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 档案为舟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武进微记忆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居民饮水纪事
在春秋淹城遗址子城内
保存着一口竹木古井
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
看似普通的水井
穿越时光
沉淀了世世代代的饮水记忆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井已经不再常见,饮水的变化见证了阳湖大地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
清清的河水滋养着村民、家畜和庄稼,不过,如果遇上黄梅天或大雨天,河水就会变得浑浊,挑回水后,要在水缸中撒一些明矾,搅动几下,泥沙杂质便沉入缸底。
在河塘靠近村口的地方,人们用砖石砌筑码头,妇女们常常在此洗菜、洗碗、洗衣服,顺便唠唠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周围嬉戏,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发展社队工业,出现了许多小化工、小电镀、铸造厂等工业企业。大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河塘,水环境日趋恶化,村民们开始大面积开挖水井。区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末,武进县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县内河水有80%被污染,严重影响了群众饮水。据常州市水文站测定:1998年6月,采菱港和武进港的水质属V类及V类以下,已失去了饮用价值。
百姓们纷纷在自家庭院中开挖水井,一般十几米深。也有人钻探30多米深的水井,在屋顶安装水缸或塑料桶,用电动小水泵把井水抽上来,自制家用自来水。据《武进供水志》记载,1984年,武进县境内开凿各类浅水井43295口,饮用井水的人口达82.2万人。与此同时,武进县县属三大镇湖塘、奔牛、横林,创办了以地下深井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许多乡(公社)村(大队)也陆续建造了自来水厂。至2001年,武进市建成以深井水和河面水为水源的镇村自来水厂共85家,饮用自来水的人口65.2万人。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各地自来水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区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江苏省政府苏政发[1996]74号文件核定,洛阳、戴溪地区地下水允许日开采量分别为2500立方米和1000立方米。而1998年的实际日开采量分别达到5500立方米和1240立方米。另据区档案馆馆藏资料《关于人民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答复》第166号记载,洛阳、戴溪参加武进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徐振华、毛云霞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反映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3年内洛阳、戴溪地面下沉20多厘米,要求尽快开发长江引水工程。
2001年10月18日,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于2003年10月18日竣工投运,日产自来水20万立方米。长江原水在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最终成为合格的自来水。2012年,又全面启动建设滆湖应急备用水源改扩建工程,分别向武进水厂、湖滨水厂供原水。我区建成了“江湖并举、双源供水、两站三厂、集中净水、联网输配、进村入户”的供水格局。
从河水、井水到长江水,从家家户户挑水,到轻轻一拧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现在,居民饮水又有了新变化。居民的饮水需求从追求“有水喝”变成了“喝好水”,一些家庭装上了净水器、饮水机,或直接购买桶装水,还有不少社区安装了直饮水机。
饮水的变迁见证了武进的发展与进步
也记录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
如今,武进人享受着
自来水带来的便利与幸福
饮水思源,更加不忘节水
王鼎新 朱亮理 记者:黄鑫
编辑:黄鑫
审核:姚汗龙 鞠燎原
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武进
(微信号:wjrb2013)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宣传部 出品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