死的被内务府、士大夫们牢牢压制着,他们要想翻天若没有内务府、士大夫们的同意,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性,而事实上,以清朝士大夫们对于宦官的厌恶,他们也绝没有掌权的可能。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以清朝皇帝的勤政程度,对于太监的严格控制,及制定出的种种对于宦官的限制,因此终清朝268年的时间,清朝都从未出现过宦官乱政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历史档案屋
讲古今历史,读朝代更迭,看世间沧桑,品人生百味,一切尽在历史档案讲读!进来逛逛,也许有你喜欢的东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