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SMG魔D电影工作室
引入电影工业化体系
赋能《何以中国》
魔D电影工作室
百年考古 文明史诗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史诗
拍摄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
踏遍几乎整个中国,跋涉超过4万公里
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
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 300多万字
前后脚本撰写达40万字
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
饰品1500 件、道具3600余件
致万代光阴,致千里河山,致百年考古。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日前在东方卫视和百视TV热播。
SMG魔D电影工作室倾情参与这部“中华史诗”的制作,为项目提供DIT(数据管理)、视效制作、调色及全流程技术支持。以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的创作实践,将“高效率”和“高品质”贯穿整个制作流程,助力《何以中国》的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电影级的质感。
PART.
01
引入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
/ Introducing Industrial
Standard Production Pipeline /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考古为线索,完整叙述中华文明万年发展历程、准确描绘历史脉络的影视作品,《何以中国》的叙事宏大,涵盖多条线,涉及多个时代。如何运用影像化手段发掘和展现厚重文明积淀,在历史长镜头中展现鲜活的中华文明,既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也考验着幕后技术团队的实力与水平。
凭借《曹操与杨修》《邯郸记》《贞观盛事》《锁麟囊》等8K全景声电影的全流程创制和管理经验,SMG魔D电影团队为《何以中国》的制作引入“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为主创团队提供完整的前后期色彩流程、DIT数据管理和全流程系统设计服务。
前期拍摄期间,魔D团队提供标准的DIT数据和色彩管理,助力《何以中国》主创团队在近三年的创作周期里,即使面对多设备、多机型、多地域的拍摄条件,依然维持后期素材的有条不紊和管理统一性,保证拍摄原素材的品质稳定和高水准。
在《何以中国》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整个项目组统一采用魔D团队设计的中间工作交互要求,衔接起拍摄、剪辑、CG、视效、调色等各部门的工作,以“电影级”的流程方式,最大限度降低高品质拍摄原素材在后期流转中的画面质量损失、色彩空间和软件兼容问题,将“高品质”,“非线性流程”和“跨软件标准管理”贯穿整个制作流程。
魔D电影工作室副总监肖一峰表示:“影视视听的质量保证,离不开整条流程上标准、严谨的工业化生产和与时俱进的技术升级迭代。得益于魔D从过往电影项目上吸取的教训和累积的经验,让我们能协助《何以中国》整个项目组顺利地完成这部大制作。”
PART.
02
“看不见”的幕后特效
/ Seamless Visual Effect /
影视后期,尤其电影后期中,有一个常常被荧幕前观众所忽略,但是又必不可少的视效工作,就是“擦除和修补”。影片中,制作人员会使用一切可运用的数字制作手法,如CG重建、CG与实景合成等技术,对大量镜头进行演员的数字化妆、掩盖穿帮、瑕疵,甚至替换道具。制作人员的首要准则就是“修旧如旧”,“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大量数字内容隐藏在原始拍摄镜头内,辅助导演讲好故事。
为了让观众看到最精美、无瑕疵的画面,魔D制作团队就会对画面进行一帧一帧地严苛要求,屏幕上短短2~3秒的画面,往往背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视效工作也大量运用了AI辅助,显著地降本增效、提升效率,让制作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解放出来,分配更多精力在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控上,这对于提升《何以中国》的整体视效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魔D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还体现在方方面面。调色师将文物画面与官方图片反复对比,并在导演组的共同作用下,充分还原镜头下文物色彩的真实性。在对白录音方面,音效团队也不遗余力地去校对和推敲,将每一句旁白、每一声音效做到尽善尽美。
何以中国的答案,深藏于时间长河。以百年中国考古丰硕成果为依托,开启万年时光旅程。用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以匠心回答时代文化长卷,这也是纪录片创制者的使命和情怀,也是幕后技术团队的责任与担当。
SMG魔D电影工作室将继续在高品质影视制作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传递更前沿的技术与理念,为纪录片和电影的制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助力。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请联系:sales_smt@smg.cn
撰文、编辑:施丞哲
- END | 东方传媒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