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山水秀 邑中文韵长丨漳州绘就“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大名片

时事   2024-12-21 12:23   福建  

周末闲暇,携家带眷、呼朋唤友,行走不远,即能漫步江边、逛古街爬名山,亦能看城中田园、体验农耕,这是很多人期待的惬意时光。在漳州,这样的生活方式分分钟就能实现。半城田园半城花,半城烟火半城文化,您说,漳州美好么?

一座集田园风光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这就是漳州。这也是漳州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的大名片。

生态塑形 雕琢田园都市风貌 

 冬日的漳州,依然层林叠翠、繁花似锦,绕城而过的九龙江浩荡东去。近年来,漳州以生态田园为墨、历史文化为笔,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与文化挖掘,把山水相融的自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漳州西湖廊桥 王雨辰/摄

漳州地处九龙江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在这片土地上,漳州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孕育出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在这里,城市中的公园绿地、乡野中的稻谷良田不再是孤立的装饰和存在,而是与周边的建筑、山林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态系统。碧湖、西湖、天宝香蕉海等项目便是其中的生动写照。碧湖经过夜景改造、绿化景观提升和桥梁增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如今已成为漳州城市核心区的生态地标;西湖的建设则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生态内涵,将湿地、湖泊、绿地与其中的古建筑、古桥、亭台楼阁巧妙融合,展现出闽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西院湖以其精巧的园林设计和丰富的花卉植物景观而闻名,是漳州“田园都市”最具象化的写照;在九十九湾湖,蜿蜒曲折的河道两岸,古厝新居交相辉映,游客们乘船在河道中穿梭,漳州古老的河道重焕生机。据了解,这些湖泊原本只是城市中的低洼地、易涝点、黑臭水体或城中村的一部分。通过统筹规划,漳州将这些区域改造成了美丽的公园,将群众“痛点”变成了发展“亮点”,增加了市民的活动空间。

漳州南江滨的稻田花海 林敬言/摄

著名的水仙花海就在城中,水仙花海轮种的稻田,也在城中。在稻穗翻浪的季节,骑上电动车,不出十分钟,便能饱览那片金色的稻海。芗城区的天宝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结合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文化元素,大力发展香蕉种植和香蕉文化旅游业,“天宝香蕉海-林语堂文化园”旅游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实现了城市与田园的完美交融。



漳州水仙花海 王雨辰/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漳州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碧湖、西湖、天宝香蕉海等项目,则进一步推动了漳州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向乡村延伸拓展,城乡之间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居民纷纷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乡村居民也积极到城市就业创业。以长泰区山重村、龙海区埭美古村为代表的乡村,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人群前往观光游览。这种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是“田园都市”的真实写照,也让漳州成为人们心目中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文旅铸魂 彰显文化名城底蕴

漳州之美,美在自然风光,更美在文化底蕴。漳州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朱子文化、红色文化,成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形成独具漳州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漳州的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31个点,文物总数、国保数量位列全省第二,省保、涉台文物以及市县保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林语堂纪念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将闽南文化生态(漳州)保护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并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漳州市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建设“田园都市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建设“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漳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兴文化、育文明、强文旅,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海洋蓝、生态绿、土楼韵、古城风、闽南红”五大文旅带。其中,“海洋蓝”展现漳州迷人海滨风光和丰富海洋文化;“生态绿”依托温泉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推出了中医药养生、温泉疗愈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土楼韵”聚焦于独特的土楼建筑,生动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非凡韵味;“古城风”巧妙地将漳州古城的历史积淀与现代生活元素相融合,激发出别样的文化火花;“闽南红”则串联起闽南文化、客家风情、漳台交融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并精心规划出多条闽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漳州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与深厚底蕴。

在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过程中,漳州不断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一点,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漳州,这一点日益沉淀,出现成果。从以前是老年人独有的“把戏”,到如今青少年儿童有力地传承,漳州的传统文化活动熠熠生辉,成为日常。芗城区多所小学,非遗进课堂已经十分普及;石亭街道青少年踩高跷也成了村里的日常活动。再看,元宵节的璀璨灯展,日常的歌仔戏、木偶戏在漳州古城轮番登场,各类民俗巡游活动遍地开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漳州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今年国庆期间的芗城青少年大鼓凉伞、踩高跷古城快闪活动,大受游客热捧,不仅酣畅淋漓地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力度,更展示了文化名城的独有魅力。

漳州古城快闪表演 郑文典/摄


此外,漳州通过举办闽南文化周、木偶艺术节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提供展示平台,让古老的文化在漳州绽放出崭新的活力,为漳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协同发展 铸就漳州新辉煌

在打造“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的进程中,漳州十分注重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一方面,充分利用田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袤的田园不再仅仅是农作物的生长之地,更是市民体验农事、享受田园生活的乐园,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依托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手工艺产业等蓬勃兴起。古老的技艺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加持下重焕生机,精美的手工艺品、特色文化产品成为漳州的新名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漳州的历史文化,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在建设“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的道路上,漳州已逐渐绘就出一幅城景交融、文韵盎然、产业兴旺、民生和美的壮美画卷。


导报记者丨郑玮玮
编辑|无糖
监制指向树

海峡导报大漳州

扫码备注大漳州  可入大漳州读者群
了解漳州最新最权威资讯

海峡导报大漳州
关注一个号 ,理解一座城。大漳州最强、最畅达民生的官方融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