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人工智能以狂飙突进的发展速度波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媒体也被裹挟其中。在文本写作、图片生成、视频编辑中,ChatGPT们纷纷现身,以极快的速度和不知疲倦的姿态生产着内容。除了人工智能,还有无数的自媒体以剧本、段子、噱头、肤浅内容吸引着巨大的流量,挑战着传统媒体的专业水平。
有人说,现在做新闻不过是一份糊口的职业;还有人说:“学新闻的孩子该被打断腿”;甚至有人断言:“新闻已死”。
让我们用几个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文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并由新华社转发通稿,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篇文章被称为“历史关头的雄文”,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遥相呼应,将坚定改革的讯息传遍世界。
都贵玛(右)给扎拉嘎木吉看她最近关注的新闻。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至此,新闻人的心中应该有答案了。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虽然日新月异的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颠覆、重构新闻传播业,但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真知灼见却可以挣脱时光的束缚,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在这个信息过载、众声喧哗 的时代,我们受够了制造矛盾和对立的“咪蒙”们,我们受够了毫无营养的八卦营销号们,我们受够了虚假难辨耸人听闻的主播大V们,我们也受够了在镜头前卖力表演的“东北雨姐”们。
虽然技术和流量激起的泡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但泡沫底下的深潭却不为所动。那不为所动的正是新闻的底色,也正是人们急切渴望的权威的声音、专业的坚守,以及更具故事感染力、传播穿透力的新闻。
所以,记者不会被取代,记者也无法被取代。新闻的生产不是靠算法和程序设定,而是靠记者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依归。新闻的生产不是靠MCN机构断章取义的编造,而是记者凭借自己的学识、思考和判断对真相的挖掘。
李大钊书赠杨子惠对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当年在革命途中写下这副对联,告诫志同道合的战友,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如今,这依然适用于褒奖那些坚持新闻理想、站在时代前沿,用手中的笔服务社会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记者。
所以,记者与其被技术推着跑,倒不如主动慢下来、沉下来,一笔一画,一言一行,用手中的镜头和笔,作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
点击↓↓ 查看更多新闻
来源 / 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 王 丹
设计制作 / 于江琦
校对 / 王文静
校审 / 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