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镇远发布” 了解镇远大小事
山水古城 韩燕华摄
一
循着古诗词进入镇远古城,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首古诗词都有一段不同的人生,都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受钦命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一路风尘仆仆,于7月2日来到“滇黔锁钥”的镇远古城。时年35岁的林则徐对祖国大好河山了解甚多,且爱之深切。他在镇远写下:
“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盘陊崩石来无端,山前突兀复有山/肩舆十步九扶掖,不尔倾蹶肤难完。”
他伫立㵲阳西峡的相见坡上,俯瞰波涛汹涌的㵲水,似银龙翻滚东去。远眺㵲阳风貌,触景生情,感触良多,于是写下这首《镇远道中》。
林则徐今存诗中最有价值的是两部分:一是直接对社稷民生、国家时局抒写情志的政治诗或感怀诗;二是与行旅贬谪相联系的山水诗。他在贵州的山水诗主要是写山,能根据山的不同特点,变化表现手法,来抒怀内心。
古城之夜 邹渝摄
亿万年前,一条名叫㵲水的河流把镇远古城一分为二,然后浩荡东去,留下久远,留下传说,留下诗情画意。
若干年前的一个黄昏,镇远的先民已经溯水而上。再大胆想象一下,先民们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㵲阳河缓缓穿城而过,以“S”形将古城一分为二,流淌形成美丽的“太极”符号。逐水而居,历来是遵从内心的真实选择。
镇远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冯玉祥、何绍基等历代的文化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无数的墨宝诗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面有三回隆重描写镇远古城,称赞镇远为“歌㵲地”。正德四年(1509)冬,王阳明奉调江西吉安府庐陵任知县,由贵阳经清平卫、兴隆卫来到镇远府城,从镇远乘舟东下。在到达镇远府城的旅邸夜宿时,他给龙场的旧友门生写《镇远旅邸书札》告别信:“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相见未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即日已抵镇远,须臾放舟行矣……”
遥想当年,王阳明离黔时在镇远驻足,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文化融合的奇妙之地,也让他叹为观止。他心中有多少惆怅?我不得而知,站在青龙洞至高处,眺望古老的建筑群,在烟雨中揣度先生当年离别的心情,正如此刻随水波一点一点荡漾开来。
抢鸭子 李安生 摄影
众手推舟 何昌华摄
走进诗画的镇远,我翻出数首明清时代的古诗词,一览历史上镇远的风情。
明代诗人杭淮的《镇远喜即舟》:“连山雾不开,壑转一溪回。汹汹奔湍下,蒙蒙细雨来。巫山疑有峡,滟滪不成堆。撇旋看舟子,乘流亦快哉。”;明代文学家何景明的《镇远》:“地僻先摇落,空亭长绿莎。山川连蜀道,市井杂夷歌。旅箧衣裳少,秋程风雨多。无人相问讯,尽日抚寒柯。”;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查慎行的《题镇远中河寺后石洞》:“一片青山展石屏,天光西豁潕阳城。岂知跃马横戈地,犹有晨钟暮鼓声。”;清朝乾隆十六年进士戈涛的《镇远楼居》:“云流华阁出,虹落石梁横。水陆瞻双表,溪山满一城。奔泷下小艇,绝壁嵌高甍。竟夕凭栏坐,微凉拂袂生。”
两千多年的风雨,铸造着镇远独有的宁静与恬淡。尽管岁月已老,却难掩饰曾经走过的盛世与繁华。镇远古城有西南大都会之称。在那个年代,不少官宦名流、文人学士常慕名前往镇远,繁华的城邑让他们流连忘返,城中碧水清纯、峰峦叠翠的自然风光更让他们心旷神怡。明初诗人李廷正游览镇远后写下《石屏巨镇》:
千里茏苁百丈屏,从前金涌结山灵。
西南巨镇芙蓉桀,远近奇观岱岳青。
一郡好风春树晓,四时佳气岫云停。
具瞻原为苍生设,孕秀还期聚德星。
明代中期镇远郡守张守让,一生为官勤政清廉,颇得民间好口碑。一日登上镇远石屏山远眺,穿城而过的㵲阳河缓缓东去,顿时心旷神怡,写下:
五老奇踪不可伦,孤高犹自出风尘。
南来碧汉寒星聚,共道屏山有主人。
张郡守似乎对镇远独有钟情,当行走城北郊铁溪处,见耸立两座对峙的山峰,便吟道:“羽客何年度要荒,云山不断树苍苍。隔溪时听游仙曲,应是刘郎及阮郎。”当他行至平冒园,触景生情,诗潮涌发,以《平冒先声》为题诵曰:“平冒山头汉将营,饶歌不见夜来声,夜郎此日韬笳鼓,留得青山半月明。”
在我的记忆和理解中,有水的地方一定诗情画意,镇远也不例外,山色水韵风景迷人。
明末诗人杨秀冕站在㵲阳河畔,看雾霭迷漫、明月冉升,听橹声回荡、轻舟横渡,好一抹静谧的人间画卷。他挥毫写下《春江晚渡》:
江上烟凝合,林间鸟息飞。
立沙人语乱,到岸橹声微。
相见堡中月,永安楼下扉。
月初方半掩,行人归来归?
他兴致勃勃走进西峡,见一帘飞瀑从山顶悬崖上倾泻而下,如吐珠溅银,蔚为壮观。此景让他激动不已,诗题《西峡瀑布》:
峭壁嵯峨挂落晖,水晶帘卷雨霏微。
双流漱玉崖边出,疋练横空树杪飞。
川谷草腥疑鹿过,石潭云碧有龙归。
到来对客多仙意,谁向桃源问钓矶?
历代宦黔、入滇官员,以及出黔、经黔文人雅士在镇远均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诗文,足以形成一大文学艺术遗产集群。青年学者姜秀波耗时三年,从《乾隆·镇远府志》《贵州文库》和各时期省志,周边地区方志所录镇远名臣魁儒、才人节士,以及在明清两代经镇远、宦镇远文人雅士浩瀚的诗文里,辑录《镇远历代诗文集》,以补《镇远志》之缺,进而达到系统、全面搜集整理清代以前镇远历代文学艺术遗产、传承镇远文脉的目的,以期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里,有着2300多年置县历史的镇远,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独特的魅力。
二
或经湘黔铁路乘绿皮火车,或经高速公路乘汽车均可抵达镇远。在现代交通工具还没普及之前,进入镇远的方式只能靠水路船只和大象马匹。当无数山川和村寨在玻璃窗里一闪而过,你在镇远仿佛回到历史深处。
说起镇远通火车,资料上有这样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尼赫鲁向周恩来总理说他年少时到过镇远,拜谒过“三教合一”的青龙洞,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周总理听后异常感动,他后来审核《湘黔铁路规划》,发现原设计路线未包括镇远,即要求铁道部修改,一定要加上镇远,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镇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镇远江古乡杨家溪发掘的古生物“始海百合”化石,距今约有5.3亿年,称之为地球上最早的“先民”。先秦时,镇远属夜郎故地,也就是“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春秋战国时期,镇远境属楚国黔中地,成为巫阳或㵲阳。
盐马古道 段文景摄
在古代,镇远是“湘楚”入滇黔的重要通道,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又是我国中原西通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西南大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存。道观寺庙、亭台楼阁、祠堂会馆、津桥码头、古泉古井、古巷民居等历史名胜古迹220余处。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料记载,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就设置县,宋元时期设州建府,成为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古城的底蕴从此拉开序幕。罗列历史资料,并不完全证明已经走进了镇远,在浩瀚的历史中,镇远水上交通功能和文化交流胜景占据了历史的绝大部分。东连湘楚中原,西通云南直到缅甸、印度等国。千百年来,这里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操着各种腔调的语言,云集此地,古城繁华了多少个春秋。加上山川雄峻,地势险要,自元代起即为军事重地,于此设军事城堡,屯兵人数多达数万。大量外地人口涌入镇远,带来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经济的空前发展。
一条江河就是一部历史,与人类发展史息息相关。一条㵲水河,滋养着镇远文明的发展。㵲水河里,鱼肥水美。晚霞漫天,正是渔夫捕鱼捞虾最佳时刻。明嘉靖三十年,郡守程㸅看缓缓的河面上舟楫纵横,渔舟唱晚,高声吟诵《燕矶渔唱》:
西城鹫峰寺,南矶燕子窝。
桃花肥细鳜,凤竹插迥涡。
断续风前笛,披离雨后蓑。
数声江山曲,明月正斜过。
如果没有㵲水这条“母亲河”,滇黔文明、黔湘文明、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贵州与中原的交流,两湖、江西、江南、闽粤、巴蜀文化、东南亚文明的交汇、撞击就要推迟许多个世纪,而镇远的苗族歌㵲、雕刻、道菜、桐油及青龙洞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就不会那样快地传入中原,进入东南亚。青龙洞建筑犹如群星灿烂,历代游人流连忘返,文人骚客咏叹,清末大臣陈夔龙有诗云:
严城无鼓角,山水自宫商。
邑侯喜见招,征旗生辉光。
缅象桥东迈,一色苔藓苍。
中元胜景出,绝壁纡羊肠。
更上青龙顶,来阅读书堂。
循循资善诱,狂狷进中行。
佛楼肆筵席,德星聚一方。
炼师求丹诀,蛮女进壶浆。
嗟余谢鞅掌,不能涉稻梁。
纵陪东山屐,愧此曲水觞。
须臾日脚下,方钟和漏长。
秉烛尽今夕,烟月付苍茫。
当历史穿越到现在,行走在南方穿斗歇山式四合院与本地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前,我总会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一间间数百年的老屋前停下脚步,历史虽已经暗淡了恩宠,远去了荣华富贵,但城中古朴的街巷,倒映在水中寂静千年的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斜阳淡淡的浮烟,禁不住向人们诉说前尘往事……
在河岸的青石上坐下休憩,或到茶肆去,茶肆是市井百姓最爱去的地方。一泡清廷贡品天印茶,伴随着流水淙淙声,倾听远去的喧闹声。
古城中随处可见年代久远的树、井、老去的石头,每一个细节,都能将人带入一种浓浓的亲切中,任何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几间已经没有人居住的老屋,只有窗花还在矜持地守候精致的生活,傅家大院的楼上,一些古玩在等待意中人的细细品读。没有它们,㵲水上的古城将是一片苍白。夕阳远去,预示着夜晚到来,游人正在寻找着远去的繁华。
镇远城西北的松溪河蜿蜒流淌,穿过深山密林,在松溪上有一石桥。明月皎洁之夜,伫立桥头仰望苍穹,便多了一份诗情。明末镇远郡守周瑛的一首《松溪夜月》诗便可作证:
冰壶掩映碧霄空,磥砢高材一气通。
刷羽林间双鹤舞,折梅岭上一枝蓬。
珠宫频奏霓裳曲,见阙宏开花信风。
只此临波人对镜,长空山色有无中。
是夜,坐在灯火斑斓下的游船上,途经祝圣桥时,打望两岸满目的古旧,遥想停顿的脚步、及第的花翎都淡出了历史,满腔心事付诸流水,旧码头依旧,可那前世的我要到哪里去了?
我写下《祝圣桥》:“我一定,是前世落魄的书生/谦虚,有些傻气的那一位/在古镇远的码头,丢失了/进京赶考的盘缠。在祝圣桥上/暗自流泪,对面走来的红衣女子/在她的伞下,藏着一个春天……”
三
“历史+人文”是古城旅游发展的灵魂,镇远古城的旅游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12月,镇远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随后青龙洞古建筑群又被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远的知名度逐渐提升。
我已记不得多少次进入镇远,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皆是景,每一次进入都有全新的体验。
在镇远古城悠悠行走,我放慢了脚步和思考,把一整天分为几个时段进入不同的景点,收获历史和文化。
美丽镇远-骆绍勇摄
早晨,打开窗户,伴着暖暖河风的空气让我为之一振。从客栈下来,街边的一碗米饭和油炸粑早已引起我的食欲。信步来到镇远古城的北大街,这是古城的主要街道之一。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建筑映入眼帘,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沿着古巷继续前行,地面的青石板印刻着千年古城沧桑的痕迹,街道两旁的青砖黑瓦,高封的防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完整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大气淳朴。宅院的大门斜对着街道,这种被称为“歪门邪道”为何如此布局?我曾问过当地的文史专家,得到的答案是与镇远有限的地形有关,顺势而建,能将整个古城的山水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规划更有条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三大悬空寺”的青龙洞前停下脚步,比起祖国其他名山名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少了壮美和恢宏,而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声名在外,不同宗教能够在镇远和谐共生,这与古城人民的包容心有着极大的关联。
清朝诗人田榕在《游青龙洞》写到:
躧步石梁渡,飞流下铁溪。
呀然古洞口,清绝宝坊西。
波暖龙鳞动,崖攒雁齿齐。
攀援幽兴极,蛮榼正相携。
古老的镇远走到现代,有一些故事依然在继续,比如“和平村”(第二日俘所)旧址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镇远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您可以参观博物馆、文化艺术馆,了解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位于卫城和平街南侧的周达文故居,给古城注入了红色基因。周达文故居原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驻日外交官周英的个人宅院,其三子周达文是中国共产党初期优秀的共产主义社会战土、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938年至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该故居作为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和贵州工委领导下的镇远地下党组织密秘活动场地,对镇远的革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午时分,来到㵲阳河畔,镇远道菜和酸汤鱼让我的舌尖品尝到鲜美的口味。如果不午休,可以前往知名的镇远天坛。这是一个古老的祭天场所,漫步天坛,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观一览无遗。在苗疆古长城上,鸟瞰古城镇远,车龙水马游人如织,一派生机勃勃。
夕阳照在㵲阳河上,丝绸一般的河面像撒下无数金辉,让人眼花缭乱。夜幕降临,属于古城的夜生活即将开始,斑斓的霓虹灯让古城的街道灿烂起来,喧嚣起来。
古城的夜间经济 杨鹏摄影
㵲阳河畔两边的夜市必不可少,倚在一把老旧的椅子上,享受夜风吹拂,看水波荡漾。尽管夜已深,古老的码头上依然人头攒动,长虹卧波的镇远老大桥、拾级而上的石阶、缓缓东去的河水、斑驳陆离的灯光、天南海北的游人,多种元素组合的风景让你在那一刻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
是夜,漫步在古城的小巷,灯火依然不眠,你停下匆忙的脚步。回首瞬间,千百年来,诗画的镇远正从小巷里走出来,踏上一叶小舟,走向长江、走向世界、走向四面八方……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曾获骏马奖、民族文学年度奖、尹珍诗歌奖等。)
时光镇远 徐世钊摄
监 制 | 江春健
编 审 | 陆承林
本期编辑 | 徐银珍
投稿邮箱 | zyjzz@126.com
新闻热线 | 0855-5722109
镇远县互联网违法和不实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855-5721538 举报邮箱:zywxb57201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