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博学成才”。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新时代人才培养大会,开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征程,落实《中国人民大学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行动计划》,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即将开启新的篇章。研究生院致力于树立教学的责任心、育人的事业心,强化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对学问的敬畏心。
本学期我们陆续征集编发了16位优秀学子的治学感悟进行交流与分享,他们经历了“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的选拔和连续考核,在科研奋战中砥砺学术、锤炼意志、磨炼心志、激发创新。
在毕业论文攻关之际,很荣幸顺利通过拔尖创新人才资助计划的第三次审核。借此机会回望过去,读博之路上已攀登了三年大山。恰逢时艰,深感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不易,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求学平台,有各种科研项目、资助奖励供我们申请,有许多电子资源可以免费使用,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构筑起我们精神的基石。惟实励新,每一天都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
关于学习和科研
说到博士生,可能越来越告别社会曾给予的“广博”之印象,而转之为“专精”之追求。我们大多会选取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作为自身博士期间一以贯之的研究方向,然后围绕这个领域不断进行深度上的挖掘。例如,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研究方向亦是在不断的研究与挖掘中逐步确定的。在硕士期间,我发现自己对经济法比较感兴趣,但具体对哪方面有兴趣还不是很清晰,那么在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书籍之后,发现对竞争法与经济法总论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之后博士期间便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希望对竞争法中的反垄断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便对其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反垄断”与“专利”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是值得研究的点,就这样,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便以《专利垄断行为的规制逻辑研究》为题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一事例,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我们还是应当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我们致力的研究领域之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挖掘,久久为功,切忌浅尝辄止。如果真的决定今后就以“学术为志业”,那么这便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工作的考量,每天都应当对之付出必要的精力。我的一位好友和我说,她的目标就是每天科研5小时,健康工作30年,此种“可持续发展”不失为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另外如陈吉宁老师所说的“10000小时法则”可能也正是这个道理。认准了就坚持下去吧!
关于写作和发表
说到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相信很多人都会为难地挠挠头,我也不例外。无论是主观上的写作犯难还是客观上的发表困境,有时都会令我们望而生畏。但转念一想,这何尝又不是学术生涯的应有之义呢?正如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写作何尝不是“做事”,发表又何尝不是“磨炼”呢?相信道理大家都懂。关于写作,其本身应当说没有那么艰难,其实最重要的是文献的搜集阅读以及论文题目和框架的确定。论文题目的确定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之所以将论文题目的确定放在文献的搜集阅读之后,原因就是一开始我们会有一个想要去研究和写作的大方向,这可能是你论文题目的雏形,在阅读和总结针对该主题有关的文献之后,方能更好地确定一个更为精细或精准的题目。在这之后,就要尽可能地穷尽该题目下的中外文文献。其实说完全穷尽是不可能的,尽己所能,将重要和主要的文献大体都掌握,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论文框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言也可以被构建并成型。概言之,论文写作的过程可以提炼为“1确定主题→2搜集、阅读并综述文献→3提炼准确题目→4总结整体框架→5写作”,其中步骤2、3、4在5的过程中是可以不断循环往复的。写完后,可以放几天冷处理再修改,修改到“阶段性满意”为止,之后可以请你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们提一定的意见,在你认为很有道理的意见基础之上进行完善。完善永远是“相对”的概念,世上本就没有至善至美的事情。不必那么强求地折腾自己,希望能够一蹴而就地写就一篇至善至美的论文,不切实际且内耗。事物本就是在不断的磨砺中日臻完善的,学术能力能一点一点提升,何尝又不是一种欣喜呢。至于发表,只能“尽人事,顺天意”了。就法学而言,首先可以考虑最好的那些刊物,即CLSCI。在这其中要明确的一点是,拒稿本就是常态,录用才是例外。“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好。就我自身而言,邮箱中的拒稿信可能都可以以百封起步了。但拒稿并非重点,重点是若在拒稿过程中能获得一些专家意见而进一步对文章予以修缮,那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质言之,被拒稿是自身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当最好的期刊都没有希望时,可以考虑稍低一级的期刊,相信大家在自己的领域之内对这些刊物应当都很熟悉。长此以往,日拱一卒的进步也终会给我们的学术生涯积累信心和热爱。与此同时,若心有余力,我们也可以写一些外文论文,尝试一下SSCI或外文期刊,毕竟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和世界的法学界进行交流的。
关于生活和健康
这可能是我们很多博士生都会忽略的一部分。现实中,发文的压力、毕业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似乎会将我们包裹,我们如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进退都由不得自己,久而久之卷入当下的竞争场域而忘记了抬头看看生活。但我们可能忘记了一点,读博和生活抑或说学术和生活本不是一对矛盾体。学术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个人而言,搞学术也是为了让我们自身生活得更好;就社会而言,学术的初衷也是为了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我们社会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追求太过单一了。究竟什么是成功呢?成功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用心生活”何尝不是成功的应有之义。所以希望各位师弟师妹在学习科研之余,别忘了和自己的爱人或者好友一起去看看美丽的祖国和广阔的世界。另外,也别忘了多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其实做学术非常需要一个好的身体,我们学校的健身房就是个很不错的去处。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在人大的三年还是在德国的一年,学校的健身房总是我放松的好去处!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在日复一日中,我这样鼓励自己。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我也始终坚信,在科研探索中的每一份付出,都会转化为我们的内在经验,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在学习和科研中,最好采取小步快跑的进步策略,无论多忙,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用来写作,保持一种写作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写作能力。此外,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或取得一点进展,我也会小小地庆祝一下,激励自己迈向更高的台阶。
在这里,由衷感谢人大以及法学院为我提供了如此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感谢导师以及各位师友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更加笃定地在学术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也感谢国家留基委给予的资助让我能感受更加广阔的世界,让我更有勇气在学业和生活之间求得平衡。
祝愿各位师弟师妹健康开心,顺遂进步!期待大家都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丁庭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德国科隆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0级经济法专业;博士期间,在China Legal Science《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地方立法研究》《科技与法律》《经济法学评论》等CLSCI和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
文字:法学院博士生 丁庭威
设计:李香杰
审核:李扬 邢姝 胡树刚
编辑:吕莉莎 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