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看视频
“2024网聚美好安徽·勇闯改革新路”全国网络媒体集中采访活动第三站,记者们走进安徽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的仁里村。伴随着青山绿水的环绕,古老的徽州民谣悠然流淌,为这片古朴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仁里村素有“民歌民谣部落”之称,这里流传着丰富的民歌传统,是徽州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绩溪通过仁里村的民歌文化创新性地延续乡土记忆,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仁里村 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发展文旅产业。”瀛洲镇副镇长周世昊说道,“一条是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仁里村是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这种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对古村建筑的留存,更承载着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期望。”
仁里村下祠堂 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周世昊介绍,村里的“非遗院子”正是这一保护成果的缩影。在这里,村民们会定期聚集,或唱或述,用朴实悠远的歌声,将民歌与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民谣在节庆时分尤为生动,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徽州乡愁的独特韵味。
“我们发展的第二条路径,是全力打造仁里旅游度假区,推动农文旅品牌的形成。”周世昊介绍,自2023年10月以来,仁里村通过村内业态的布置和微改造,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同时,村庄外围也布局了多个体验项目,例如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游客中心和记忆酒店,以及投入3000多万元的仁里水乡体验园,形成了“村内保留烟火气,村外布局多业态”的独特发展格局。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副镇长周世昊接受记者采访 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既要保护村内的古建筑和民居,保留村庄的原住民生活气息,也要在村外盘活闲置土地,引入新的业态,以吸引更多游客。”周世昊如是说。村内通过特色布置,传承了徽墨、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村里的手工艺人将竹编制品摆放在家中出售,深受游客喜爱,周世昊补充道:“竹编都是纯手工制作,往往供不应求。”
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仁里村采取了“抢救性修缮”“宜居性改造”和“宜游性改造”三种方式。周世昊解释:“抢救性修缮是针对那些常年无人居住的古建筑,通过项目资金进行结构修复,保护其原貌。”宜居性改造则鼓励原住民参与房屋修缮,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消除结构隐患。
“我们还采取宜游性改造,比如将部分房屋流转或收储回来,吸引徽墨店、乡村书屋、农家乐等新业态的入驻。这样既保留了古民居的风貌,又丰富了村内的文化体验。”周世昊指出,这种方式既延续了古村的文化脉络,又为游客提供了与徽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使仁里村成为既有生活气息又具文化深度的体验空间。
《十绣鞋》场景铜雕 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民谣《月亮起山一盏灯》全息投影 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在仁里村,下祠堂被改造为“民歌民谣部落”,展示传统民歌《十绣鞋》的情景,同时也是“仁里对话”国际交流平台的所在地,定期邀请国内外乡村运营专家前来交流。祠堂内还设有数字化非遗馆,通过全息投影、AR/VR等现代技术,将民歌的历史与情感生动地呈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如今,仁里村的歌声不仅传承了徽州文化的古韵,也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周世昊说:“我们希望游客在村内感受到人间烟火气,同时通过多样化业态,让他们的体验更加丰富。”仁里村用一声声悠远的歌谣,唤起人们对乡土的眷恋,也在大黄山区域的文旅蓝图中留下了独特的徽州印记。
来源:光明网
审核:马翔宇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