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渡/难/关
地震
救援
奔/赴/灾/情/第/一/线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国务院抗震救援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根据需要各级各类救援力量正在有序驰援灾区。震区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而且目前正处冬季,当地入夜气温接近零下20度左右。
高原高寒环境下,救援人员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参与救援需要什么样的体格条件,准备哪些特殊防具,可能面对哪些症状,需要预防哪些问题?以下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进驻高原的救援人员,应进行健康体格检查,必须具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应(或暂缓)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具体如下:
●
患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
如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坏死)、高血压患者,以及曾有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史患者。
●
患有中等度以上呼吸系统疾病者
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特别已经有呼吸功能障碍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
有活动性的溃疡病及曾发生消化道出血者
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中重度痔疮出血等患者。
●
曾患过重症高原反应者
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以及出现过明显的高原高血压者等。
*高原高血压:平原血压正常,进入海拔 2500 m 以上高原后血压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
●
患有精神系统疾病者
如有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严重神经衰弱者等。
●
大病刚愈者
如发热、脑炎、肝炎治愈恢复期等患者。
●
正发热者
如患感冒者,体温在 38℃以上;或体温在 38℃以下,但全身症状或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其他疾病患者如想进驻高原,应认真咨询有高原疾病防治经验的医生,万不可自行贸然行动。
●
保持良好心态
对初入高原者,应消除对高原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此外,充分的思想准备及良好的心态,也能减少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
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在进入高原前及进入后,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受寒而诱发急性高原反应;另外在进入高原前,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应争取在进入高原前治愈。
●
进入高原初期避免剧烈活动或重体力活动
进入高原前的过度疲劳及进入高原后的剧烈活动,都会增加机体耗能,加重机体缺氧。因此进入高原前避免过度疲劳及进入高原后前几天不要从事剧烈活动。
●
药物预防作用
最常用的预防药物有红景天胶囊、复方丹参滴丸、乙酰唑胺等,上高原前 1周左右服用,能有效保护心功能、改善心肌缺血和抑制肺动脉压过度升高,增加肺通气量,增加血氧饱和度及大脑氧合作用,增进机体的高原习服能力。
*习服:指机体对某种特殊环境条件产生的适应现象。
●
高原的饮食卫生
(1)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随饿随吃。初入高原消化系统功能受到低氧影响而紊乱,饮食过饱必定加重胃肠负担,增强高原反应的胃肠道症状,不利于习服的建立。
(2)多吃糖类食物。在三大类营养物质中,糖的耗氧量最低且能量获取最快。
(3)增加维生素摄入。维生素可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
(4)少吃产气性食物。高原环境低气压,气体膨胀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胀气,给高原生活带来困难。
(5)饭、菜、汤要三热。生冷食物易引起胃痉挛而产生腹痛、呕吐,还可诱发急性胃肠炎,引起腹泻。
如防寒服、棉帽、口罩、围巾、棉手套、棉鞋、棉袜、墨镜、水杯、唇膏、高原护肤霜、防晒霜、创口贴等。
●
急性高原反应
头痛、头晕或头昏、疲劳或乏力、胸闷或气短、失眠、食欲缺乏、腹泻、便秘等。
●
急性高原肺水肿
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少,夜间症状加重不能入睡。
*发绀:表现为口唇、指(趾)、甲床等的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改变。
●
急性高原脑水肿
头痛进行性加重、恶心、呕吐(多为喷射性频繁呕吐)、语无伦次、意识蒙眬、神志恍惚,后期出现嗜睡、意识丧失(昏迷)等症状。
根据上述情况,为有效防止高原反应,提出三点建议:
●
坚持就近、梯次调兵的原则
尽量调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救援力量,他们的适应能力更强,能够保持队伍持续作战的能力和状态,更有力地保证救援行动的安全、高效。
●
适当缩短现场作业时间
已到达灾区开展救援行动的队伍,为保持现场作业人员的体力和精力,建议缩短现场作业人员班组轮换的时间(注意;特别是平原地区的救援队伍),班组轮换的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为宜。
●
注意携行装备物资的适应性问题
救援装备以满足高原高寒条件适应性为前提,特别注意后勤保障物资的特殊要求:携带棉帐篷、防寒靴、便携式供氧系统、睡袋、充气睡垫等,以应对高原高寒环境对队员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保证救援队伍能够安全、高效、顺利的完成好救援任务。
作者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贾群林
图片 | 新华网
编辑 | 赵雪晴
校对 | 张文妮
审核 | 郑轶文
来源:震知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