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德
一九五八年入成都市川剧团(次年合并入成都市川剧院)拜著名表演艺术家司徒慧聪门下学老生演员。饰演过《闹齐庭》中的齐桓公,《萝卜园》中的黄福,《激流之家》中的高老太爷,《柴市节》中的文天祥等大小剧目近数十出。业余爱好戏剧文学创作,1985年至1987年曾在“中国戏剧电视剧创作函授中心”学习结业。先后发表、上演的作品有川剧《田姐与庄周》(与徐棻合作)《灰阑记》《情孽缘》《鬼打钟馗》《蜀王治吏》 及大型广播连续剧《三国演义》之《鞠躬尽瘁》等,其中《田姐与庄周》获中国剧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成都市川剧院二团团长,三团副团长。
从整台演出看,这个团队有一种锐意进取、执意要干出一番川剧新面貌的拼搏精神。作为观众一员,我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酷暑的汗水,为我们呈现出这台热热闹闹、五彩缤纷的新川剧。
整个戏,节奏流畅,张弛有度。导演在群众场面上花了大工夫,所有的群众演员都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组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既增加了场面的可看性,又推进了剧情的深化、主人翁的情绪和思想的表达,这种统一的、整齐划一的集体舞蹈,脱离了通常的群众场面“活动景片”的弊端,而是融汇成了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意识。
这个高腔戏,唱腔、音乐、锣鼓三者的配合非常完美。软硬场面在表现人物,宣泄感情,烘托气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又不喧宾夺主。管弦乐的配器非常精妙,有进有退,有强有弱,当演员深情徒歌时,音乐如丝如缕轻轻托底,当演员情感激烈时,音乐暴发如山呼海啸,把人物的情绪推向高潮。我还特别喜欢锣鼓的操作和运用;帮、打、唱的结合是川剧高腔特有的审美形式,在剧中人物感情表达的关键所在,通过这种帮打唱的结合,突显出了高腔曲牌的独特个性。(现在我们有的高腔戏,标的是某某曲牌,但弦乐的不分轻重的“全过程陪伴”,以及所谓的“新创”,把高腔曲牌的个性,全给淹没了,让高腔戏,变成了“新歌剧”。)
“见爹”和“见娘”两场戏特别棒。首先演员的嗓音条件好,演唱的功夫和技巧都堪称一流,优美的唱腔,丰富的感情,加上符合人物身份的形态表演,把五十年人世沧桑对亲情的压抑宣泄得淋漓尽致!让现场观众屏声静息,和台上的主人公一道进入了强烈的情感共振。
最后说说文本。看得出,作者对剧中人融入了满腔的爱与情,一些唱词也写得漂亮,有情、有意、有格调。这里作一点建议。把前几场用于介绍情节的群众场面,适当做一些缩减,给爷爷奶奶、师兄师弟师妹让出一些时间。按剧作的初衷,她(他)们才是这场画艺传承的缘起缘落,他(她)们才是这场公案的主轴。五十年的生离死别,五十年的亲情之恋,五十年的岁月沧桑……其间深沉的内在因果应该挖掘,并以形象的展示向前场延伸、贯穿全剧,把三代人的画艺传承,和三代人的命运纠葛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这样,可能戏就会更加的完美。
——24年9月,一个川剧旧人。
END
编 辑 | 何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