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推文留给我们自己

政务   2024-11-08 13:23   陕西  


曾几何时
一支笔
便可标定时代的注脚
一个镜头
足以聚焦时代的光芒



今天,在势不可挡的媒体变革浪潮下,应接不暇的新媒体新技术,赋予了新闻事业更多的表达空间和创新可能。

时代在前进,行业在变革,但我们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初心不改、守正创新的使命不移。近年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充分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打造全媒体、呈现多视角、唱响主旋律,用创新放大时代声音,以创新聚拢更多受众,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激荡起澎湃正能量。

拥抱时代之变,方能更好地出发。于我们而言,对记者节最好的庆祝,依然是坚守初心、保持热爱、不断创新,不负新闻理想,不负伟大时代。




当好内容生产“轻骑兵”

政务新闻部 朱雪娇


朱雪娇(右二)在西安“两会”上采访。


如今,“融媒”已经成为一种自觉。


  坚定“内容为王”的自信。去年“前方+”工作室成立之后,作为深度挺进互联网的“轻骑兵”,我们开始了探索之旅。

  一方面是内容生产的转型,另一方面是面向传播的改变,作品要围绕中心、文风要软,既要会讲故事、还要有观点输出……在我采写的多篇稿件中:《四不像有大能量》,关注科技成果怎么更好转化落地;《一条市民热线背后的数字力量》,着眼于全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西安上“新”》,剖析西安如何走好“新质生产力”之路;《西安人的“宝贝计划”》《“宝藏之城”的西安攻略》《西安,越夜越美丽!》分别讲述了城墙保护故事、博物馆之城建设、“夜西安”的独特魅力……当看到反复打磨后的稿件受到好评,关注度和热度一直在上升,我充分认识到优质内容依然是当下“能打”的稀缺资源。

  怀揣“媒体深融”的勇气,写出来,说出来,播出来……传统媒体人向能写、会拍、会剪、能出镜的“多边形战士”转变。在部门的指导下,“天下长安”和“代表委员履职在一线”两个栏目都推出了独立短视频和融媒作品,我主动出镜采访,让写稿、摄像、摄影、出镜“四合一”成为了工作的常态。

  融媒体时代,我们将继续积极拥抱互联网,重塑创新思维,沉下心来深耕业务,生产出更多创意好、传播强、影响大的原创作品,用心记录时代,用情拥抱岁月。



时刻“在场”,勇当融合“先锋”

西安发布编辑部 陈克


陈克在2024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现场。


体察城市脉动,记录西安生活。不知不觉,又到了深秋收获的时节,在落英缤纷的城市美景中,小布来不及驻足,只见泥土里的脚印愈深、心中的光芒愈亮。


  和往年一样,身为新媒体记者的我,用更时效、更革新、更宽泛的视角,以时刻“在场”的姿态,见证着西安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和温暖,记录着满城的高光和浪漫。

  不过这一年,最明显的感受是,从线上到线下,我们的选题日渐多样、活动日益常态、交互逐步深入……这些“变化”,来自学习中的思考,也来自尝试中的自省;顺应“变化”,我和同事们一道,从信息整合的“高手”,到采编拍剪的“能手”,再到创新求变的“活手”,逐渐成长为会讲西安故事的“多面手”。

  在殷切的期望及持续的行业变革中,“小布”这位西安市民的“老朋友”,用文图、音视频、海报及一个个新媒体产品,让一次次动人心弦、心潮澎湃、刻骨铭心被更多人记得,也让一次次置身现场、执着坚守、勇于试错演变为疗愈和慰藉。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记者。在这场永不落幕的接力中,勇当融合“先锋”,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与有荣焉!



是记者,也是志愿者

西安发布编辑部 胡泊


2023年6月,“公益西安”栏目为临潼区麦王小学送去200本爱心图书,并陪伴同学们阅读。


和“公益西安”栏目相伴已有三年。一开始,我认为栏目的主旨是传播,传递城市正能量,好人、好事、好帮扶。而在与一个个鲜活、感动的人或事有了近距离深入接触之后,我发现,也许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对!记者是记录者,也可以是公益的倡导者、志愿者。


  于是,我们策划了“心羽宝贝看西安”活动,每月带着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治疗的大病患儿家庭游览动物园、博物馆等,让他们在治疗之余,也能享受正常的童年;我们推出了“童生有爱”心愿认领活动,邀请爱心人士每月认领城市困境儿童的生日心愿,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在全国助残日,我们联合三意社,拍摄秦腔主题助残海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残障群体;在世界读书日,我们发起“沉浸式阅读公益挑战活动”,市民每沉浸式阅读3小时,就能为乡村儿童捐出一本童书。

  除了采访报道,栏目也邀请公益摄影师以人文视角记录,用图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三年来,“公益西安”已开展线上及线下公益活动200场+,参与公益人数超10万人次,发布城市公益稿件超3000条,线上阅读量超1.5亿。

  是记者,更是志愿者,传播力量,也成为一种力量。我想,这正是引导“公益西安”一直前行的初心。



全媒体时代的坚守与创新

西安新闻网编辑部 赵军


赵军在2024西安马拉松赛现场。


在全媒体时代的浩荡浪潮中,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幸亲历这场深刻的变革,在挑战与机遇的交织中持续成长。


  2020年8月,年近50的我迎来岗位调整,从行政岗位转至西安新闻网编辑岗位,负责抖音号的视频编辑工作。起初,内心满是忐忑,对能否胜任这个全新领域深感困惑。然而,全媒体时代的独特魅力迅速将我吸引,曾经熟悉的笔和本子渐渐被镜头与新媒体工具所替代,传统纸媒报道向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传播方式转变,这既让我兴奋难抑,又使我压力重重。

  为尽快适应新变化,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探究短视频的拍摄与剪辑技能,钻研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策略。还记得第一次编辑制作短视频新闻时的兴奋与惶恐交织。面对复杂的软件和陌生的操作流程我并未退缩,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逐步掌握了相关技能。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短视频收获大量点赞与转发时,那份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2023年春节期间,西安新闻网编辑部策划了《大展宏“兔” 探访劳动者的特色年味》的采访。在此过程中,我对“四力”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为寻觅合适的采访对象,我四处奔波。从环城公园到大学南路,从不同区域的医院到博物馆,再到花卉市场,甚至远赴府谷,行程1500公里。最终,我挖掘出温州人阿姜、陪诊师、导游、花店店主等特色人物。同时面对采访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采访对象紧张、场地受限、设备不足等,我不断调整拍摄方案以及剪辑思路。我深知,在这平凡又重要的岗位,要不忘初心,锤炼“四力”,在新时代奔跑,拍出有温度和创意的短视频。用生动画面和文字展现劳动者奋斗姿态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深知在全媒体时代,记者的责任与机遇并存。但只要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积极拥抱变化、持续学习创新,就能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绽放光彩,为新闻事业增光添彩,让新闻更好地贴近大众、反映时代。就像时代浪潮中的灯塔守护者,为信息的传播照亮方向。



与“半本正经”共成长

理论评论部 何奇


今年9月14日,何奇在西安高新第七小学进行现场评论。

作为一名媒体行业的新人,也是视频评论产品的新手,我的成长一直与“半本正经”这个栏目牢牢绑定。


  自去年11月18日推出首期视频以来,“半本正经”栏目从零到一、从一到百,直至现在持续推陈出新。时光流转,但第一次出镜的局促,第一次在闹市评论时强装镇定的心跳,第一次因受访对象竖起大拇指的兴奋……每一个细节与刹那的感想皆被定格在了时光镜头里。一年以来,反复推敲文本和标题,不断揣摩视频制作技巧,与前辈一起走进新闻现场,和搭档探讨新闻素材,在纷繁的报道中抓取思路,在争议中亮明观点,在习以为常的身边事中看到不同,用平实朴实务实的语言表达所想所感,自身本领的强大亦是肉眼可见。身处信息时代,用镜头留住思考的瞬间,发出党媒之声,记录时代精彩,是“半本正经”的宗旨,也是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倘若要给我人生中的第二个记者节来点寄语,我希望能成为一个直面冲击与挑战的弄潮儿;倘若要写下什么期许,那一定是时刻莫忘好奇与有趣。驻足回望来时路,感慨涌上心头,细细体悟“半本正经”,方觉前路漫漫但风景常新。



向“新”而立 从“融”出发

西安新闻网编辑部 郑晗


郑晗在工作中。


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深感新媒体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变。我们站在信息的最前沿,用键盘和鼠标记录时代,用屏幕和网络连接世界。


  今年8月11日晚,巴黎奥运会收官,前方+(西安新闻网)编辑部海报“突击队”争分夺秒制作最后的奥运夺金海报。当天晚上,我提前整合、编辑稿件,10点收到最后一张奥运夺金海报后,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稿件——《燃!40金完美收官!夺金时刻回顾→》,收到众多网友和同事的点赞。快速响应、高效配合,团队协作,这已经成为新媒体编辑工作标签。

  我们工作是快节奏的,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手机浏览各大网站、微信公众号、构思素材、搜寻热门话题、热点,写文案、策划、与记者对接、和美编对接……面对海量的信息,不仅要快速筛选、整合、编辑,以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要融合图文、视频、直播、H5等多种媒介,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新闻,努力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流中捕捉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

  新媒体编辑这个身份让我有机会成为连接信息与受众的桥梁。我努力在融合报道中用我的创意和专业技能,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我始终相信: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媒介如何演变,新闻的核心——真实、客观、准确、公正——始终不变。

 

五次拍摄 见证古塔修缮历程

图片摄影部 谢伟


谢伟在采访途中。


2023年7月5日,那是我第一次在香积寺拍摄维修善导塔的场面,善导塔始建于唐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风雨侵蚀破坏,塔体多处残损,部分砖体风化、酥碱,一层塔檐风化、酥碱,塔顶砖体松动、灰浆流失等病害尤为严重,有关部门决定维修。


  经过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沟通,我得到了进入文物修缮现场采访的特许。2023年7月10日,我再次来到这里采访。上一次,没带无人机,我跑到附近一个宾馆楼顶拍摄塔身,下来时不小心崴了脚,受了伤。这一次,我带了无人机对维修的各个方向进行了航拍。塔身附近有脚手架,我戴着安全帽、忍着脚痛拍摄工人师傅的维修细节。

  为了拍摄完整的修缮过程,2023年10月2日,我第三次来到善导塔维修现场,进入了平时不许进入的塔身内部,拍摄了工人师傅维修内部的场景,塔顶部维修现场拥挤狭小,我也冒着危险进行了拍摄。2023年12月30日 ,我拍摄了完工拆除脚手架的场面。古塔维修,脚手架不能和文物接触,搭建脚手架非常复杂,工人师傅技术高超值得敬佩。2024年1月5日,我拍摄了完工后的香积寺内唐代善导塔。至此,经过五次辛苦的拍摄,1月29日,报纸以《千年古塔修旧如旧》为标题刊发了这个全国独家的摄影专题。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记者更要拿出专业水准的新闻作品,报社也为大家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配发了无人机、手机稳定器、收音话筒。部门也经常安排业务研讨和技能培训,我平时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从无人机操控到短视频拍摄、剪辑,阅读新媒体制作方面的书籍,无人机运镜向航拍高手取经,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永葆内心的那份光和热

市域科教事业部 程静


程静采访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体育组组长王育策,了解该校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或许别人记不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大学毕业后便从事了自己一直向往和热爱的职业。以一名记者的身份,与众多的奋斗者相遇,通过笔尖和镜头,真实记录城市发展脉动,用镜头记录变迁,用文字传递真相,用真诚传达情感。

  教育关系民生,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也让教育新闻容不得半点儿马虎。这些年,我也不断钻研关于教育行业的专业知识,深化自己在这个行业的积累和沉淀,努力做一名“专”“精”“尖”的记者。扎根教育新闻领域多年,我经常走进学校,走进真实的教育世界,倾听着每一位教育者最平凡的初心,见证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讲述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点滴。

  成长的每一步都爬坡过坎,奋斗的每一天都写满故事。正是一次次的深入一线“抓活鱼”,才有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篇篇报道;正是一次次全媒体采编能力的磨炼,写稿、策划、拍摄、剪辑……推动着我一步步成长为融媒体时代的“多面手”,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得到心灵的滋养。

  新闻记者这份崇高的职业,驱使我永不停歇,去发现和传播更多的真、善、美。去年我采写的《我的校名我来写 小学生的字成了学校“门面”》《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生命教育》荣获2023年度陕西新闻奖二等奖。

  如今,我正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出发,感知、展现西安教育蓬勃发展的脉动,用心、用情,用爱、用力,记录西安教育,见证西安教育,参与西安教育,推动西安教育!



践行“四力” 关注民生

社会新闻部 李东峰


国庆节前夕,李东峰(左)在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采访全国劳模王保印。


时长11秒的一则短视频,刊发仅1个小时点击量就超200万,评论、转发量均过万。三天后,该视频点击量达536万,评论和转发均超8万,成为“爆款”。


  回顾这则爆款短视频的采编过程,总结起来就是践行新闻“四力”,倾情关注民生,勇于为民发声。

  新城区丽苑168小区老物业被“炒掉”,但一直“赖”在小区。这件事我曾两度做过报道,也持续关注进展情况。事发前三日,小区业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法院将强制执行让老物业撤场。当日一大早,我就赶到现场,也是唯一到场的记者。但法官不接受采访,不准我进入执法现场,我坚持在警戒线外拍摄视频、采访居民,拍到了老物业门头被拆下和法官安慰居民的场面,完成了视频创作。

  物业服务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后,我又走访西安10个小区,连续采写3篇追踪报道,探讨物业更换难深层次原因、如何督促物业提升服务、选聘更换物业办法,在各平台推出文、图、视频融合报道,为其他小区提升物业管理提供指南,也为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报道画上句号。报道获得众多媒体转发,引发全国网友关注,全网阅读人次累计过亿。

  聚焦市民关切问题、践行“四力”写民声。我的这次采访是“钟楼下·民生热线”栏目记者采访工作的缩影。市民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急难事,反映到栏目后,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核实,并联系相关部门给予解答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采写出一篇篇群众满意的好新闻。



萤火微光 愿为其芒

西安晚报编辑部 李天瑞


2021年4月,李天瑞(中)在秦岭小慢车60634次列车秦岭站采访现场。

“你好,我是西安晚报新媒体记者李天瑞。”每次与采访对象对接,我总会以这样的开场白介绍自己,转眼间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8年。


  这些年,我不但采写过新闻,还编辑过稿件,参与过重大报道策划,也做过直播、剪辑过视频,搞过项目合作……成长为既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前端的采写、经营任务,又能掌控幕后编辑工作的多面手。

  新媒体小编的工作,新奇,但也常常被焦虑笼罩,面对巨大的信息量,让人眼花缭乱;想不出来亮眼生动的标题,让人苦思冥想;遇到编排创意瓶颈,让人抓耳挠腮。每天都要学习新技能,不断提高“编辑力”,为了10万+流量而“奔袭”。找选题—编辑—排版—校对—送审—层层审核后的修改—发布之前检查、检查、再检查—发布之后回应用户反馈,如此循环。8年来,我熬过最深的夜,也多次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到来之前从床上爬起。

  尽管压力如影随形,却也充满了精彩瞬间。直播“探秘十四运场馆”,出镜时内心夹杂着紧张与欣喜;搭乘穿行在秦岭深处“小慢车”,感受到乡村振兴路上涌动的暖流;在鄠邑区太平峪,看到了美丽乡村的蝶变和发展;在西安解放75周年之际,有幸对当年参与西安解放的老兵和见证者进行采访交流。

  那一刻,让我更深入接触到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新鲜,明白了过往岁月多么值得铭记和敬畏。萤火微光,愿为其芒。如果再有选择,我还是愿做船头的“瞭望者”,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与时代同频共振。



来日之路 光明灿烂

音视频事业部 王俊淇


王俊淇(右)在志愿服务主题视频拍摄现场。


——多语言城市歌曲MV《风从路上来》制作的“台前幕后”


  策划的初期,我“需要”考虑做一个国际元素的“视频内容产品”,相比其他有主题的策划,这件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可能。

  做什么,怎么做好,又如何能展现团队的强项,一度成为我考虑的首要因素。团队快速成长的这几年,MV视频制作是我们的“拳头产品”,无独有偶,多语种改编流行歌曲给了我灵感,多语言+音乐MV的形式一举解决了上述问题。

  方案提报通过时,我以为已经成功了一半,但真正的试炼才刚刚开始。

  作为今年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视频项目,我有幸成为了项目工作组负责人。成员都比较年轻,好处是年轻能勇挑重担、冲锋在前,难处是经验较少且资源调度能力欠缺,这把双刃剑在我们执行的过程中显得极为明显。

  挑战和机遇是接踵而至的,徐老师提醒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AIGC+人工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这一提议极大地解决了我们和音乐创作的技术壁垒,让第一阶段的内容创作推进有了质的变化。

  项目会经常开到深夜,这期间伴随着无数次的争论。但心是激动的、是火热的、是蓄势待发的,“不畏难”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同样感谢披星戴月又百炼成钢所成就的我们自己。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西安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仪式上,当MV的音乐响起时,端着相机的手是颤抖的,仿佛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后扑面而来的是正在升起的朝阳。未来,如何在经营中打造品牌到逐步建立“话语体系”仍是我们需要攻克的“课题”,但我的心声正如歌词所写——“阔步向前,风从路上来……”

  

我愿意坚持为生命在岗

医卫康养事业部 马相


马相在陕西省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为媒体代表发言。


打开健康中国建设的这份答卷,健康传播是一道绕不过的必答题。


  记者们常说,要拿着纸笔走向田间地头。作为一名医疗卫生领域跑口记者,进入医院,与病人拉家常,和医生学知识,是我的工作职责;做好医学前沿与疑难病例的报道,科普医疗健康知识是我的工作主题。我用镜头展现事实真相,用笔杆书写社会百态,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百姓了解到国家的医疗概况,看到和谐的医患关系,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

  这些年,奔跑在各个医院间,我听到很多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也看到很多令人感动的画面。

  原本每针价格近70万元的“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以3.3万元进入医保目录。1岁多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在西安的医院顺利注射,自费仅有1万多元。看到了孩子“生”的希望,患儿母亲喜极而泣。

  22岁姑娘因为车祸截肢保命,重拾信心后又发现自己不能怀孕。车祸8年后,高位截肢的她在当初救命的医院顺利剖宫产一个体重6.5斤的“试管婴儿”,躺在病床上的她感慨万千,称自己是个幸运儿。

  见多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故事,我也多了很多对医生的理解,知道很多医生一天门诊要看近百个病号,忙得没有时间喝水去卫生间;知道很多医生在深夜里奔赴手术室,只为照亮生命“希望之光”;知道很多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时冒着巨大风险,只为用最后的希望尽力救患者一命。

  医生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作为医疗卫生领域跑口记者,我也希望履行记者职责使命,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解释复杂的医疗知识,是我写好稿件的关键。网上查资料、看专业书籍、向医生请教,为了不误导读者,每次写完稿件,我还会再发给采访对象看一眼。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名传统媒体工作者,我还要顺应新形势,拍视频、做直播,创作出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视频作品。

  新时代的记者是幸福的,时代为我们提供全新的报道环境,一线则是我们观察时代变迁的沃土。开发好这片沃土,不断锤炼“四力”,成长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尖兵是记者的责任。从黎明破晓到日落西沉,从朝阳微露到暮夜星光,以笔为媒,“医”心不变,我愿和所有医疗行业工作者一起,坚持为生命在岗。

 

每个新媒体小编都是“六边形战士”

西安晚报编辑部 谢馨


2021年1月谢馨(左)在“主播带你探秘十四运场馆”直播中出镜。


2016年毕业后我便开始在报社从事新媒体采编工作。作为新媒体编辑,大多数的时间,我和小伙伴们都是在电脑或手机前“寻寻觅觅”,找选题、抢热点、挖内容、求创新,力求用最适合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表达方式,将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稿件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


  很多不太了解我们的人认为,新媒体编辑就是编一编、改一改。事实上,除了编辑稿件,我们还经常会搞原创策划,去采写、拍摄、直播、剪辑、制图、AI创作……每一位新媒体编辑都是“六边形战士”。

  11月8日是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有同行经常调侃“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不分周六日,也没有节假日。全年365天,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2点,我们的各个新媒体平台都在不间断运维中。碰上重大新闻,奋战到夜里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儿。守好阵地,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值班期间保障平台安全、平稳、高效运营是我们的基本职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媒生态不断变化,但我作为一名新闻人的初心与追求始终不变。未来,我将不断学习,不断突破!继续追求,持续热爱!祝我们节日快乐!

  

拥抱变化 向新而行

西安日报编辑部 吴一青


吴一青在工作中。


传统印象里,报纸编辑往往是在浩瀚的新闻与资料中寻找文字逻辑与内容价值表达。如今,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我们拥抱着新趋势和新变化。


  记得今夏8月的一个午后,西安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却不见下雨。我值班时,雷雨大风黄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等消息都需要及时编辑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参与新媒体编发工作两年多,我发现这类天气消息看似平淡,却与大家生活紧密相关,市民也颇为关注,及时准确发布消息,提醒大家注意出行安全是编辑的责任。当日晚些时候,解除预警的新消息传来,该如何做,令我有些疑惑。既是解除预警,那是直接“删原帖”,还是再编一条新消息?别的媒体会如何做?最终,我选择转发旧消息帖,配上编好的新消息的文字,这样既能让大家明确是哪则预警解除,又能体现新媒体平台编发消息的灵活性。

  当前传统媒体都在纷纷转型,但在求新求变的路上唯一不变的,是新闻人的一份责任与坚守。拥抱互联网是记者和编辑的必答题,虽会偶尔陷入“本领恐慌”,但也总能收获不同以往的经验和成长。我们只有在变化中不断适应,才能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来源:西安日报 西安晚报编辑:宽宽丨校对:张立丨审核:马悦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安发布
华夏根脉,千年古都。这里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权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