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三坊七巷(16)

政务   2024-10-08 08:00   福建  



编者按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有经世之志的林聪彝

作者 林强


六月中旬,机缘巧合之下,我走进了宫巷24号的林聪彝故居。一进门,便被首进照壁上的“獬豸”彩绘所吸引,那独角、牛蹄,身披红色鳞甲腾云前冲的造型,在层层晕染的工艺烘托下,活灵活现,动感十足,一股不怒自威的庄严之气扑面而来。

獬豸,是中古神话中的瑞兽,四足独角,长相酷似麒麟,东汉《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注:咬)不正者。”也因此,它被后世视作司法公正的代言者,常常出现在与法有关的场所。有人说,林聪彝故居在明隆武年间曾作为今天高级法院前身的大理寺署,故有此绘,其实,我更倾向于和林聪彝署理过的浙江按察使职务有关,因为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事务的主官,又称“臬司”,臬,就是法度的标准。

林聪彝是林则徐的次子,字听孙,侯官(今福州)人。清道光四年(1824)十月初一,丁母忧回乡守制的原江苏布政使林则徐在返乡途中生下一子,这个儿子就是林聪彝,他本来排行第三,因前面一个哥哥生三日而夭,不列序,故以其为次子。受父亲影响,他自幼饱读诗书,16岁中秀才,入府学为庠生。林则徐病逝后,他应召上京,朝廷恩赏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之后历内阁中书、员外郎、浙江衢州知府、闽浙总粮台提调官、署浙江按察使、署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因功绩卓著,钦加三品衔。光绪四年(1878)五月逝于家中,年55岁。

据史书记载,林聪彝素有“经世之志”。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林聪彝自幼就给自已立志,要阅历世事,要修齐治平。

在林聪彝历官之前,主要是跟随父亲林则徐阅历世事。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奉谕遣戍伊犁,林聪彝侍行左右,经历了从北京到伊犁的漫长旅途,一路上随父亲视察河南河工工地,在祥符协助办理堵口工程,到伊犁后,又开辟阿齐乌苏荒地,勘办库车、阿克苏等地垦务,随着事务增多,闻见日广,渐渐形成了自已的思想,他将一路见闻汇编成册,写出了著名的《西行日记》。

父亲林则徐去世后,林聪彝被任命为内阁中书(从七品),回乡途中,他经过苏州,被两江总督怡良挽留,办理团练兼赈抚事宜,时江苏一带兵荒马乱,流民云集苏州,从郡城到枫桥的寺观都住满了无家可归的灾民,林聪彝巡视各处,筹划钱粮,计口授食,活人无数,不但擢升员外郎(从五品),还得到了与曾国藩并称“曾胡”的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赏识,向朝廷“疏荐人才,以聪彝名上闻”。同治元年(1862),在浙江巡抚左宗棠推荐下,林聪彝被特授为浙江衢州知府,充闽浙总粮台提调官,时江浙大部分郡县都被太平军占领,全省军需物资皆靠衢州提供,林聪彝提调有方,保证供给,得以擢升道员(正四品),署理浙江按察使,任上,他审查案件,甄别囚犯罪行,依律定策,多给平反。同治三年(1864)十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漳州,进兵龙岩,全闽震动,左宗棠急令增援,林聪彝提议由海路出兵,被左宗棠采纳,不到十天,大批援军抵达闽境,“遂以平贼”。同治七年(1868),林聪彝任杭嘉湖海防兵备道,这是他父亲林则徐曾任的职务,他以父亲为榜样,不顾旧疾未愈,深入一线,督修海塘,防汛抢险,前后五年,功绩卓著,钦加三品衔。但由于“朝夕露处”,他患上严重的风湿病,不得不于同治十一年(1872)回乡养病。他原本住在西门文藻山的林家旧屋,回乡后,以旧屋不足容众,于三坊七巷别营宅院,即今天的宫巷24号。光绪三年(1877),浙江巡抚梅启照拟请林聪彝复出,刚好福州连年发生大水灾,上司获准疏浚河道,林聪彝被挽留在福州负责治水事宜,他本可以抱病不出,于深宅中颐养天年,但父亲的教诲,年轻时的志向,让他毅然出山,之后不辞辛劳,日夜奔走于江滨河岸,终因操劳成疾,旧病复发,于光绪四年(1878)五月逝于宫巷家中,他一生以修齐治平为已任,亦以身体力行殁于国事,终不负其“经世之志”。

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曾做过隆武帝的大理寺署,据《三坊七巷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隆武帝亡后,房屋数易其主,直至被林聪彝购入。

郁达夫在福州时,曾经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刘氏、郑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郁达夫提到的这几家,都与林聪彝有关,“林氏”就是林聪彝;“刘氏”,是住在他家东头的大姐夫,官至河南布政使的刘齐衔;“郑氏”,是住在他斜对面的四妹夫,江西九江知府郑瑞麟之子郑葆中;“沈氏”,则是住在他西邻的二姐夫,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沈葆桢。

在林则徐的后裔中,林聪彝的子嗣是最多的,他生有十个儿子、七个女儿,后裔中,太常寺卿衔林贺峒、沈葆桢七子沈琬庆夫人林步荀,民国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林翔、福建省财政厅长林炳章、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林蔚章、福建省建设厅技正兼福州工务局局长林恩溥、福建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林炳勋,建国后的中国文化大学经济系主任林崇墉、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林桢墉、中科院党组成员林心贤、厦门大学教授林纪熹、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林纪焘、台湾司法院第二届大法官林纪东、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林岷等,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曾设于此,1954年又作为中国新闻总社,后改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资料图 林双伟 摄

编辑 郑锦銮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家在鼓楼
发布鼓楼新闻、服务民生,传播鼓楼好声音,打造鼓楼人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