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文摘   2024-10-06 00:12   山东  

想象一下,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最终成为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这听起来是不是像电影里的情节?


然而,这确实是熊德龙的真实人生。他不仅逆袭成功,更在异国他乡坚守着一份深厚的中国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世界。


在印尼雅加达,熊德龙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不仅是熊氏集团和国际日报的总裁,更是印尼中华总商会的主席,统领着庞大的商业帝国。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商业巨头的起点,竟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


幸运的是,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收养了他,为他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熊如淡和黄凤娇夫妇,虽身处异国他乡,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们不仅将客家文化深植于熊德龙的心中,更以身作则,教会了他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熊德龙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唱着客家山歌哄他入睡,而父亲则教他背诵《增广贤文》,引导他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熊德龙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尽管他长着一副异域面孔,却从未动摇过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他自豪地说:“我讲的是客家话,说的是汉语,我永远都是中国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熊德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


从海绵厂到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然而,成功并没有让熊德龙忘记自己的根。他深知,是故乡的土壤养育了他,是父母的教诲成就了他。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广东梅州,寻找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当他踏上故乡的土地,看到祖母那慈祥的笑容时,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自此以后,熊德龙便开始了对故乡的倾情回馈。他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投资兴业,为梅州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份爱心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文化事业,都能看到他慷慨解囊的身影。


他说:“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熊德龙的善举不仅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更在华人华侨中树立了榜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更令人敬佩的是,熊德龙还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他深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因此,他通过旗下的《国际日报》等媒体平台,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和故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熊德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热情。他奔波于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说:“我虽然没有中国人的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份深情厚意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不已。


熊德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感恩和传承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无论成就多大,都不能忘记回报社会。


让我们向这位传奇人物致敬,也愿我们都能像他一样,拥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彩祝福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按钮,然后点进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