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南,魂牵梦萦的地方
于志楠
那真是荒凉啊,周围满是茫茫的戈壁滩,一望无际,树木稀少。我们住在原来轮南采油厂的老院子里,那时院子里也是光秃秃的。领导带着我们一起种树。大家非常踊跃,你挖坑来我挑水,手上被铁锹磨出了水泡都没人抱怨一下,谁不希望让自己的居住环境更美一点呢?种下小树,就是种下了希望,现在那里绿树成荫,应该有我们汗水的浇灌。
我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在轮二站的装油班开油票。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是有些不乐意的。你想啊,我是学地质的,却要去做小学生都会的算加减法的工作,每天统计拉多少油,总觉得没有学以致用。
但是当塔里木油田首车原油外运的消息传到轮南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激动——那些原油中,也有从我们手中发出去的。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被感动就是这么简单,大家都是怀着初心来参加会战的。
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逐渐认识到,其实开油票的工作也是蛮重要的。每天进入轮二站的拉油车辆超过上百辆,这些车拉运的原油,少的10吨,多的20吨,每天我们要运出去上千吨的原油。
作为原油转运场所,安全很重要。油区规定火种严禁带入现场,拉油车要罩上防火围罩。我们会苦口婆心给每一名司机师傅讲:“进站的时候先停一下,把打火机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出来的时候再拿走。”他们满口答应“好呢好呢”,但是能做到的很少。所以进站的每一辆车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后来我们明白了,要提高安全意识,光靠宣传还是没用,必须动真格的。因此我们就坚决落实站里的罚款制度,这时候司机师傅们害怕了,也重视了,很少发生带火种进站的现象。
年轻的时候我整天就是乐呵呵地,好像没烦恼。站里带班的老师傅们看着我们一天到晚这么乐呵,就打趣我们:“你们咋这么高兴呢,晚上没有被蚊子咬着吧?”
“被蚊子咬”是当时痛苦的代名词。轮南的蚊子,号称“三个蚊子一盘菜”。一到傍晚,蚊子就出来“赶集”,嗡嗡嗡,一团团地飞来飞去。蚊子的嘴巴很长,衣服穿得单薄一点,它隔着布料都能叮到,确实很烦恼。有时候也开玩笑地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蚊子见到人多不容易啊,见到咱们亲切也很正常,叮你没有商量,这可能就是苦中作乐吧。
当时条件下,对外联络是个问题,打电话十分不方便。那时候没有手机,打电话必须使用统一的单位座机,从轮南打电话到库尔勒都不能直接拨打,要通过总机接线。总机是很忙碌的,有时候还连接不上,很麻烦。所以我们尽量少打电话,即便是打也得压缩通话时间,毕竟还有人排队等着呢。所以大多数时候是给家里写信。写信从寄出去,再接到回信,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所以想知道家里发生的事,一般都是一个月以后了,但是每次收到家里的消息都是一份欣喜。
那时候的商店也很有意思。现在的商店在房子里,哪怕是小菜市场,大部分也有一个顶棚。当时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啊?我们能去购物的地点是维吾尔族老乡挖的地窝子,有很少的生活用品,并且还只有一处,所以可以想象当时轮南是多么荒凉。
尽管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我倒是觉得没什么。因为我老家是东北农村的,小时候也没少吃苦,所以到了艰苦的环境,我适应得很快。现在想想,人这一生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才能更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更感恩塔里木。
再回首,那时候我的想法真的很单纯,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实习期每个月4天假期是最开心的事之一。有假期就回到库尔勒,到城市里面去转一转,买上生活必需品,然后充满热情地返岗上班。那时候就像充了电一样,工作热情高涨,后来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轮南的人越来越多了,感觉到轮南也有了浓厚的工作生活气息。
初到油田,印象挺深的是有一条散步小道。轮南采油厂没有活动场所,没有现在的运动场馆。那时候吃完晚饭,大部分人都有散步的习惯,散步也只有从采油厂到轮南小区的一条路,就是从大院往南走,路上总能遇到同事,三三两两地走着,谈论着生活工作中的趣事,所有人见面都能打个招呼,人和人的关系很亲近,就像一个大家庭,氛围真的很好。也就是这条路,后来不断地延伸,铺就了四通八达的石油大道。
1991年春节,是我们来油田后过的第一个春节,第一次离开家的人们还是很想家的。大年三十那天,正好是我值班,为了把原油及时运出去,我们小班组工作到将近夜里12点才返回驻地吃年夜饭 。那一天,我们过得很充实,并没有多少伤感。当时的轮南采油厂还有一个电视房,工友们围在一起看春晚,其实也蛮热闹的。当《难忘今宵》的歌曲响起时,有的同事悄悄地流泪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离家千里,才能真正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晰地记起在轮南工作生活的点滴细节。轮南,是我成长锻炼的摇篮,也是一片让我魂牵梦萦的热土。
讲述:于志楠
撰稿:唐浩
编辑:韩建伟
审核: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