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茶马镇马场社区位于云贵高原中段,苗岭山脉西部,贵州省西南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属晴隆县北部,东与野寨村、坪寨村接壤,南抵中云头社区和青山村,西与战马村相连,北靠鲁迫村,距离晴隆县城29公里,距镇政府0.5公里,国土面积10.52平方公里。
马场社区俯瞰
马场社区现辖一至十组及长田埂一至五组、长六组,共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3户4275人,聚居着布依族、苗族、黎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汉族人口为4091人,占95.7%,有中共党员77人。方言为西南官话。
马场社区地形为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的特点。社区所在地平均海拔约14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14°C,年降水量1500~1650毫米,无霜期大于280天,四季气候差异较为分明,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暖和,秋季凉爽。
马场社区现有耕地2041亩、林地2000亩。
【村 史】
马场社区所在地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属夜郎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于今县地置夜郎县,隶夜郎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隶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改安南卫为安南县,隶安南县。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1932年3月),安南县划编区、乡、镇,设6区1镇10乡,隶二区马场乡;三十年五月(1941年5月),民国政府改安南县名为晴隆县,同年裁6区为4区,设16联保77保,隶2区马场联保;三十四年(1945),晴隆县裁区署及联保,置马场乡,隶马场乡。
1950年4月2日,晴隆县撤销保、甲制,改设行政村、组,置3区1镇10乡沿用,隶3区公所马场乡。次年,撤销区公所,建立区人民政府,隶3区政府马场乡。
1953年,晴隆县进行第一次普选,实行民主建政,裁3区为4区1镇56乡,仍隶3区政府马场乡。
1956年,县区划决定并乡建立民族乡时,该村寨仍隶属于马场乡。
1958年,晴隆县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取代区、乡、村、组,共划分10个人民公社、34个管理区,马场乡与青山乡、坪寨乡、复隆乡合并成立为巨龙人民公社,成立马场大队,隶巨龙公社马场管理区。
1961年,成立马场公社,该村寨隶属于马场公社。
1965年8月17日,晴隆县行政区划调整为4区1镇36个公社,隶莲城区马场公社。
1984年,晴隆县实行公社改乡,马场人民公社恢复为马场乡,成立马场村民委员会,隶马场乡。
1988年,晴隆县行政区划定为:1个区级镇、4个区、2个乡级镇、34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隶莲城区马场乡,同年,成立马场村民委员会,辖马场、蔡家园、何家寨、江家坡头、小尖坡、大平地、长河、老埂地8个自然村寨。
2007年9月,根据《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对马场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晴府函〔2007〕111号)文件,撤销长埂田村建制,将马场村和长田埂整合为马场村,村委会驻址:马场。
2016年1月,晴隆县撤销马场乡、大田乡建制,设置茶马镇,2016年10月17日,根据《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茶马镇人民政府撤销大田等3村民委员会设置大田等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批复》(晴府函〔2016〕196号)文件,将马场村更名为马场社区,隶属茶马镇。
【村 事】
马场社区村落起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麾下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30万大军南下进攻云贵地区,意图消灭当地残元势力,统治云贵。在清除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势力后,为避免云贵地区成为中央权力真空地带,朱元璋决定留下军队屯兵驻守,确保云贵地区稳定。当时部分军队到达现在的茶马镇后,便驻扎下了军队,分别设置前营(现长田埂一带)、中营(现中云头一带)、后营(现镇卫生院一带)三个营作为军事要地,为满足军队需要,便择地屯兵练马,故称马场。
其二:历史上,马场社区过去长期作为行政办公驻地,又是长田埂、中云头、青山等村的赶集场所,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当地村民习惯在多个集中区域赶集,为避免赶集冲突,便将经常性赶集的那一天与对应的十二生肖“马”结合起来,故称马场。
其三:过去,当地交通不便,运输物资主要依靠马驮,如今的马场社区所在地作为北部乡镇通往县城的要道,修建有马房供来往的马匹休憩,久而久之便称作马场。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马场社区(马场村)经济发展落后,匪患猖獗,村民生活困苦,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教育水平低,文盲率高,医疗卫生条件差,各项社会制度不完善,村民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人口分散且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土地改革方针,农村土地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更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了地主剥削制度,马场社区村民实现了当家做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马场社区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衣食住行发生较大变化,但村民经济来源仍然单一,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村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公共设施不完善。
山地牧歌(图源:晴隆融媒)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场社区采取“农户+合作社”模式,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集体致富、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村民种植一批新品种、无公害的绿色蔬菜、烤烟、花椒等经济作物,在贝佳山发展小香猪、黄牛、黑山羊养殖产业,有效壮大社区集体资金,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充分利用社区集体资金,将年度内所有项目分红总额按照8:2对辖区内农户和村集体进行分配,并将村集体所分配的20%份额用于村内公益事业支出、产业发展和重点对象医疗补助、生活要件补齐、困难家庭农户临时性救助等支出,村民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太阳能路灯
目前,马场社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道路实现组组通,串户路通到各家各户,村民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均得到有效保障,重特病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有本专科毕业生369人,社区超市、餐饮店、快递店、药店、家具店、公共厕所等不断完善,有邮政银行、农商银行、卫生院、中心幼儿园、平康医院等基础设施,村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烤烟生产
种植花椒、黄豆
截至2023年底,马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
【其 他】
基层治理
人影炮站
马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建立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工作与民意收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村民身边急难愁盼事,紧密围绕村民需要,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切实抓好人居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提升。
文化及美食
民族习俗。马场社区民俗根据日常生产生活演变而来,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中元等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民俗外,还有还愿信、搭桥、引贴等风俗。
民间故事有《老变婆》。
山歌。马场社区山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世代相传,是当地村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村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涵盖时令歌、祭祀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等,其中情歌占比最大。
美食。马场社区美食有猪尿包肉、辣子鸡、粑粑干、豆腐、酸笋、香肠腊肉、酸汤鱼、红烧肉等。
古迹景点
水井湾水井。水井湾水井位于马场社区长田埂二组,距今约600余年,相传为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部队到现今马场社区建设,水源为地下水,采用石头堆砌而成,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深约7米,宽约1米。因使用时间较长,经过水泥修缮,仍然正常使用。
古树。马场社区现有古树3棵,树种为金丝榔,树龄均在500年以上。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有王客满和王绍华。(撰稿:刘警峰 杨桢楠 整理:杨 浩)
来 源: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