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泥土如何变为笔尖芬芳?景德镇这群人的故事温暖且有力量......

民生   2024-07-31 19:45   江西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力透纸背;
用心、用功、用情、用美,
记录时代。
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
又一次精彩上线!
今天,
我们撷取获得一、二等奖的
记者的“好故事”分享给大家
看看这些好故事有没有打动到你!

最后一次通话

一等奖获得者:乐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许光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名从业20年的记者,我跟大家一样在笔耕的岁月里,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人间的冷暖。这些都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片段。
今天我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最后一次通话》。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次真实经历,也许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
事情还要回到今年的4月3日上午,由于连日大暴雨,导致乐平部分低洼地段的乡村被淹。灾情就是命令,一大早我就带上设备,赶到受灾严重的众埠镇方家村进行采访报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我电话联系了驻方家村领导、众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朱如新。在电话中,他向我简单介绍了受灾情况,以及正在采取的一些措施,随后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个定位。
短短20分钟路程中,几辆公安和交警的车辆鸣着警笛来到我们采访车后面,凭借职业经验,我立刻预感到有重要事件发生,我催促司机快点、再快一点。
等我们赶到了朱如新发给我的定位点,只见眼前一片汪洋,道路已经被上涨的洪水淹没,水流十分湍急。洪水中,方家村党支部书记方光明一个人在嚎啕大哭,并不停喊着“快来救人”,我问他怎么回事,可他情绪十分激动,问了好几次后才告诉我。
几分钟前,他和驻村领导朱如新巡查汛情时,发现这里有辆汽车被洪水冲走,司机逃出来站在车顶喊救命,朱如新赶紧把手机交给他,让他呼叫救援,自己连衣服和雨鞋都来不及脱下,就跳入水中去救人,不曾想他自己也被洪水冲走了,现在水中一共还有四人处于失联中。
听到村书记的一番话,我就像被雷击了一样浑身颤栗起来,我不敢相信,20分钟前还在和自己通话的人,就这样消失在眼前这片洪水中。我努力控制着自己情绪,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我是一名记者,现在正是履行自己使命的时候。我立即拿出了无人机在水面开始搜寻,但几块电池耗尽,也寻找不到失踪人员的身影。
随后赶来的民警、交警、消防、以及民间救援组织的救援力量也投入到了救援搜寻当中。我将现场的突发情况向上进行了汇报,然后抢拍了现场紧张的救援画面,及时掌握到了第一手现场资料,并对现场目击人方光明进行了视频采访,努力还原事件经过。与此同时,被洪水围困的司机也被救上岸了,根据司机新提供的一些线索,当天下午,救援人员相继打捞到了3名车内乘客的遗体,但是英勇救人的朱如新却仍然处于失联中。
就在现场人员紧张忙碌搜寻中,网络上一些片面的、负面的舆情也开始出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甚至用别的地方视频画面来代替现场救援画面误导群众。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现场用手机起草了一篇通稿,经中心领导和部领导审核后,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发布,避免了一些不实谣言的传播,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此后,许多外地媒体记者也纷纷拨通了我的电话了解情况,我趁着采访的空挡整理采编了相关图文和视频稿件对外推送,央视、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凤凰网等国内60多家知名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乐平好干部救人的事迹顿时成为热搜。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天色也越来越暗,我一直坚守在现场,我知道这将是一个不眠之夜。搜救现场1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顾不得身体的疲劳,在周边2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展开了地毯式搜寻,而此刻,乐平95万人民群众都在关心着,大家都在期待一个奇迹,都在祈盼朱如新同志能够平安归来!
然而,奇迹最终没有出现,在第二天的凌晨3点左右,洪水慢慢退去,朱如新遗体在离事故车辆不远的地方被发现,他静静躺在田埂一侧,右手还高高托举着,仿佛还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溺水者托举出水面,那一刻,现场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来不及过多的伤感,救援人员抬着遗体踩着泥泞的山路缓慢地走到了岸边。摆放好遗体后,现场所有人员向英雄三鞠躬。我眼含热泪,用模糊的视线快速捕捉到了那个令人心碎的瞬间,看着亲人追着灵车,呼喊着如新名字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我紧握摄像机的双手颤抖着,跟随着人群一路拍摄……
春风含泪、大地悲戚!随着天空慢慢变白,就在我们即将离开现场时,天空飘起了细细的小雨,像是对英雄的哭泣,当天恰逢清明节,当地群众得知朱如新牺牲的消息后,自发买来鲜花,在他遇难的地方缅怀英雄。
作为一名记者,此刻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同时,更是被朱如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时,义无反顾的去抢救生命的那种大义精神深深感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朱如新牺牲前和我的最后一次通话,他的声音虽已远去,但其传递的坚韧与乐观,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他把自己5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深爱的红土地上,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他那高高举起的右手,如同一座丰碑昭示着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哪还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许许多多人在为我们逆行。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我此刻深深懂得了自己不仅仅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更重要的是做烈士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继承者,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们而更加美好!




永远盛开的“映山红”

二等奖获得者:珠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程成

大家好,我是来自珠山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杨程成,好记者讲好故事,今天我想分享的故事是《永远盛开的“映山红”》。

画面上出现的这位老人,名叫翁山红,在拍摄这条视频的时候已经有89岁高龄了,她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同样也是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是我的一位采访对象,我喜欢叫她翁奶奶,虽然我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一直感觉我们之间很有缘分,这种感情就像是祖孙俩一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珠山区融媒体中心启动了“我的峥嵘岁月·老战士系列访谈”特别栏目。我和小伙伴们在前期筹备如何开展访谈上思考了很久,要怎样去引导爷爷奶奶们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当过兵的爷爷和外公,他们每每回忆起自己在部队里的故事总是记忆犹新。我想,不妨试着用一种“孙女”的视角去陪伴、了解、倾听。于是,带着青涩和紧张,我开启了这次采访之旅,翁奶奶就是其中一位。

在采访过程中,翁奶奶向我讲述了当时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抢救伤员,一次又一次把战士们从死神的手中救回来的故事。翁奶奶说,当时心里只想着能多救一个战士,就是多挽救一个家庭,生死早已经置之度外了。翁奶奶把自己珍藏的奖章和照片小心翼翼地从抽屉中拿出来,那些年轻战士们不畏艰险、奋勇抗击、保家卫国的故事也逐渐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新时代的瓷都网络达人

在多次的聊天和采访当中,我发现翁奶奶身上的闪光点远远不止如此,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翁奶奶退休不退岗,成为了珠山区小巷讲堂的一名宣讲员,进小区、进校园、进机关单位,义务宣讲800多场,她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红色故事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通过宣讲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翁奶奶经常笑称自己是一个时髦的“80后”,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她喜爱看书,自己小小的工作室中,摆满了书籍,她热爱摄影,成为了景德镇市摄影家协会年龄最大的新会员,自学拍照摄影技巧,在各种活动上都能看到她拿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的身影。最令人惊讶的是,翁奶奶还会经常上网,熟练地掌握各种软件。她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网络传到了自己的论坛主页。“程成你看,我的粉丝已经有8000多个了,好多人在下面给我点赞留言。”翁奶奶熟练地打开电脑向我介绍着自己的社交论坛。我很惊讶,或许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拍照摄影、网络冲浪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却是需要无与伦比的热爱和日复一日地坚持才能做到的。

太平盛世新时代 神州曼舞映山红

翁奶奶的网名叫“映山红”,寓意着坚定信心、永不言弃,也寓意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的祝福。翁奶奶说“我最喜欢和你们这些年轻人做朋友,和你们待在一起,我感觉,我这个老太婆还不老!”翁奶奶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不也正是我们新闻人所需要的嘛!

我们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地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也许没办法像中央主流媒体的记者们一样,能够有机会,在国家重要决策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身在基层,经常会面临许多烦琐、枯燥而又细碎的新闻事件,如何在点滴生活中发现普通人的闪光点,挖掘镜头背后的故事,我想,那便是要掌握新闻采访的真功夫,扎实锤炼本领,践行脑力、笔力、脚力和眼力,不断学习和积累真才实干,通过平凡普通人的视角,记录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但遗憾的是,翁奶奶在这个春天因为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人生中有很多遗憾是再也无法弥补的,我们为翁奶奶拍摄的影片,也成为了她最后的一段影像。而对于我来说,至今也没能和翁奶奶留下一张合影,成为了我最大的遗憾。

在2022年第四季度江西好人发布会仪式上,给她的致辞是这样写道:年少立志报效伟大祖国,耄耋之年传承红色基因,太平盛世新时代,神州曼舞映山红。翁奶奶,您在我心中,就是那朵永远盛开的映山红。翁奶奶,我将带着您对我的祝福,坚守心中的新闻理想,用镜头捕捉社会光影,用笔尖记录耀眼瞬间,用话筒去传播友善,在讲好珠山故事,成为一名“好记者”的路上不断前行。






我们的滚烫人生

二等奖获得者:乐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嘉琪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乐平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汪嘉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滚烫人生》。

如果用温度定义滚烫。11000℃,璞石成玉。3000℃,石墨成钻。2000℃,淬铁成钢。
那如果用人生定义滚烫呢?今天我要讲的故事要从2023年1月14日这天说起。
乐平市农科园西源村一改往日的平静,一大早,手脚利索的程大妹奶奶就拿着笤帚,把家门口的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要好奇这是为什么?因为对她而言,70年前,他顺着这条小路离开,今天,他要沿着这条小路“回家”啦。程奶奶口中的“他”是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也是她没能结成婚的爱人王傅胜。
1953年,18岁的王傅胜满怀一腔热血,随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加战斗,临行前,王傅胜对程大妹承诺:“三年后,等我打了胜仗回来娶你刚刚好!”那一年,程大妹13岁,为了一句话她等了一年又一年。1956年夏天,在田里劳作的程大妹收到一封信:“烈士王傅胜于1953年2月17日在战斗中牺牲……”原来她的傅胜哥哥早就不在了。
一本泛黄的入伍证、一张用塑料纸小心包裹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一枚生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些王傅胜烈士的遗物,都被她珍藏在衣柜的最深处,整整70多年。她舍不得这些东西,也“不愿再嫁给别人”,多年来一直以王家儿媳自居,赡养公婆。后来,年迈的公婆担心她今后的生活,便劝导程大妹与王傅胜的弟弟王毛崽成婚。结婚后,她还将两个儿子过继到王傅胜名下,就是为了让他“后继有人”。
70年多来,青丝变白发,程大妹和家人一直苦苦寻找王傅胜烈士的下落,2021年,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确定王傅胜烈士安葬在朝鲜开元烈士陵园10号墓。
2021年秋天,我第一次见到程奶奶的那天,她颤颤巍巍地从家里压底的老木箱里,拿出了一个有些破旧的黄布包裹,泛黄的证书上图案有些模糊不清,但上面的字迹却清晰醒目。程奶奶向我们说起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张傅胜的照片,她怕有一天忘了他的模样。“奶奶,我们拍个纪录片号召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能完成您的心愿?”我问道。程奶奶泪眼婆娑地拉着我的手说道,好!就这样2021年11月19日《我想有个全家福》作品在学习强国总平台刊发。
一年后,烈士遗孀叶庆华等志愿者在看到短片后,便与乐平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表示她们可以帮助程奶奶完成心愿,就这样根据老人的描述,复原了王傅胜烈士画像并用AI创作成动画,并赶在2023年春节前夕将画像送至程大妹手中。
那天,送画像队伍沿着小路热热闹闹向程大妹家走来,人群一出现在视线中,腿脚利索的程奶奶立刻迎了上去,看到画的瞬间,她平静地用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抚摸画像上年轻的脸庞,像!真像!跟我当年送他出门时一模一样。她终于在85岁“等到”了傅胜哥哥,她已老去,他却定格在青春年华。
“傅胜哥哥,这次咱们一起拍张完整的全家福……”从《我想有张全家福》到《今天我有了全家福》,这些情感满溢的瞬间,不只感动了每位亲历者,也让屏幕前的观众激动不已。除了电视端的热烈反响,在新媒体端同步更新的圆梦短视频合集,总点击量五千万+、点赞量百万+。
关于圆梦的故事就这样告了一段落,这次采访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又有更深的理解,在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烈士后人完成心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不只有那些广为人知闪亮的名字,,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名字,他们甚至生前都没有一张照片,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可歌可赞。
在当记者5年的时间里,我见过太多人,也见证了那些在我们生活当中普普通通、但又认认真真奔着美好生活破浪前行的人。我时常被他们触动,觉得他们像浩瀚星辰里的点点星光频频闪烁,又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向前追逐的朵朵浪花。
他们是充满希望的,又是令人欢欣鼓舞的,那么,什么是《我们的滚烫人生》?对于记者人而言,形形色色的人们与光同尘,以坚定与坚持,诠释英雄的定义。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中,一次次与平凡英雄的不凡相遇,和这些有力量的故事同频共振,像拼图一样拼出记者使命,拼出家与国真正伟大的力量,我想这正是新闻的力量。对于我而言,用键盘和相机致敬滚烫的人生,虽然辛苦,但我仍会选择这样做。
如果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么,在我们累积的努力和温柔里,名叫惊喜的种子也正在发芽,愿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的滚烫人生!







来源:景德云媒
责任编辑:杨程成
审      核:徐珊
值班领导:程继志

☞推荐阅读

今晚8点30分,冲金!
喜报!珠山区选手在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荣获佳绩,成绩斐然
珠山区工商联民营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




古镇珠山
展古镇风貌、绘珠山发展、访里弄文化、讲社区故事。发布珠山资讯,了解基层动态,关注百姓心声,弘扬陶瓷文化。投稿邮箱:guzhenzhushan@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