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人间红楼

文化   2024-08-30 17:03   安徽  

红楼梦是人情小说,也叫世情小说,但绝不是言情小说。

作者曹雪芹开篇即言“大旨谈情”,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一座宫门上就写着四个大字:孽海情天。红楼梦的批者脂砚斋也透露,末回是有“情榜”的,且宝玉是“情不情”,黛玉是“情情”等。

由此可知,红楼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一个“情”字。细读红楼也会发现,“情”之一字贯穿全书始终,真可谓“有情天地,人间红楼”。

读红楼,如果不能体悟“情”字,就很难真正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误读红楼。比如,贾宝玉和妙玉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可卿和贾珍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他们之间是否彼此有情?有的是什么情?男女之情,还是知己之情?又或者是仅限于鱼水之欢的两性情欲?如何正确理解红楼梦里的“情”,对于读懂读透红楼至关重要。

最近读到一本书,知名学者潘向黎女士的《人间红楼》,本书用23篇文章,深入浅出地细说红楼梦里那些斩不断理还乱的情,那些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那些世事洞明的人情练达,启发颇多。

生活中,很多人看惯了短视频,看惯了网络图文,早已被快餐消费时代所驯化,可能当你打开一本厚重的纸质书,当你翻看一篇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会静不下来,会沉不住气,会昏昏欲睡。

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哪怕你只翻看了一页、一回,你依然会被其中所倾泻下来的光芒所照耀,甚至因此眩晕。

当然,太多人读不懂红楼梦,读不下去红楼梦,甚至从未翻开过红楼梦。那都没关系,毕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依然可以站在更多前行者的肩膀上去窥探红楼。

我极少读专门解读红楼梦的专著,因我自己也在解读红楼,为了防止思想上的撞车,或者潜意识里的剽窃,所以我几乎不看相关专著,即便是名家解读。

但潘向黎女士的这本《人间红楼》,我看得很入味,至少它对我的味。没有恶趣味,没有跑题,没有太多考证、考古,只是围绕原著人物和情节去分析世故人情,有情有义,果是“人间红楼”。

以前零星读过几本专著,深以为恶,从此远离。因它有太多的故作高深,太多的自以为是,不是掉书袋,就是大吐槽,很多时候是脱离了原著的,读起来也佶屈聱牙,味同嚼蜡。

现在也有一些所谓的自媒体博主,为了流量和利益,不惜歪读红楼,误读红楼,意淫红楼,完全没有一点文学素养,他们利用红楼牟利的同时,也误导了不少对红楼抱有极大热枕的年轻人。

解读红楼梦的书如过江之鲫,汗牛充栋,但能够给人新的启发,引导更多人去打开原著,能够正本溯源的却少之又少,不少人将其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这就不是人间红楼,而是天上红楼。

潘向黎女士的这本书,单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读起来却饶有趣味,因为她解读的更贴合生活,也更深入细节,更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太多引经据典,没有太多大道理,更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

她只是就红楼说红楼,就红楼说人情,就红楼说人间的喜恶、情仇、爱恨和聚散,说人间的这一场缘分,她甚至想要以此打开一个穿越时空的通道,唤醒沉睡多年的曹雪芹,与他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超时空对话。

红楼梦里的细节多如牛毛,不细读很难一一发现,不细读很容易忽略,潘女士的《人间红楼》,让我发现了很多被忽略的细节,原来读十遍二十遍红楼,依然会有细节被习惯性漏掉。

读得细,看得深,解得切。这九个字,是我读《人间红楼》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上一次有这种感受,还是读李希凡老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没有多年如一日的精研深耕,是很难有这样的功力的。

23篇文章,30万字,整整450多页的篇幅,平均每篇文章1万多字!这样的深度解读,这样的治学态度,是你读多少网文都学不来的(我自己写的也不例外),太多令人忍不住击节赞叹的解读,太多令人兴奋的新发现新角度。

《红楼梦》果然是人类共同的宝藏,有心的人,认真的人,坚持的人,埋首读书的人,总能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铲“财富”。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少读红楼
立足文本,推敲细节,解读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