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庆探索

文摘   2024-11-15 07:26   重庆  


近年来,重庆着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引导资本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图为金融机构云集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重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引导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重庆要素市场究竟有着怎样的改革故事?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土地要素加“数”入市

  服务覆盖8100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0多万农户


  眼下,总投资4800余万元的藏式民族风情园正在南川区木凉镇玉岩铺村紧锣密鼓建设,项目业主方是一家设立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民营企业。


  一家西藏的企业,为什么会来到重庆投资?该企业负责人茅睿笑称,“这是缘分。”


  原来,企业一直托人在全国各地寻找海拔800米左右适合打造康养产业的土地,“直到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以下简称重庆农土交所)网站上看到了南川的项目介绍,地块的资源优势与康养项目的规划实现精准契合。”


  事实上,茅睿口中的“缘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重庆农土交所创新打造的“土地商店”,推动土地要素加“数”入市。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增值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要么是‘钱’找不到‘地’,要么是‘地’找不到‘钱’,难以实现土地平等交换、高效匹配、双向流动。”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重庆农土交所打造数字化“土地商店”,为土地市场的交易主体、服务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土地供需信息、地图找地、云上选地等服务,自2023年上线以来,累计服务26个区县,发布各类建设用地、自然资源资产项目313个、面积2.2万亩。


  同时,重庆农土交所还建立“后仓”,汇集批而未供、闲置低效、拟转让或退出市场等土地信息,纳入土地“货仓”,根据项目成熟度分批“上架”展示,保证“土地商店”货源充足。


  此外,重庆农土交所还搭建土地“电商”,联动全国平台,实现交易全流程线上办理,做到“竞买不跑路、交易不见面”,2023年以来,累计交易入市土地34宗251亩、交易额1.37亿元。


  依托数字赋能,截至目前,重庆农土交所各类产权要素交易突破千亿元大关,地票交易累计37万亩、740亿元,服务覆盖8100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0多万农户。


  十年“碳”索持续突破

  到今年上半年,重庆碳排放权累计成交达5108万吨、12.01亿元


  今年3月,重庆一场“碳”交易备受关注。


  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完成了首笔重庆“碳惠通”项目自愿减排量交易,交易温室气体减排量约16.7万吨,交易额600余万元,成为全国首例公交低碳出行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


  更值得一提的是,交易金额将依据可行的商业模式向乘客分配回馈,乘客也将“吃”到交易红利。


  在以土地、劳动力、资本为代表的传统要素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近年来,新兴要素市场也引人瞩目,碳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要素市场的“新生代表”,碳交易没有“老路”可走、没有旧例可循,而重庆作为全国八个试点碳市场之一、西部地区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4年6月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起,历经十年探索,蹚出不少改革新路子。


  重庆联交所集团是重庆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心,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碳市场改革第一步,就是以市场机制的完善推动碳市场主体扩容提质。”


  据介绍,近年来,重庆联交所集团持续优化交易模式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协同构建“1+3+N”碳市场规制体系,全市场交易主体已超1100户,引入多家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累计交易碳排放权超160万吨。


  但搭建起了市场机制并非就万事大吉。改革第二步,重庆联交所集团创新推行有偿拍卖和自愿减排交易,缓解碳市场供需矛盾,拓宽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一方面,推动碳配额有偿分配改革。重庆联交所集团编制全市碳配额有偿分配改革具体竞价交易实施方案,组织重庆四轮碳配额有偿发放工作,累计为11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发放碳配额1210万吨。


  另一方面,创新自愿减排交易品种。在2021年上线重庆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新交易品种,打通农林行业碳汇、工业企业减排等生态产品开发、量化、交易、消纳全流程,累计成交465万吨、1.24亿元。


  改革第三步,提升碳市场金融支撑服务,强化金融市场反哺功能。


  比如,重庆联交所集团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碳配额抵质押登记管理服务平台,携手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开展2笔碳配额质押融资2.28亿元,将企业“碳约束”转化为“碳生产力”。此外,还创新试点开展碳配额回购业务,2023年12月,依托碳市场交易职能服务证券公司开展全市首笔碳配额回购业务,构建“银行质押+券商回购”融资模式。


  10年改革,重庆碳市场碳价从开市时的低位上升到现在的40元左右,年度成交量从起步时的平均20万吨攀升至800万吨。


  截至2024年上半年,重庆碳排放权累计成交已达5108万吨、12.01亿元,成交规模暂居8个试点碳市场第三位,实施碳减排项目近80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万吨。


  点“数”成金领跑全国

  率先出台数据条例,探索建立全链条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体系


  今年5月,重庆轨道集团完成了重庆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基础数据资产的登记程序,拿到了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资产登记中心颁发的首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实现了重庆国有企业数据资产登记工作“零”的突破。


  事实上,和走过十年的碳市场日趋成熟、稳定不同,对于重庆乃至全国而言,当前数据市场改革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


  一方面,数据产权制度仍需完善,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存在事实上的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产品的开发和交易。


  另一方面,数据交易市场还存在制度空白,缺乏统一的法律支撑、技术标准和监管机制,数据确权、隐私保护、交易定价、数据资产化、数据流通等方面仍不规范,制约了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为此,重庆数据市场改革加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等,成立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全链条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释放数据价值、点“数”成金。


  首先,率先构建数据产权制度,出台《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社会数据资产登记指引(试行)》等文件,细化明确数据确权、登记、颁证等规定;搭建“一链一码一指纹”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在全国率先发放6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实现全过程链上存证、全流程资产权属溯源。


  其次,聚力打造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涵盖数据合规、数据定价、数据登记、供需匹配、交易结算等全流程数据交易平台。截至2024年9月底,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累计吸引入驻数据供应商685家,上架数据产品5653款,实现数据交易额9.2亿元,跃入国内数据交易第一梯队。


  同时,建立数据资产入表机制,探索开展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产盘活试点,协助重庆两江智慧城投公司完成总存储容量7.59TB、数据资源表157张、数据项6.6亿个、数据总数量39亿条的数据资产盘点工作,协助其实现入表金额1585万元人民币,成为全市首例数据要素资本化的示范案例。


  此外,推动数据金融协同配置,携手华夏银行落地全国首笔“数据资产挂钩抵押贷款”,将企业的数据资产进行全线上抵押登记,创新将贷款利率与企业数据资产价值挂钩,成功探索了企业数据资产融资路径。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政府网
重庆市政府网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领导重要政务活动信息,以及与重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