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吴玉如是书法家,吴玉如自己是不承认的。说吴玉如不是书法家,那普天之下的书家是都不会承认的。
都说“吴玉如”是天才
我记得以前初闻吴玉如,别人都说他是书法的天才,我索性去网上搜了搜他的行草作品,不禁感叹道“真是什么人都能当天才”。后来,自己的水平高了一些,又看到了吴玉如的作品,突然发觉不对劲。人都已经过逝了,作品水平怎么还见涨了呢?于是多看了看,才猛然醒悟,我以前看的都是赝品!说到底还是自己愚蠢罢了,怨不得别人发赝品图。那,吴玉如是天才吗?起码在我眼里是一个天才,不可多得的天才,如上世纪要有个书家排名的话,综合实力应该能在前二十。(一个世纪的书家并非少数,20位以内,则相当于邢张米董,苏黄米蔡,吴门四才子等在当时朝代的水平了。)天才一:小楷拓大,从古至今无几人敢如此玩!
众所周知,天下楷书以小楷最难,比小楷还难的就是把小楷放大写。历史上的诸多书法家都不同意把小楷放大写,因为会失了神韵。更别谈例子了,历史上或可能有不少,但是以我对古代书法史近千位书家作品的印象,应该不超过三个人。确实,在大多数人眼力,这是一条死路,但是在吴玉如眼力就是一条生路!其实把字放大,这种难度对吴玉如来说还不够,吴玉如的字难度主要在⑤个方面:生宣,薄纸,淡墨,长锋,悬肘。你是可以看到上图中的作品有些不太精美的地方,但是原因有想过吗?且不说用纸,光长锋淡墨这两项,都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技术门槛了,起码在我个人来说,如用长锋,那只能用浓墨,如用淡墨,锋就得短一点。这是一种可以达到正常控笔的要求。如在加上生宣,薄纸。那真是不得出一点差错,所以吴玉如的控笔能力,在近现代来说,应该是排在前五。(可能有一些人觉得上图字不好看,就以为这个没什么水平,其实真正的水平在字外,需要眼力才可看出来)早年吴玉如
吴玉如出身很好,从小就学字,十几岁就已经有些名气。后几十年真草隶篆无不精通,这个魏碑作品应该在六十岁左右写的,此时书风应该是有变化的。因为在早年,算命先生给吴玉如看病,说他不会活过55岁。果然,活了过五十五岁。但也是大病一场,险些丧命,自此开始吴玉如开始注重养生,这个时期的书法法度就开始没那么严谨了。天才二:行草不走寻常路
上世纪学王的大家有两个比较出名,一个是白蕉,一个是吴玉如。但是这二人的方法卓然不同,白蕉是努力了几十年,努力接近二王,达到了一种“近王”的笔法,很多作品写出来,有白蕉的特征,但更多的是,这个字如果是王羲之写,也大概会写成这样吧!吴玉如是努力了从晋唐到明清,后来又回归晋唐,只是把二王作为自己的一个工具。并没有其努力追求二王,而是通过学习二王努力追求自己。字形略像,但是韵致非常切合。如果只是学二王为了提升自己,并算不上天才。难得之处就是学到了二王神韵,并且留在了自己身上,这是常人学字和天才学字的差别。用笔很自然,甚至好多笔画都很轻,感觉不太好。但是这种不太好的笔画也非常和谐。真是把二王的神韵吃到了骨子里。吴玉如的篆隶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这也为晚年的大行草作品的气势和笔力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年四十岁作品。天才三:学字不入字
吴玉如对书法很认真,但是很多字的细节并不严谨,即便是跟白蕉谢无量等等对比,都是差很多的。那吴玉如的字好在哪呢?“文气”吴玉如爱研究学问,爱读书,但是无有著述。如不是门人弟子众多,估计没人会知道这个名字。这种极强的学养,才是吴玉如的字不可逾越的地方。大收藏家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画家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如看单字,其实有些未必精彩。但是书法有一点特好玩,看一个人单字能看出功底,但是看一个人通篇,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高低。(小楷拓大)神在,韵在,形不散,非常困难。(写出单字很容易,但是写通篇就是功夫)吴玉如的字,高明在形而外。在形上,只保留了一些个人风格的特点,让别人一看,这就是吴玉如。但是在神韵气息上,是那些赝品永远达不到的。开头说过,很多行草其实都是赝品,是临摹而来。形或许可临,但是气息怎么临呢?文化素养就是自然书写时才能流露的。所以古人大家的字,向来都要学完之后,还要对字外功勤加用过才能得到神韵。从来没有人一直临帖,不读诗文画印就能临出神韵气息,从来没有。看吴玉如的字,是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如自身没有任何基础,或许就会有人说:吴玉如连楷书用笔都不准,只有大面过的去!草书用笔拖沓软而无骨等等!吴玉如,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汉族。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1921年以后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间从不涉足政界。“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1968年文革期间,全部藏书被抄一空。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后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能熔合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悬腕写大草而无一败笔。吴玉如先生自作诗草书作品 他在用纸、用笔、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见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后只用绵连;他喜用淡墨,恶用墨汁;还善使细管长锋羊毫笔。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并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传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力境尼克勒县,云南昆明、大理,广东、广西等地。1982年8月8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吴玉如生前是不接受“书法家”这顶桂冠的。与吴玉如同时代的大画家溥心畬也曾说:“若你要称我画家,不如称我书家;若你称我书家,不如称我诗人;若你称我诗人,不如称我学者。”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遵循个人的意愿。今天人们提起吴玉如、浦心畬,都称其为大书法家和大画家。历史上也是这样,被后人奉为书圣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尽管是一篇传流千古的美文,但人们更看重的是《兰亭序》的书法。再如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李北海等等,哪位不是腹笥充盈的饱学之士,一生中也多有可歌可泣的功业,但终为书名所掩,后人还都是目之为书法家。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