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

文摘   2024-08-24 11:20   福建  

在重庆忠县的一个普通社区,一场悲剧悄然上演,两名花季少女从33层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她们年轻的生命。这起事件不仅让社会各界震惊,更引发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死亡教育的深刻反思。当天下午四点多,两名女孩相继在朋友圈发布了令人揪心的“死亡预警”:“我走了,再见。”“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名字)的人了,走了。”配图显示,她们已经站在了顶楼的边缘,随时可能坠落。其中一个女孩还做出了“再见的手势”,似乎在向世界做最后的告别。然而,这最后的求救信号并未被及时发现,仅仅20分钟后,两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起事件让人痛心疾首,更引人深思的是,为何两个本应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年轻生命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她们的社交动态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丝端倪。她们在发出“死亡预警”时,内心或许正经历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和绝望,

她们期待着在这最后的20分钟内,有人能够发现她们的困境,伸出援手。然而,遗憾的是,这份期待并未得到回应。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悲痛。而这些悲剧的根源,往往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缺失和死亡教育的不足密切相关。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家长们往往对孩子避而不谈,生怕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然而,这种回避态度恰恰是导致青少年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其论文《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一生。

死亡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死”,而在于“生”。正如古人所言:“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理解死亡,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死亡教育却长期处于缺失状态。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将死亡教育引入课堂,如美国的小学会开设“死亡课”,让专门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来担任讲师,更直接地感受死亡的各个场景。作为家长和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青少年的死亡教育。首先,我们要摒弃对死亡的回避态度,以科学的态度来解释死亡,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转性。其次,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最后,我们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创造价值、关爱他人。重庆两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的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加强青少年死亡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

好歌最好听
人生虽曲折,记得活出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