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25年來,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GDP年均增長11%,人均GDP由1.5萬美元增長至6.9萬美元,15年免費教育,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
盛世蓮花別樣紅,離不開中華厚土,也離不開每位澳門人的辛勤澆灌。即日起,南方日報、GDToday推出《濠故事——100個澳門人的夢想生活》系列報道,深入澳門細部,對話100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澳門居民,傾聽他們各自實現心願、發現自我、建設家園的故事,也通過他們折射回歸祖國25年來,澳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祖國根脈相連的深情。
敬請垂注。
「常常有人會問‘澳門盛產什麼’,我們都會笑著答‘不是杏仁餅,不是蛋撻,而是社團’。」近日,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社區服務大樓里,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下稱「街總」)會長吳小麗接受GDToday記者專訪時有趣地起了個「開場白」,「這棟樓就‘盛產’這個。」
吳小麗所說的「這棟樓」位於澳門白朗古將軍大馬路646號。除了4層是行政辦公室,其他各層分別用於長者照顧、社區服務和民眾文體活動,用吳小麗的話說,「從3歲到100歲都管」。
回歸祖國25年,澳門社團從1700多個到目前近1.2萬個,呈井噴式發展態勢。剛過「不惑之年」的澳門街總是其中的「大咖」,在澳門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棟樓不僅濃縮了澳門極具特色的社團文化,也見證了回歸祖國以來,常住人口不到70萬的「小城」如何在「政府下單,民間服務」的公益新模式下,演繹「大愛」。
「#自己當家做主」 澳门社團規模翻7倍
「澳門回歸前的一場座談會上,我們第一次聽到街坊總會這個接地氣的名字,還以為是內地的街道居委會呢,沒想到是這麼大的社團。」吳小麗笑著說,「事實上,街總和街道、回歸都有關係。」
吳小麗說,上世紀50年代,澳葡政府時期,華人在澳門的社會地位很低,政府基本不管華人的生活。於是當地同胞就自發成立街坊會,互幫互助。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得知澳門將要回歸祖國,街坊會成員們認為應當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如何推動澳門回歸,回歸後怎樣順利過渡。於是,1983年街總應運而生。
從成立之初街坊間的守望相助,到為街坊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服務,目前街總已設有4個分區辦事處、3個廣東辦事處服務站(橫琴站、中山站、拱北站)及5個橫琴服務點(小橫琴、荷塘、新家園、蓮花、橫琴澳門新街坊長者中心)、28個基層坊會、30多個服務機構和50多個大廈業主會聯繫會員和社區組織。2024年上半年,澳門街總累計服務逾178萬人次。
記者:在澳門,每個人參加兩三個社團是尋常事。您認為為什麼在澳門會有這樣蓬勃的社團文化?
吳小麗:回歸前,澳葡政府基本上不太理會民生事務,不會太關注或管理華人的情況,所以當時我們在澳門生活的華人就一起組織聯合起來,慢慢地形成了街坊會,在每條街道都發揮了作用,比如幫助照顧小孩,當時很多學生沒有讀書的機會,我們就自己辦學,甚至提供一些醫療服務,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各個社團的雛形。
澳門不大,只要住在澳門,大家就是街坊。既然是街坊,就會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特別是早年間,澳門本地居民大多生活條件不好,街坊鄰里守望相助成為必然選擇。
記者:後來,社團聯合起來成為街總?
吳小麗:到了20世紀80年代,得知澳門將要回歸祖國,街坊會成員們認為應當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如何推動澳門回歸,回歸後怎樣順利過渡。於是,1983年街總就應運而生,當時大約有20多個街坊會和居民聯誼會。在回歸籌備階段,街總深入街坊聽取意見,助力起草《基本法》,同時也向社區居民積極宣介如何更好地參與回歸工作。
記者:街總是怎樣壯大到目前這樣的規模?
吳小麗:其實,街總一直以來都是為居民提供服務,團結凝聚街坊和社區的力量,這樣的使命從未改變。但我認為回歸後我們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轉變。
最初街總沒有任何資源,大家只是在街上自己做一些不同的服務,比如組織老年人聚會。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是我們自己的政府,我們自己當家作主,因此直接給予了我們大量的資源和很多力量,我們逐步向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比如澳門的社會工作局繼續與我們合作,將一些養老服務、托兒服務、社區工作等交給我們的社團來開展和運營。
街坊們看在眼內,感受在心,也越來越多人加入,我們街坊會團隊就越來越壯大。不僅街總壯大,整個社會面也是這樣。回歸的時候,在冊社團1739個,現在有近1.2萬個,翻了7倍,服務覆蓋澳門社會的方方面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年在農歷新年前後都會組織一大批義工去探訪獨居老人,每次我們發起號召的時候,大約1000名義工一天之內就能集合完畢。街坊們相處融洽,關心彼此,這種幸福在澳門很容易感受到,也是我的最大感受。
#澳門社團不僅管得寬還管得深
在街總社區服務大樓,每天都有專門的車輛接送有需要的老人來到這裡的頤駿中心進行日間料理。在這裡,失智老人一天之中要在康復師的幫助下進行起碼三次的物理治療。每一間活動室里,都貼著大寫的當天日期,擺放著各種老物件,希望能喚起他們的記憶。
頤駿中心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專業的老年人服務機構。2009年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視察澳門期間,曾到中心親切看望。2019年重陽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收到中心長者義工組的30位老人來信後回信,向他們表示親切問候和勉勵。
「這不僅僅是一家專業的老年服務機構,更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吳小麗說,政府向我們購買養老服務,因此收費也只是象徵性。這種「政府下單、民間服務」的公益新模式,使街總的服務覆蓋面很大。
「但我們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盡自己的所能去創新服務形態。」吳小麗說,因此近年來街總緊跟時代步伐,追隨數字化浪潮,將先進的資訊技術融入社區服務。「過去很多人一聽‘街坊會’三個字,就覺得它比較老土、傳統、保守。我希望大家能改變這種印象。」
記者:去年,街總迎來40歲生日。您作為「掌門人」有什麼特別心情?
吳小麗:街總的口號是「多元雙向,服務居民,從3歲到100歲都管」,一眨眼過去40年了,這個宗旨是不變的。但我希望我們不僅能管得寬,還能管得新、管得深,緊跟社會時代步伐向前邁進,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比如,我們這幾年推出「街坊通」APP,已逐步上線了多項服務,包括電子會員證、活動報名、課程參與、線上支付和資訊推送等功能。其中,電子會員證讓會員能夠更便捷地享受各項權益;線上報名和支付功能則提高了參與活動的便利性。「街坊通」還設有多個資訊欄目,為使用者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資訊,讓他們及時瞭解社區動態。
通過這樣的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街總可以更好地團結坊眾,也能有更好的服務效果。
記者:街總除了「服務」外,還常常「發現問題,反映問題」,這與您履職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是不是也有相通之處?
吳小麗:街總是「民眾代言人」,從1988年開始,我們就派出代表參與澳門歷屆的立法會選舉,擔任議員,並應邀派出骨幹出任政府環保、醫療、教育、交通和社會工作等多個咨詢委員會的委員,努力為居民維護和爭取合理權益。
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我也會積極扮演橋梁的角色,連接中央與澳門的居民,將我在全國兩會期間瞭解到的政策、國家的發展情況帶回澳門,讓澳門居民瞭解,同時也將澳門居民的想法反饋給相關部門。
記者:您在香港出生,大學讀的是外語專業,是怎樣與澳門街總結緣?
吳小麗:我是在暨南大學上學認識了來自澳門的先生。1998年我們結婚,我隨先生赴澳門定居。我參加工作時正是澳門回歸祖國前夕,我在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當秘書,負責組織學生參加慶回歸活動。後來在澳門東南學校做行政工作。
回歸祖國後,澳門改變最大的是治安,社會穩定帶來了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社會服務工作也迎來了機遇。需要力量的街總向我拋來了橄欖枝,我覺得這是個服務澳門社會的機遇。於是,我來到了街總,開始了在澳門從事社會工作的生涯。
背靠祖國,現在澳門發展越來越好,隨著福利保障的提高,爭當澳門人成為新現象。可以說,沒有回歸祖國,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澳門成就了我,我也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為澳門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色社團服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枝散葉
2018年,澳門街總走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並設立廣東辦事處,2019年11月,澳門街總廣東辦事處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設立橫琴綜合服務中心,極具澳門特色的社團服務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枝散葉」。
「街總在橫琴設立了5個服務中心,對琴澳居民的融合發揮了積極作用。橫琴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大家文化背景不同,習慣不同。通過街總的平台,居民們在這裡互相接觸、互相包容,共同為橫琴的發展作出貢獻,我覺得是很開心的事情。」吳小麗舉例,在深合區的社區內,內地居民會教澳門居民普通話、包餃子,澳門居民可以教大家土生葡菜的做法。「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文化交融。」
記者:澳門義工在橫琴的工作方式會不會有不同?
吳小麗:因為橫琴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有內地的、港澳的,甚至有一些海外華人。我們不可能簡單套用澳門或內地的工作方式,所以用了一段時間去優化融合。大家都互相學習,尋找一種適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工作方式。當然,我們也創建了很多培訓平台,比如帶一些內地的社工來澳門,介紹我們的服務中心,講解不同的服務方法和技術應該如何應用。另一方面,我們也組織澳門的社工去橫琴,瞭解橫琴的工作環境和法律制度。大家互相促進和推動,在橫琴形成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和技術。
記者:澳門和內地的義工可以如何取長補短呢?
吳小麗:我個人認為澳門這邊更注重人文關懷,同理心更強,對待服務對象更為包容,為對方考慮更多,關心度和細緻度更深。內地的同事理論水平特別高,能夠很快將我們的工作整理成文字,如果建立一些規章制度,或者編寫成工具書時,內地同事能力很強。我們兩邊的優勢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去服務我們的琴澳居民。我們希望推動建立一個大灣區的社會服務工作標準,首先在橫琴建立適合的標準,然後再由橫琴輻射到整個大灣區。如今我們提供的服務範圍已經相當廣泛,這是我們現在的目標。
記者:「澳門新街坊」項目在澳門居民中的接受程度怎樣?
吳小麗:「澳門新街坊」屬於一個比較新型的社區,雖然位於橫琴,但它的銷售對象主要以澳門居民為主。從它的環境佈局來看,它的條件比澳門優越得多,那邊空氣質量更好,地方更大,配套設施也已經相對完善。比如內地首家澳人子弟學校在今年9月正式開學,澳門街總在「澳門新街坊」設立了長者服務中心,還引進了一批澳門的商戶入駐「澳門新街坊」等,適合那些想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澳門居民,或者希望享受更高生活質量的年輕人。
當然,作為一個新的社區,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進步優化,適應新的生活。我相信未來這裡會成為大家喜歡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創業的好地方。
記者:對澳門未來的發展,您有什麼期望呢?
吳小麗:我認為澳門的發展前景非常好。雖然澳門是一個較小的地方,但我覺得澳門的包容度很大。澳門應該繼續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支持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葡語系國家建立聯繫,更好地服務國家。中央已經賦予橫琴作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區域。我們如何利用好這些政策,我認為非常重要,我相信澳門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製片:GDToday記者 王勇幸
採寫/腳本 :GDToday記者 張詩雨
視頻:GDToday記者 秦少龍 鄧穎恆 發自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