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至27日,第七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广东中山詹园召开。为期两日的文化论坛精彩纷呈,天南地北的博物学研究者与爱好者齐聚一堂,带来了一场俱收并蓄的博物学文化盛宴。
论坛以“博物学与绿色生活”为主题,报告丰富包容,从中国博物学文化到外国博物学文化,从一阶博物学实践到二阶博物学研究,从专业到业余博物学,从高雅到通俗博物学研究,博物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贡献者们共同交流、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会人员合照
26日上午,论坛在凯里亚德酒店主会场拉开序幕。会上,许秋汉主编、汪前进教授、田松教授、赵世伟先生、余天一老师发表报告,分别介绍了新媒体浪潮下《博物》的思考,敦煌壁画中的植物图像,中国新博物学运动的节点,中国古代的月季、蔷薇、玫瑰及其文化意象,英国博物旅行见闻。拉开了博物学分享的精彩一角。
(左右滑动查看)
主会场“蝴蝶”签到区;《自然辩证法通讯》副主编王大明致辞
《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报告;汪前进教授报告
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八场报告分时段在中山詹园的孝道馆与党建室进行。这是自2019年第四届之后博物学文化论坛再次回归詹园,这是一座蕴含中国以孝为主题的传统文化的岭南私家园林。
詹园与本次论坛主题互相映照,共同传递着自然与万物间生动的语言。
分会场场地
詹园景观
参会者游览詹园
八个分场报告主题是中国传统博物思想、博物学与科学、博物学实践与旅行经济、博物学与艺术创作、古典博物学考证、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书籍创作与出版、博物学图像研究。
中国传统博物思想主题中,“魏晋文的博物书写、宋代植物雅学的博物情怀、博物视角下《周易》浅析、关于徐霞客的游与思、《说文解字》、聂璜《海错图》”,白玉婕副教授、丁利荣教授、王洋燚、夏韶熙老师、张为校长、王钊博士分享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界的独特认知方式。
在博物学与艺术创作主题中,学者、插画师、爱好者分享博物绘画与展览的实践。李聪颖女士介绍博物绘画的素材采集,官栋訢老师介绍了博物笔记的这种贴近生活、不拘泥于特定形式的图绘实践,罗健才插画师分享了自己通过博物绘画认识自然的见闻。
56份报告轮番上场,各个分会场精彩不断,与会者各抒己见,讨论茶歇间,知识在传递,灵感在碰撞。
分会场合集
这次论坛除了专家学者,聚集了来自各行业的博物爱好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认识和体悟着博物学的乐趣。
徐保军老师将“研究博物学”视作一种“生活方式”,重新关爱那一片“具体的叶子”,博物学能够将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于此,魅力大概也在于此。
刘华杰教授、张为校长与博物学爱好者一同野外研究
本届论坛的主题花卉由中国地理《博物》杂志插画师李聪颖老师亲手绘画。承办方中山詹园还精心准备了别出心裁的会务礼品,为各位与会嘉宾送上了一张有“生命”的种子卡《参会证》,寄望博物的种子随着参会者的脚步播撒全国各地。
报告结束后,晚间,专家学者们在湖洲山庄峭壁回廊环绕的一方“天湖”齐聚展开夜宴,既有传统粤剧演出,又有即兴音乐作陪。
北京市园林绿化研究院的赵世伟老师以“玫瑰”献曲,赢得坐席喝彩。他在白天的主会场中发表了《中国古代的月季、蔷薇、玫瑰及其文化意向》的报告。
天湖夜宴音乐会
27日下午,论坛圆满结束。大家前往广州海事博物馆参观临时展览 “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 。
18世纪,彼时鼎盛的清朝珠江码头有一位叫黄东的事仔,遇上了来自正值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英国“事头”约翰布莱克,在黄东日夜协作下,其博物画成为今天博物学和中英科学文化交往的重要物质文化资源。
嘉宾在广州海事博物馆
盛会虽一期一会,但关于万物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