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学者再出发!这一站走进→

文摘   2024-07-31 10:03   山西  

从历史中走来

在文化中穿梭

带着使命前行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以下简称南大学者)在结束了乡宁、吉县、侯马和曲沃的研修考察后,继续出发。7月25日、26日,南大学者先后走进我市洪洞、安泽、霍州和襄汾多地,对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研修考察。

洪洞

根祖文化历久弥新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传唱了数百年的民谣此刻在南大学者的耳畔再次响起。25日上午,南大学者一行走进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现场聆听600年前150万槐乡儿女从大槐树下开拔,迁往全国18个省市、500多个县的那段历史。

南大学者听得认真仔细,不时询问洪洞县的历史遗迹和史诗资料保存情况。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中,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让南大学者泪洒现场。

近年来,洪洞县为推动根祖文化传承和古建筑保护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该县以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为核心,连续多年举办寻根问祖系列活动,带动周边文旅资源形成合力。同时,深挖广胜寺等古建群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价值,并邀请多位知名学者专家走进洪洞,深度解读文化洪洞内涵,让洪洞文旅“回家”这一品牌持续叫响、越擦越亮。

带着对《赵城金藏》的痴迷与历史研究,南大学者来到了广胜寺。这里曾上演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为保护传统文化的英勇斗争赞歌,让南大学者为之深深折服。

在现场,南大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听讲解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洪洞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学术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具体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诚如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王建华所言,期待洪洞县用科学方法完善保护措施,让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活下去、用起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要工作,守好洪洞的“根”与“魂”,并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国情教育新场景、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综合利用研学体验、展览展示等,打造更多洪洞特色文创品牌;同时,推动文化和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国情教育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安泽

红色文化赓续绵延

“智”力支持,走向未来。

当天下午,南大学者走进素有“太岳山上小延安”之称的安泽县。安泽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腹地,境内有红色纪念地22处。1942年至1944年是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军、政首脑机关驻地。80多年前,在安泽这块红色土地上,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行署、太岳政治部、太岳兵工厂、新华日报印刷厂曾在此驻扎。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足迹。

南大学者一行先后走进太岳行署旧址、太岳行政干校、妇救会旧址、青年团旧址以及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政治部旧址等地,并进入被中组部认定为“红色乡村”的桑曲村,了解了发生在安泽的历史。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游海华感受颇深,他表示,通过这几天的研修考察,看到很多革命旧址、革命遗址都得到了很好地发掘和保护,心生敬佩,这些对高校教学来说,都是十分丰富的资源。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会将此行收获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期待再一次走进这片红色沃土,用现场教育、情景教育,带领更多学生了解当年那段艰难的岁月,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革命老区安泽的红色文化,安泽县委、县政府规划出了“以线带面”的红色资源开发线路,以杜村乡326省道线为轴心的太岳红色革命生命线带动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石槽会议旧址、朱德路居旧址等红色革命旧址。成立了“安泽县杜村乡党性教育基地”,探索出一条“党建+红色”的旅游发展路径。陆续建立了太岳革命根据地研学基地、“山西抗战、国家记忆”展览馆、抢夺“赵城金藏”展览馆等。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传承光荣革命传统,岳阳大地未来可期。


霍州

乡村振兴澎湃起势

盛夏的阳光热情满分,26日上午,南大学者追寻领袖足迹,走进霍州市冯南垣村,感受乡村振兴在这个小山村的蓬勃生发之势。

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是一个黄土垣上的小山村,2021年的一场秋汛导致村民们的民房受损。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冯南垣村人铆足干劲,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如今的垣上小村,已经变身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村子的行道上,花开正茂,处处草木葱茏,一派欣欣向荣。南大学者沿着新建的3公里循环路往前走,初心小院、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园等修葺一新,古朴典雅,到处都是惊喜。

整齐干净的院落、现代化的家具以及一应俱全的电器设备,是冯南垣村村民家中的真实写照。从村民师红兵家中出来,南京大学思政课教师程文侠深受震撼:“看着村容村貌的对比照,听着老百姓的亲身讲述,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能强烈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心,也能感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振兴政策执行的力度,我们期待冯南垣村发展越来越好。”

沃野阡陌,山乡之变。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小村子,这几年特色产业搞得红火起劲儿。年馍加工、富硒小麦、大棚采摘、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冯南垣村也用“蝶变”书写了一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奋斗史,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时昱不由地为村民们点赞:“在这里,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这些都将成为高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案例,我们也更加有信心讲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襄汾

古建文化魅力四射

为全面了解“最初中国”的文化脉络,26日下午,南大学者一行人来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丁村。这里拥有“丁村民宅”和“丁村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置身丁村民宅,一砖一瓦诉说着厚重历史,一亭一榭佐证了古建之美。南大学者一边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穿梭于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的民宅间,感受横径曲巷、院院贯通的巧妙连接。此外,一目一景的木雕、砖雕、石雕,也美得让人惊叹。

在全面了解了丁村明清民居、晋南地区汉民族民俗风情、丁村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后,南大学者被明清时期的建筑所折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聂平平有感而发:“丁村的明清古建筑群,造型美丽精巧、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我们要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的历史遗产、文化遗产。

在历史中穿梭,触摸文化脉络,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王璐看来,此次临汾研修考察行,不仅触摸到了华夏之根的文化脉络,也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为一线思政教师深入学习“两个结合”,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资料。她期待着再次来临,继续挖掘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为更多学子讲好临汾故事。


五天行程,紧张有序,收获颇丰。

王建华表示,通过研修考察,南大学者感受到了文化临汾蓬勃发展的脉搏。回校后会积极整理把研修材料贯穿到高校思政课堂,当好临汾的“宣传员”和“联络员”,帮助讲好临汾故事、宣传临汾人才政策、畅通校地联络“渠道”,引导更多人才走进临汾、爱上临汾、助力临汾,为临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提供人才支撑,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强劲赋能。


文/图/剪辑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俊 王凯

星河新世界购物广场有限公司
星河新世界集百货、娱乐、休闲、餐饮、影院、超市于一体。商场共7层,一层黄金珠宝化妆品、男女皮鞋、潮品;二层男女装、饰品;三层少淑装、童装、皮具,四层运动城、美食城,五层横店影城、星河健身会所;负一层生活超市,负二层智能化停车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