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牧场巡护区域内的敦德冰川。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有这样一群管护员,他们常年以山为家、与林为伴,翻山越岭,踏遍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沟沟坎坎,用脚步丈量青山,用深情守护绿色,辛勤付出,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深情守护山水草木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40个管护站点,全都地处深山。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区出发,沿途中只见戈壁浩瀚,草木金黄,岩羊成群,一望无际。
100多公里的路程,近4个多小时才到达祁连山国家公园雪山牧场管护站。蓝天白云下,巍峨壮丽的祁连山雪峰高耸、苍茫的戈壁滩连绵数里、成群的岩羊在山间攀爬、波光粼粼的雪山融水缓缓流淌,勾勒出祁连山国家公园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错、镶嵌的原生态画卷。
位于祁连山西段的雪山牧场管护站平均海拔4600米,地处青海与甘肃交界,管护区面积为53546.64公顷,其中核心区44554.00公顷,一般控制区8992.64公顷,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河流党河、大哈勒腾河的发源地,涉及河流、野生动植物、草原等资源,金雕、岩羊、藏原羚、苍鹰、草原雕、狼、盘羊、藏雪鸡等野生动物繁多,更保存有祁连山西部最重要的敦德冰川群。
从19岁到49岁,从放牧者到管护员,30年间,吉太本和尚英夫妇一直守护着党河源区。“在这里的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孙子都8岁了。”吉太本笑着说。
吉太本和尚英的家乡在海西州都兰县,1994年,夫妇俩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来到祁连山西段的雪山牧场讨生活。“想过日子苦,没想到那么苦。100多公里的路我们走了两天两夜。”说起刚来此的情景,尚英依然记忆犹新。
随着党河源保护区、祁连山保护区成为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夫妇俩正式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雪山牧场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多年如一日在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的雪山牧场守护着美丽的祁连山国家公园。
吉太本和尚英在巡护。
“你们看屋后山上的岩羊。”顺着尚英手指的方向,只见阿里雅玛图山上成群的岩羊在石缝间觅食。尚英说:“前几天我还刚看到有雪豹在山顶活动呢。”
吉太本和尚英负责的1号和2号管护点设在核心区外围,相距30公里,两人需要经常往返两处,观察有无异常情况。随着管护站设立,派管护员,很大程度上震慑了违法偷盗分子,偷猎盗猎野生动物的事件越来越少。“近几年,非法穿越无人区的情况却出现了。无人区进去出不来,我们经常劝诫穿越无人区的游客要对生命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吉太本说。
自打成了生态管护员,俩人跟野生动物时不时就会“偶遇”,多年来练就了一身“斗智斗勇”的本领。“晚上,大熊喜欢一本正经的‘敲门’,刚开始吓得不敢动弹,后来发现敲打彩钢房门框,还能给吓唬回去。有一回遇到野牦牛,人差点没了,吉太本大喊千万不要跑,蹲下最安全。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怎么跟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尚英说。
“10多年前,夏天转瞬即逝,好像还没暖和几天,草就黄了。如今,夏天花红草绿的能持续一个月呢,野牦牛、岩羊、狼等‘老朋友’就在院子前悠哉觅食。”说起多年来的生态变化,吉太本指着眼前的山川、湿地感慨。
一代土坯房、二代彩钢房、三代小楼房。在尚英的心里,管护站就是自己的家,虽然没有信号覆盖,远离城市繁华的生活,但夫妇俩很满足。“明年通水通电后,我们准备正式入住小二楼,安全又暖和,越来越有家的样子了。”尚英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基层管护员迎来了好日子,雪山牧场管护站已经配有巡护车、风力发电机、学习室、健身房、卫星电话、巡护服、望远镜等现代化的生态管护装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平均温度只有10摄氏度左右,30年里相互陪伴的夫妻俩没有惊人壮举,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他们用双脚丈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守护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布仁和巴特儿带着巡护设备去巡护。
用影像记录生态变迁
距离海西州德令哈市130公里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八盘山管护站,是德令哈分局所设的3个管护站中位置比较偏远的一个,管护核心区内近1.44万公顷的面积都是无人区。
当我们驱车到达时,管护员布仁和队员正在管护站所设的卡点巡检着过往车辆。在布仁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检查站北面院子的房间。虽然还没到冬季取暖期,但房间内温暖如春,火炉上的茶壶里热水正“滋滋滋”地冒着热气。给我们倒好茶水,布仁便和我们聊了起来。
“以前我在德令哈市一个企业上班,收入也很稳定,2015年听说八盘山管护站需要管护员,我就辞去工作,来到八盘山管护站当了一名管护员。因为这儿是我的家乡,我要守护好我的家。”布仁平静地说。
尽管布仁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巡护和卡点检查中度过,枯燥繁杂,但他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每天我们最少要巡护60公里,基本都是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由于管护区面积达2.3万公顷,日常巡护面积较广,我们几个人都是两两结伴出去,以防发生意外。”布仁说。
由于这里常年没有信号,无法和外界联系,让布仁在巡护之余有了另一份特殊的“爱好”,就是在巡护途中用自己手中的相机随时拍摄看到的野生动植物。
随着布仁记录到国家公园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和高山植物,2021年他拍摄的4张照片入选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农牧民生态摄影成果展,这对布仁来说是激励更是动力。
穿越高寒草甸、雪山深处,日复一日,走进人迹罕至的核心区,与狼、盘羊、藏狐等野生动物相伴,布仁只想守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
“这几年国家保护生态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身边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野生动物多了,草地沙化也减少了,说明我们的管护起作用了。”布仁笑着说。
“虽然住在大山里面,但每月有固定工资,管护站里还有厨房、健身房、暖气,我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干好。”布仁说。
现在布仁只要外出巡山,不仅要带着巡护终端设备,还要背着他心爱的相机,随时捕捉他在巡护路上看到的野生动植物。他将国家公园中的一草一木和各类动植物视若珍宝,想通过自己的影像资料向外界宣传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一山一景和万千生灵。
因为,守护这里的绿色是他的使命,而记录这里的变化是布仁给自己的责任。
“我们保护的有草地、湿地、荒漠、冰冻圈等4大类生态系统,分别设有4个生态管护站,除中心管护站外,伊克拉、八盘山、雪山牧场管护站皆设置在保护区外围。一方面是解决生态管护员正常生活所需、保障人身安全、便于开展日常巡护等,另一方面是对欲进入片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有效管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犯罪活动,起到‘关口’作用,以充分保护生态资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德令哈片区试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八盘山管护站沿途风景。
把好“关口”守好绿水青山
海拔4000多米,位于祁连山腹地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伊克拉管护站虽小,但管护面积却有7.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6.9万公顷,管护面积大,山路崎岖不平,绝大部分地方车辆无法行驶,而驻守在这里的生态管护员无怨无悔,用心用情守护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伊克拉管护站是通往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必经之路,区域内有野牦牛、藏原羚、棕熊、红景天等珍稀动植物,管护站工作人员日常还肩负着检查过往车辆,防止非法穿越的责任。
伊克拉是蒙古语“大山背后”的意思。管护站长年驻守有三名管护员。孟克保力格从2021年至今,已经在管护站驻扎了三个春秋。
伊克拉管护站管护员准备外出巡护。
管护站位于荒野上,加之海拔高,住在这里最大的挑战就是风沙天气。“遇到大风天,出门巡护时,帽子经常被大风刮走、摩托车被风吹倒。记得2021年的春天,风力达七八级,由于无法外出巡护,管护员们决定留在站里,可一阵阵大风竟然把彩钢房的半个屋顶掀翻了。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把屋顶重新加固。”孟克保力格说。
“师傅,能不能放我们过去?”一名自驾的游客到达伊克拉管护站检查点时,希望管护员允许他们到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旅游。
“往前是我们的管护区域,这里是禁止旅游的。”看到车辆靠近,伊克拉管护站副站长费凡和孟克保力格上前说明情况。
“管护站往前还有70多公里的荒漠,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哈尔科山……”在费凡的解释下,男子意识到自己没有携带氧气以及救援设备,冒险穿越风险较大,于是决定原路返回。
而这样的游客劝返工作在伊克拉管护站已成为常态。费凡介绍,每年七八月是伊克拉管护站最忙碌的时候,慕名前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游客多,管护员需要一天到晚蹲守在站里,身体虽然劳累,可得到游客的理解后,累也值了。
费凡说,虽然管护站离德令哈市区只有约半天的路程,但是遇到降雪天气,一两周都出不去。每到冬季,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半个月的生活物资。现在条件好多了,管护站里通了电,工作生活方便了许多。
“再过一个多月大雪就要封山了,到时候管护区以北的大片区域都将被大雪覆盖。”费凡指着远处的山头说,下次进山可能要到来年5月了。
除了日常的巡山护山,费凡和同事还要负责管理野外用火、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监测病虫害以及保护管护区内野生动物。
“我们管护站设立在市区通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惟一路口处,可以说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片区的大门,守护这里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费凡说。
近几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野生动物踪迹越来越多。“岩羊、高山兀鹫、狼、藏狐、藏雪鸡、野牦牛、藏野驴等这些都很常见,偶尔还会看见棕熊、雪豹和兔狲。”费凡说,这几年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在绵延巍峨的大山背后、辽阔绵延的草原深处,祁连山国家公园里像费凡这样的管护员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守护着这里的野生动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责任。
雪山牧场管护站。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叶文娟 祁宗珠 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叶文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