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周刊 | 农民书法家37年书写《岳阳楼记》三千余幅

时事   2024-10-13 11:22   湖南  


农民书法家

37年书写《岳阳楼记》三千余幅

□文/图 刘衍清


在2024“岳阳楼日”暨纪念《岳阳楼记》诞生978周年前夕,笔者前往岳阳楼区西塘镇三店村采访了一位78岁的农民书法家。他叫高海波,从1987年开始书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37年来先后书写了3500多幅。书写的宣纸大都是6尺宣和8尺宣,每张纸按2米长度计算,铺开就有7000多米长。岳阳楼主楼(含台阶)周长63.56米,高海波书写的《岳阳楼记》可绕岳阳楼110个圈。而岳阳楼高19.42米,7000多米《岳阳楼记》竖起来相当于360座岳阳楼的垂直高度。


高海波书写的《岳阳楼记》大都装在一个个规格尺寸一致的档案盒里。走进高家,宽敞明亮的书房三面都是3米见高的书架,装好的《岳阳楼记》档案就像书本一样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宛如一座庞大的书库。高海波告诉我,这些装在文件盒里的《岳阳楼记》还只是3500幅的一部分,还有不少作品作为赠品送给了亲友,其中至少有1000幅传入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

高海波居住的三店村是个地灵人杰、文化氛围浓厚的村庄,岳阳县清代出了4个翰林,其中黄秀(字实庵、号道山)和高导湘(字岸临、号首山)两位翰林就是三店村人,岳阳老城区学道岭就因为黄秀、高导湘和另一位河西人林文竹翰林先后住过而被称为“翰林街”。高海波是晚清咸丰翰林高导湘的第六代孙,1946年出生。由于家贫如洗,高海波只读了高小便辍学,但祖上勤奋好学的故事和流传下来的古籍感染了他,加上有个叫从儒公的叔叔擅长书法,高海波从小学发蒙就跟从叔叔练习书法,辍学后仍坚持练字。二十出头就以一手好字调到公社办事,后又派到大队(后改村)任支部书记。卸任后仍然一边当农民,一边参加函授书法学习。1987年,人到中年的高海波把坚持书写《岳阳楼记》作为自己的书法必修课。他认为,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之所以代代相传,主要源于文章中体现的忧乐情怀,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岳阳楼之所以千年屹立也得益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传播。而自己作为一名岳阳人,既为出生于诞生《岳阳楼记》的岳阳而骄傲,又要为宣传弘扬《岳阳楼记》的忧乐精神出一份力,于是他不顾酷暑严冬,只要有空就埋头书案挥毫泼墨。他说,《岳阳楼记》368个字,字字珠玑,大气磅礴,写起来酣畅淋漓,心情愉悦。他从小习的是唐代虞世南、薛稷、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楷书书法,其中练得最勤的还是欧阳询的书法,欧体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气韵生动。他书写的《岳阳楼记》以欧体为骨,兼收各家所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开始,他书写《岳阳楼记》并没有想到要贮存起来,而是随写随送爱好《岳阳楼记》的友人。有的单位和个人慕名前来求《岳阳楼记》的墨宝,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高海波通过询问,只要认为来人是真心实意喜欢《岳阳楼记》,高海波总是有求必应,而且大都分文不收。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一位在加拿大教书的外甥女拿了几幅高海波书写的《岳阳楼记》出国,很受加拿大华人欢迎,后来外甥女又打电话求寄去了几幅。高海波字好心好的名声传开后,不少人远道而来,临时写耽误人家时间,高海波便闲时多写,有备无患。慢慢地,家里添了一个又一个大书架。为此,他还定制了一批档案袋,将折叠好的《岳阳楼记》放在袋内可随时邮寄或立等可取。但高海波想得更多的还是保存自己的书法作品,给后人留下这批浸透了自己心血的《岳阳楼记》,因此,存放在书架上的《岳阳楼记》档案袋少说也有2000多个,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高海波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没有工资收入,二没有工作单位,有人劝他何不通过写字赚点钱。高海波总是说,田里有收入,儿子赚钱也够花,再说他也不在意这个“家”那个“家”、这个奖那个奖的虚名,他写一幅《岳阳楼记》要一天时间,当不得头衔显赫的“大师”们一分钟划一个大字,他打心眼就不想靠写字赚那个“润笔费”。高海波痴迷书写《岳阳楼记》不是为了参展,不是为了走市场,为的是体现人生的价值,体现《岳阳楼记》的忧乐观。因此,无论是以前当村干部,还是现在当普通农民,他都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忧乐精神。20年前,三店村的老百姓进城要绕西塘、乌江、康王,是高海波带头组织村里几位老人成立了“三三公路”指挥部,四处“化缘”,花两三年时间逢山劈山,逢坎填土,硬是修通了三店村至三荷三桥的车道,使村民进城少弯了10多公里路。竣工通车那天,笔者应邀见证了村民交口称赞高海波等人的感人情景。前些年他还多次就王家河公园建设和民生问题向市政府献计献策。最近他又牵头组建了弘扬翰林文化搭建旅游平台的班子,准备利用一个村出了两个翰林的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兴文,开拓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告别高海波时,我久久凝望着书架上数以千计的《岳阳楼记》,心想,这就是一位农民书法家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海波先生留给后人的文化宝藏。



本期公众号编辑:婷  婷

稿件一审:黄   梅
稿件二审:苏小玲
稿件三审:金海军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岳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新闻爆料热线:0730—8666119

岳阳日报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岳阳民生热点社会动态尽在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