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夜间到8日白天
城区间断小雨转阴天
气温17~22℃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巴南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聚焦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领域,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
帮扶困难群众就业 培养技能型人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据介绍,劳动技能偏弱、就业渠道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群体面临的困难。于是,巴南区紧盯大龄人群、失业人员和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打造了“雪中炭火”就业援助品牌,借助数字化手段,全面推动就业帮扶向精细、精准转变,帮扶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持续提升。
日前,在麻柳嘴镇文服中心图书馆内,陈凤正一丝不苟地整理着书籍。“2022年我丈夫因病去世,之后家中仅靠我一人支撑。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开销较大,我身体又不好,工作时常请病假,干什么都不长久,收入低还不稳定。”陈凤说,2023年4月,在多次生病住院耽误工作后,她被雇主辞退。无助之时,她遇到了上门走访的志愿者。当了解到陈凤的情况后,志愿者积极为她寻找适配的岗位,最终成功助她找到图书管理员工作。
“在家门口就业,两班倒,身体不适时还能有人换班,真是太好了!”陈凤说,现在她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巴南区在区级、镇街、村(社区)三级全面推进‘渝悦·就业’系统应用,布局‘家门口’ 就业服务站,实现困难群体登记失业后24小时内有专人对接,15日内实现就业帮扶闭环,并积极打造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就业便民服务点409个,重点建设零工市场(驿站)4个。
截至11月6日,全区帮扶登记失业“4050”、残疾人、16-24岁失业青年、离校2年内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困难群体5384人次,实现就业3716人(另有无就业意愿者1120人),就业率92.62%,社保参保率60.27%;在一、二季度按功效系数法排名中均为全市第一,全区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总体平稳。
在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的同时,巴南区还注重人才培育,并打造了多个劳务品牌。其中,劳务品牌“巴渝厨匠”,培养了在市场中争相聘请的“好厨匠”“香饽饽”;劳务品牌“友邻家政”每年有效吸纳和介绍劳动者就业3000余人,优先吸纳、服务脱贫人口等困难群体20余人。
区人力社保局就业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巴南区每年培训5000余人次,带动就业4000余人次、创业800余人次,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直面人口老龄化问题 探索改革新路径
11月5日,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在南彭街道敬老院的花园里,老人们或悠闲地晒太阳聊天,或结伴散步,十分惬意。
“这几年,敬老院变化太大了!我们有了小花园、电梯、标准的护理床,还有专人照顾起居,生活更舒适了。”入住南彭街道敬老院6年的彭君华老人开心地说。
彭君华口中的变化,得益于巴南区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
据了解,前些年,由于条件简陋、服务水平不高、护理人员短缺等,巴南全区25家敬老院床位空置近千张。于是,巴南区聚焦老有颐养,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对全区25家敬老院进行公办民营改革,决定在政府兜底特困人员养老经费的基础上,由企业负责实际运营。
2022年,巴南引进重庆宏善禾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善养老”),对全区敬老院进行整合、升级。南彭街道敬老院就是其中之一。
南彭街道敬老院地理位置优越,宏善养老投入近700万元,在改善该敬老院硬件设施的同时,引入医养结合、智能化管理、远程监控等先进手段,将其打造为全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并有效整合和辐射周边镇街养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目前,南彭街道敬老院已基本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入住老人130人,其中特困老人124人、低保老人3人、社会代养老人3人。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专业机构对敬老院实施专业化管理,可激发养老服务业活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周小路介绍,这样既能提升特困人员养老服务水平,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能将国有资产进一步盘活,实现民生与经济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巴南保留的18家敬老院,已入住特困老年人超过1100人,床位利用率达到了70%,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聚焦失能群体 做好“民生”幸福大文章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除了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外,巴南区还聚焦失能人群,用长护保险为失能人员撑起“保护伞”,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
据了解,长护保险实行政府、单位、个人合理共担的多元筹资机制,是针对失能人员家庭照护负担重,为减轻他们经济负担、生活负担,让失能老人得到更加专业的日常照护,提高失能人员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险制度。
2019年,巴南区入选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区县,之后先后出台《巴南区长护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长护保险居家上门护理实施细则》《失能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标准化制度,推动形成完善的政策、筹资、待遇、经办、监管等制度框架体系,并逐步形成机构照护、居家服务、照护补助的多元服务架构。
区医保中心主任王玮介绍,长护保险推出以来一直在不断创新、升级。2022年,巴南区与辖区高校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长护系统,打通医保、商保、评估机构信息交换壁垒,构建了线上申请、远程评估、智能巡查、智能评审、服务评价等全链条智能管理体系。
目前该系统已被纳入重庆市区县应用一本账,与“长护险国家系统”建设同步推进,构建了“失能人员动态感知、失能等级智能评估、服务智能管理、全生命周期监测”的集成化应用,在全市推广。
为改善护理人员缺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巴南区创新“居家照护+上门照护+机构照护”模式,探索差别化待遇支付方式,制定“居家亲情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组合服务护理包,涵盖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专业护理6大类28项,改变了单纯发放护理费的形式,满足失能人员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王玮介绍,目前,巴南区长护保险覆盖职工参保人群达28.8万人,累计筹集基金1.9亿元;累计失能申报8264人次,选择“居家+上门”组合模式的失能人员已达2200余人,长护保险待遇支出7474万元;累计为6373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成为全市失能申报和待遇享受人数最多的区县,为失能群众提供了兜底保障。
HOT!今日立冬,一起走进巴南廻龙寺辅仁中学旧址
HOT!早安巴南|今日美图——斑斓画境 多彩巴南
记者:彭怡 编辑:张晓琳
责编:刘勇、朱琳 校对:徐妮、徐万诚 审核: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