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母亲河的“重生”,十堰做了什么?

民生   2024-12-02 12:01   湖北  


让河流恢复生命

让流域重现生机


2014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

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一泓清水

跨越千里,润泽北方

十年间

北京越来越多
曾经干涸断流的河流
重新碧波荡漾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十堰坚持造林增绿

近3000万亩林地涵养一库碧水

为北方河湖复苏提供坚强保障


初冬时节,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小中河上游河段,河水不见减少,反而增多。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为冬日增添几分灵动。


随着北京市2024年秋季生态补水的全面启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开始对下游河道进行水源回补,小中河这条贯穿顺义西部的河流有望全线有水。


近几年,在北京,越来越多曾经干涸断流的河流恢复流动。这与北京持续开展的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行动密不可分。“南水”进京十年,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主力供水源,替代了原本承担供水重任的本地地表水,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得以为部分河湖进行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


自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北京水务部门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科学化精细调度,北京的有水河流增加了26条,有水河段长度增加500余公里。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却曾因为多年干旱、城市发展耗水过快等原因出现断流。2019年起,北京在水利部的统一调度下,统筹调配多水源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2021年,永定河在部分河段断流26年后首次实现河道全线通水,汇流入海;2023年,永定河在断流后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今年有望连续两年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风景如画的永定河。图源: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有了永定河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北京开始尝试统筹调度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推动全市干流支流同步治理、地表地下协同修复。2021年,北京东部第一大河潮白河在断流22年后再次全线通水。


至此,北京五大河流全部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到今年已是连续第4年。


2023年8月, 北京八大处著名的西山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再现泉水叮咚。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手中有一份卫星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出潮白河近十年的变化。


2015年,潮白河只在潮河、白河的汇合口上游和牛栏山橡胶坝上游一小段,以及通州部分河段有水,其余大部分是干涸的。但从2018年开始,密云水库出库后的潮河、白河河道,汇合后的潮白河干流河道有水的河段越来越多。2021到2022年,潮白河干流全线都“蓝”了起来,甚至周边一些毛细血管般的支流都能在卫星图像上清晰看见。


在李述看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北京市水源结构和供水格局发生变化,水资源调配策略也随水资源情势的发展和不同时期重点保障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科学、精细调整。


“潮白河生态补水就是策略调整的一个缩影。”李述介绍,2015至2022年,北京市统筹多水源累计向潮白河生态补水19.7亿立方米,最大年份补水10.5亿立方米,最小年份补水0.08亿立方米。补水量年际变化如此之大,是因为“南水”通水初期,密云水库的蓄水还很少,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水库多蓄水、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到了2021年,北京市降水丰沛,密云水库开始高储量运行后,水务部门利用本地水与“南水”协同实施多路径大范围补水,全面修复潮白河生态环境。


经过生态补水,潮白河水量充沛,恢复自然美景。 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摄


经生态补水,不仅潮白河干流、小中河等一批干涸断流的河流“复活”了,沙沟河、肖村河、北沙河、南沙河等城区北部水系也通过京密引水渠得到补充。已经荒废多年的农灌渠道也被利用起来,通过潮河总干渠、东干渠、中干渠等生态补水,顺义东部水系实现贯通,空库运行20多年的唐指山水库再次蓄水。


唐指山水库补水入水河口。图源: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纵横交错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水系织就了一张城市“水网”,生态补水让这张网越来越密、日渐充盈。北京市水文总站水质水生态实验室主任刘波告诉记者,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北京的有水河流从96条增加到122条,有水河段长度从2352公里增加到2887公里,有水河段占比从36.7%上升至45%,期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向好态势。



11月19日,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一带烟雨朦胧。栽满橘树的连绵山坡,似铺展的绿毯,缓缓向着丹江口水库辽阔的水面延伸而去。尚未采摘的橘子,点缀在“绿毯”上,为阴冷的天气增添了几分暖色。


虽然连日降雨,但从山坡上流淌下来的潺潺小溪并未携带多少泥沙,依然十分清澈。它们欢快地在石缝间跳跃,奔跑着投入汉江的怀抱。


谁曾想,这里曾是一片种啥啥不长、被当地人称为“火焰山”的不毛之地。


“火焰山”原貌(左)与生态修复前后的火焰山(右)。


石鼓镇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玉皇顶村、黄川村、刘泉村一带8000多亩的连片山头,过去石漠化较为严重,土壤退化、山体发红、草木不生,一到夏天,光秃秃的山体散发出滚滚热浪,“火焰山”因此得名。


“过去每逢下雨,裹挟着泥土的水流便会倾泻而下,跑水、跑土又跑肥。”今年70岁的石鼓镇林业站原站长刘金超说,“火焰山”处在丹江口水库“临水1公里”生态红线内,如果不加以治理,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影响丹江口水库水生态环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便向石漠化发起挑战,他们选择白花刺等本土耐旱耐碱植物,在石头缝里撒种植绿。经过10多年的努力,“火焰山”石漠化趋势被扭转。艰难存活下来的植物,在石头缝里扎下根来,顽强生长、吸土聚肥,山上的土壤逐渐被改良,为日后大规模系统化生态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造林队员把绳子拴在腰上,由人拉着在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作业。图源: 湖北日报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也为了当地群众的长远生计,丹江口市于2011年正式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我们在山坡上植入钢筋、造出树窝,再运土上山填入树窝。就这样,一株株耐旱的侧柏、大叶女贞等苗木得以种下成活。”曾任丹江口市林业局造林队长的徐泽成回忆起当年植树造林的场景说,“此后,这一带植树造林一直没有停过。能见证‘火焰山’变得郁郁葱葱,也是一件幸事。”


截至目前,“火焰山”上已累计栽下180多万株树木,植被覆盖率达70%,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2023年7月2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十堰丹江口市石鼓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随着一株株树木开枝散叶,“火焰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显著增强,当地村民开始在山坡上种植柑橘、石榴等经济林木。


在玉皇顶村,村民们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建起生态采摘园,全村柑橘种植面积6500多亩,年产量超2500万公斤。每年柑橘丰收季节,大量襄阳、十堰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目前,整个“火焰山”片区共发展柑橘8000多亩、软籽石榴6000多亩,“火焰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火焰山”下缓坡处的橘园和远处发红的山脊。图源: 湖北日报


10年来,从秦岭山麓到汉江两岸,像“火焰山”这样的造林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十堰把扩绿、兴绿、护绿作为涵养一库碧水的重要举措,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林地管护等措施,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市林地面积增加至2922.39万亩,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1.82%、森林蓄积量达11865.43万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二。


郁郁葱葱的九华山林场。


十堰大地上繁茂的林木,如水源之库,于无声间蓄万涓成清流。汩汩清流,在滋养一方百姓的同时,也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这条生命纽带,不断向北方大地生态补水,让更多曾经干涸的河流重新流动起来。



欢迎关注

秦楚网官方视频号

秦楚网原创微信 欢迎分享

文/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兰瑞文 段吉雄 杨超

编辑/桐桐 责编/千阳 终审/晓芳

合作热线/0719-8118180

秦楚网
懂生活,更有趣。秦楚网由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主管、十堰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是十堰市重点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