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为什么老百姓的戾气越来越重?

情感   2024-11-28 21:21   福建  

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我们却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部分老百姓的戾气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01

经济压力加剧


疫情期间,大量的企业面临停工停产,不少中小微企业甚至没能挺过来,无奈倒闭关门。


这直接导致了众多老百姓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人依靠微薄的积蓄艰难维持生活,还有些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债务的群体,更是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之中。



疫情后,尽管经济在逐步复苏,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新的工作岗位增长速度赶不上求职者的涌入速度,很多人长时间处于待业或者从事收入较低的临时性工作状态。


例如,原本在服务业工作的小李,疫情期间所在的餐厅关门大吉,他失业后四处求职,好不容易疫情后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可薪资却比之前少了一大截,然而生活成本并没有降低,房租、物价依然居高不下,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疗开支等种种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长期处于这种经济紧张的状态下,人的心情自然容易变得烦躁,一点点不如意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进而表现出较强的戾气。


02

生活节奏与心理落差


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节奏被迫慢了下来,很多人居家办公或者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虽然也伴随着焦虑,但整体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简单的生活模式。


可疫情过后,社会迅速回归快节奏,大家需要重新去适应忙碌的通勤、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复杂的社交关系等。

而且,疫情时人们对疫情结束后的生活往往有着美好的憧憬,期待着一切都能快速恢复正常且变得更好。

但现实却是,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疫情期间的停滞建设等原因,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完善程度;生活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小麻烦,像交通拥堵依旧严重,去医院看病还是要面临排队难等问题。


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老百姓内心积攒了诸多不满,容易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宣泄出来,使得戾气有所增加。


03

社会信任与人际关系紧张


疫情期间,出于防疫需要,一些管理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够人性化或者沟通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部分群众和管理者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和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信任基础。


而且长时间的疫情隔离,让人们之间面对面的社交减少,原本熟悉的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也变得有些生疏,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比如在小区里,之前邻里之间还会互相帮助、嘘寒问暖,疫情后,大家似乎变得更加冷漠了,偶尔因为一点公共区域使用的小纠纷,就可能引发激烈的争吵,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心平气和地去解决。

这种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整个社会氛围变得有些紧张,人们的戾气也就容易滋生。


04

信息传播影响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各种信息铺天盖地。


疫情后,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会故意夸大一些社会负面现象,甚至传播不实的焦虑信息,老百姓在频繁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误导,将个别情况当成普遍现象,进而产生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给了每个人发声的平台,当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会选择在网上吐槽、发泄,而这些负面情绪又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共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负面情绪氛围更加浓厚,老百姓的戾气也就越发凸显了出来。



总之,疫情之后老百姓戾气渐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重建社会信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需要每个人提升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的社会重新恢复往日的和谐与温暖。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遇见微安
学新闻的文艺女,为爱勇敢走天涯,愿我的故事温暖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