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名叫“智清未来”的初创企业,来自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6月注册,一期就计划在天津投资6000万。
▲阿联酋方面与天开集团、智清未来交流
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是一种无机微纳米粉体材料。这是一种新型工业基础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究热点。因为具有质轻、低导热、隔音、耐磨、电绝缘性和热稳定性好、制备成本低等特点,在土壤改良、水质净化、新型建材,乃至电子、化工、医药、航空航天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尽管如此,当得知阿联酋方面将有一位部长专程来天开园,为的是与他们交流,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振国还是觉得很意外。
“他们怎么了解到我们的?”
带着疑惑,苏振国热情接待了这一批来自中东的贵客。不过随着交流日渐深入,很快,苏振国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作为中东国家,沙漠占阿联酋国土面积的65%,气候干旱。不过,不久前,阿联酋方面宣布将启动一项振兴农业的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生产性农场数量提高20%,并提升当地农产品的产量、使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因此,他们需要寻找技术路线,解决水资源匮乏和土地盐碱化问题——这恰好是苏振国熟悉的领域。
“我们的产品,在土壤改良方面已经有了应用,而且效果显著。利用我们的产品,可以有效的提升沙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这恰好是他们正在寻找的技术。”
更妙的是,智清未来的产品,可以用光伏、风电等绿电作为能源,原料来源也很广。
“我们是一拍即合,还约定到阿联酋实地考察。”苏振国说:“对我们来讲,这是个难得的走出国门的机会!”
苏振国和智清未来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而他们的核心产品,也是脱胎于这个实验室经过30年探索掌握的微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新工艺。从技术水平、产品成本等等角度,这一技术都堪称世界领先。
“整个实验室,前后三代科研工作者都为之努力,而随着小试、中试一步步完成,材料制备规模逐步扩大,大家就开始想要建立一个生产基地,把这种材料真正通过工业化生产推向市场,服务社会。”
帮着团队操持这件事的苏振国今年42岁,在清华园从本科就一路读到博士后,而且先后参与了很多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这些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产业化虽然是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但这条道路上却也是荆棘丛生。
▲完成天使投资后苏振国(右二)与投资方合影
“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这句话在成果转化这个领域其实不成立。”苏振国说:“你技术领先、产品性能过硬、市场前景广阔,并不意味着你的产业化道路就会是一帆风顺的——成本、品控、融资……就算是你工艺路径走通,还是有很多问题都需要你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见招拆招。”
正是这样的体会,让苏振国在产业基地选址时慎之又慎,尽管国内很多省市都曾向这个有着千亿级别市场前景的项目伸出过橄榄枝,有的甚至为团队开出过极优惠的条件,但包括苏振国在内的团队成员一直都没能下定决心。
“我们内部有这么几个共识:首先是我们的生产基地和实验室之间交通必须便利,最好不要太远——因为我们是初创企业,在走上正轨之前肯定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其次,政府那边得懂我们,懂我们这个领域,能给我们赋能,帮我们解决具体的问题。”苏振国说。
去哪找这么一个合适的地方呢?苏振国和团队成员找了一年多,始终没有满意的答案。眼看着工艺一天天成熟,别人是高兴,苏振国是高兴加焦急。
2024年上半年,苏振国被朋友拉去,参加了一场项目路演。谁也没想到,这场路演成了转折点。
“其实对我们来说,这也算是平常事了。结果路演结束没几天,我们就接到电话,说天开园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这边要来北京拜访我们。”
“这是我们今年启动的一个新的工作机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事业部部长郑宏磊说:“作为科技部指导建立的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在天津的机构,我们从今年入驻天开园开始,就和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研究中心等一共6家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强化了交流对接。他们为我们推荐项目,我们做进一步的接洽,争取利用天津的产业优势、天开园的吸引力,让这些优秀的科研项目在天津转化落地。”
依靠这样一套机制,智清未来的项目迅速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锁定。讨论了一两天之后,天津中心和天开园管委会、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几方组了个小团,一大早就坐城际进北京,直奔清华园。
“我们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技术领先,成熟度高,市场广阔,而且和天津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条高度契合。”郑宏磊说:“所以我们就马上出击。”
“一拍即合!”提起这次会面,苏振国说。
对团队来说,天津不仅熟悉,而且确实是一个搞现代产业的好地方:
与北京距离近,而且高校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众多,设备、包装、运输等配套企业齐全……不过,真正让整个团队心动的还有一点。
“他们懂产业,懂我们。”苏振国说。
“交流的时候,我们刚一介绍完项目情况,天津那边的领导马上就说,我们可以帮你们对接下游包括建材、涂料等等行业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天津有不少。我们当时就意识到,他们知道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市场在哪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苏振国仍然很激动。
“这种共鸣感让人觉得很欣慰,特别有的聊。所以我们很快就转到细节的沟通上。”
苏振国坦陈,相比其他省份给出的优惠条件,天津方面给出的政策优惠远远称不上丰厚,但天津方面在交流中表现出的诚意、热情和专业,以及天津独有的产业优势、研发优势、人才储备,让团队成员对未来充满期待。短短一个月后,6月20日,智清未来正式签约,注册落地天开园核心区。
“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有这样专业的服务团队和我们合作,产业化道路上的困难肯定能克服。”苏振国说。
这个判断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在天津落地产业化,建设厂房是关键一步。这也是从签约以来,苏振国一直忙活的事。
“我们是带着前期签的意向订单来天津的,交货时效要求高,所以时间紧,任务重。”苏振国说:“天开园的布局是‘一核两翼’,所以我们当初签约就做了筹划,把厂房放在津南。我们还初步梳理了一份技术需求清单,确定了厂房需要的像面积等等技术参数。”
拿着这样一份需求清单,天开津南园的工作人员王君开始对区内的产业载体做“海选”,并经过筛选和实地考察,圈出了多达10处候选厂房。可当他们组织公司到实地考察时,10处厂房一处都没被挑中。
“其实是我们在现场提了很多新要求,比如交通的便利性,承重等等,这些当初我们确定需求时候都没想到。”苏振国说。
“能不能再找一批?”苏振国有点不好意思。
“没问题!”
拿着更新后的需求,王君开始第二轮筛选,这一次,他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恶补”了类似项目的整体需求,并“擅自”细化了清单,然后就是又一轮精挑细选。一周后,王君带着智清未来团队,来到了津南开发区东区的一处厂房。
“其实面积、层高、交通各方面都挺合适的,价钱也便宜,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不错,但是这次又是我‘变卦’了。”苏振国说。
变卦的原因是电力容量,这决定了未来厂房设备的功率上限。根据当时规划的生产规模,一期投产之后,电力容量就达到了这里的设计极限,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企业就得花钱花时间申请电力扩容,苏振国不想这样。可是,他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张嘴拒绝。
倒是王君主动提出:“我再筛一批厂房,咱们再看看。”
“因为我发现苏总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表现出很满意的态度,我就觉得肯定是还有瑕疵,只是人家不好意思再提了。”王君说。“虽然我之前已经筛选了挺长时间的,确定目标后又找了好几个中间人,反复压价。但是既然人家不满意,咱们服务企业,就应该努力再找更好的。”
新一轮筛选,王君跑遍了几乎整个津南区,从面积、交通到电力容量、既有设备,所有细节都一一了解清楚,反复比对。8月20日,王君带上智清未来团队,第三次上门“看房”。这是八里台镇工业园内一处全新厂房,院内还有即将建成的办公用房。
“刚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门口的变电站。当时我心里就说,这次没问题了。”苏振国说。
8天后,智清未来签下了租赁协议,后续的装修、设备进场等等立即启动。
“从那时开始,一切都像上了快车道一样顺利。”苏振国说:“包括初创企业最担心的资金问题,都没太发愁。先是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给企业提供了数百万元的担保,天津科创天使投资公司也开始了天使轮的股权投资,紧接着就是投贷联动,多家银行跟进,主动对接贷款需求。”
“都说天开速度,我们是见识了!”
▲智清未来生产基地内景
▲首批订单交付
让团队开眼的,还有天开园内各主体之间的“化学反应”——这给了智清未来更多的潜在客户。
“入驻不久,我就发现了我们楼下就有一家建材方向的科创企业。中午吃饭时候一聊,原来他们正在研发一种砂浆,修复地下管道可以不用挖开道路。我们的粉体材料,正好可以优化他们的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智清未来董事长苏振国说,“这就算搭上桥了!我们现在正聊合作呢!”
天开园的工作人员也给他们对接了新的合作伙伴——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他们可以把我们的材料加到橡胶里,来提升橡胶的回弹性能,这样橡胶的性能和耐用度都会有新突破,就能开发更多的下游产品,像高性能轮胎等等。”
“都说办企业得主动找客户,而在天开园,有合作伙伴主动找我们!”苏振国说。
智清未来在津南区的生产基地、重点实验室及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期就投资达6000万——这只是这个项目未来的冰山一角。按照团队的谋划,智清未来的发展将按照三期进行。“二期预计于明年建设5万吨级生产线;三期预计在2026年建成10万吨级生产线。从产品细分市场看,公司将细分为几大应用领域,包括绿色建材、橡胶涂料、环保水处理、生态农业等等。”
“我们的愿景,是要在天津打造企业的先进粉体材料全国生产基地!”手握数千万元的订单,苏振国信心十足。
智清未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